张建凤, 许秀清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我国社区传播的研究历程
张建凤, 许秀清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社区不仅是人们居住之地,也是人们获取归属感和幸福感之处。在商业经济领域、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社区传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社区传播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将我国已有的社区传播研究划分为酝酿阶段、开始阶段和发展阶段,并对每个时期研究进行内容分析,提出我国社区传播应加强非媒介传播因素合作研究的观点。
社区传播; 内容分析; 归属感
安居乐业、睦邻友好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美好的愿望,社区是搭建家与社会、家与国家的桥梁。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明确提出社区建设,而社区传播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施拉姆断言:“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1]。社区传播与社区建设紧密相连,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然要重视社区传播工作。我国社区传播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初期对社区媒介参与社区建设、民族志基础上的社区传播及城市社区传播等问题研究较多,但在实际效益和理论研究方面与欧美相比仍然显得较为落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社区传播研究进行梳理,将其置于具体的文化语境进行关联研究,以便“既了解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历史,又了解研究或认识本身的进展”。
社区传播有多种定义。21世纪初著名传播学家和社会学家鲍尔·洛基奇和她领导的团队将社区传播定义为在“传播基础结构”(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环境下的“邻里叙事网络”(neighbourhood storytelling network),[2]明确表明社区传播不仅包括社区媒介因素,也包括社区的环境娱乐及相关设施建设,作为社区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也是社区传播中的非媒介因素。该定义将社会传播环境中的媒介和非媒介因素都给以考虑,适合现今社区发展态势。本文根据该定义,通过CNKI关键词“社区传播”和篇名中有关社区传播的论文检测,共找到相关论文352篇(截止2016年8月25日数据),结合有关社区传播的中文著作,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这些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将我国社区传播研究分成三个阶段:酝酿阶段、开始阶段、初步发展阶段。
(一)酝酿阶段
1989~2004年是社区传播研究的酝酿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实践的角度,对社区中信息流动、信息传播与文化建设、健康传播进行研究,还未直接提到社区媒体或社区传播,只是从传播范围角度出发,自发地对社区传播做探讨,故为酝酿阶段。
1985年民政部门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时,第一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实际生活,并于198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社区服务。[3]CNKI中最早关于社区和传播的文章是仇学英的《效益性传播的探索——试论初级阶段新闻传播在农村社区实现效益优化的途径》,文章对农村社区中人们的媒介接触状况进行调查,对新闻传播社会效应机制与效益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农村社区新闻传播效益的途径,并未有意识的提出“社区传播”概念。
该阶段涉及社区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社区中的信息传播研究,尤其是健康和科技传播在农村的传播方式。如《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农村社区辅食添加知识的可及性传播媒介及传播要素分析》等;另一方面,是健康信息在社区中的传播,即社区健康传播的研究。如《上海社区居民健康知识传播渠道及“三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通过调查论述社区健康传播渠道,同类的还有《人际传播与社区健康教育》和《社区妇幼健康教育传播模式之探讨》等。
(二)开始阶段
2003~2012年是社区传播研究的开始阶段。21世纪初期,新型城市建设的推广给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区”代替了传统的“街道”,在小区内开展的营销推广实践和媒介传播形式增多,研究社区传播中的商业应用价值著作逐渐出现。
随着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25号)的发布,我国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社区服务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为居民提供的一种普遍式的基本公共服务。[4]2005年有学者对深圳的社区报《南山日报》进行专项研究,这可视为我国社区传播研究的最初典型。[5]同年张咏华的《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构建——论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文章,开始有意识开展社区与传播的相关研究,作者通过介绍美国有关社区与传播研究项目,提出在我国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需要对传播与社区归属感进行研究。[6]
这一时期社区传播的研究,除了已有的以社区的健康传播方式、农村社区传播、媒体与社区传播为研究对象之外,增加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加大了城市社区传播的应用研究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传播研究》一文较早地对城市社区传播进行了系统研究,从社区传播概念界定,到中国社区传播的现状和社区传播的媒介类别及传播功能进行了论述,在文章最后,作者对城市社区传播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呼吁;[7]其他城市社区传播研究更多落脚在社区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上,如《社区媒体建设研究——社区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如何利用》和《和谐社会城市社区新型组织传播模式的构建》等。
2.对少数民族地区社区传播的关注
这一时期从民族志角度逐渐涉猎社区传播研究,但主要是基于少数民族这个独特的社区,来考察社区与各类信息传播。如在《西北少数民族社区的健康信息传播——对宁夏同心县豫海镇城二村的民族志调查》和《回族社区信息传播—城市化研究——以银川市为例》等。其中吴飞的著作《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内的传播进行调查,比较全面阐述社区传播、信息传播和社区基础机构间关系。
3.开始对社区传播的商业应用进行研究
冯军和朱海松的《终端渗透:从社区开始》,从社区媒体出发,对社区经济、社区文化和社区营销进行论述,并以实践来论证“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价值观建设”的观点,较早研究了社区传播的商业应用价值。后期的《社区营销传播的创新之道》和《安康快告3.0:社区营销传播的创新实践》,也都是论述社区传播的营销应用。
在这时期,人们更加明确社区传播的重要性,社区传播词语本身的内涵和定义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对社区传播本体开始更多理论的探索。除了对社区媒体这一社区传播实现途径的解读,也开始探寻社区传播的“基础性结构条件”。比如《社区传播内涵浅析》对社区传播从广义和狭义进行探讨,将各种社会信息系统纳入社区传播范畴,比较接近鲍尔·洛基奇等对社区传播的定义;其他的如《源自“终端”的引力——浅谈社区传播》《社区传播:构建和谐社会的传播学思考》《新媒体在社区传播中的应用》等文章,对社区传播内涵都有所论及。
(三)发展阶段
2013年至今是社区传播研究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文化软实力,加大对社区的文化建设。这一时期社区传播研究论文数量增长明显,学者们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了社区中的空间和环境传播的研究
在《公共空间是社区传播的基础媒介》一文中,作者指出公共空间是社区传播最为基础的媒介,应该拓宽社区传播研究视野,关注社区公共空间的交往特征与规则,强调了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中的传播学的意义。[8]同样,在《社区图书馆的公益传播困局及发展路径》《地点制造:城市居民的空间实践与社区传播——J市“健身坡”的案例解读》《社区图书馆在公益传播中的困境和应对策略》《新形势下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又一创新路径》和《基于音乐广场效能的社区文化传播》等文章中,都有对社区中的公共空间传播做探讨。
2.开始关注新媒体在社区传播中的应用
较多论文研究微信等新媒介方式在社区传播中的作用,并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如《新媒体时代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策略》中,王梦蝶分析社区传播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认为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重视新媒体,需要培养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的社区人才[9];还有探讨媒介融合中社区媒体的发展方式、互联网思维与社区公共传播格局等。
3.研究对象增多,对乡村、县城、城市等社区传播都有涉及
这一时期社区传播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城市延伸到县城到乡镇到农村,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展。在论文《乡村人际传播中行动者身份解构与村庄社区传播模型建构》中,对现代中国乡村传播网状模式进行分析,如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介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这些信息传播网络从不同层面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有对县城社区传播基础结构做研究的,如《县城社区传播基础结构研究——以山西静乐县城三类社区为例》;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传播做探讨的,如《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社区传播研究——基于南昌市高新区艾湖村的田野调查》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阶段社区传播研究著作不断涌现,其中丁未的《“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第一次以社区传播研究视角对中国流动人口进行研究的专著,被认为是“都市里村庄的媒介基础建设(media infrastructure)和独具特色的媒介化社会关系和传播实践”[10];谢静的《传播的社区:社区构成与组织的传播研究》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社区与组织发展与创新,对社区的构成及传播行为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11]
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社区传播研究也是在逐步发展和逐渐深入,但我国社区传播研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一)研究方式的不足
社区传播是传播基础结构环境下的“邻里叙事网络”,传播基础机构在社区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从社区传播途径上,社区媒介虽然是社区传播的重要内容,但社区传播包括媒介传播方式和非媒介传播方式,在以社区媒介为切入口研究社区传播中,需要关注其他非媒介方式。而近年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类期刊发表的社区传播相关论文中,主要集中在对社区媒体建构社区传播的分析,结合非媒介传播方式对社区传播的研究进行得不够。
(二)研究领域的不足
从社区传播实现区域上,近年我国的社区传播主要是立足于城市居民社区的研究,对农村自然村落形成的社区传播及其他类型社区虽有涉及但关注不强。在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新媒介带来便捷性,同时社会流动性增多的今天,农村及其他类型社区传播需要我们多给以关注。
(三)研究对象的不足
参与社区传播的人既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有着共同的生活背景,同样的公共议题及利益。社区传播的商业功能、管理功能、文化功能在这些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加以研究。
(四)研究人员学科背景的不足
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反应出一个学科对于不同学科研究成果整合程度,社区传播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新闻传播学背景比例偏高,管理学、建筑学等其他学科偏少。互联网和新的居住生态打破传统的传播生态,仅靠媒介传播无法承担社区传播重任。当前我国社区传播研究多在传播学、社会学,其他学科缺少协同合作,交互研究不够。社区传播是针对社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因素、传播途径、所要实现的目标等所做的全面性的规划,是一种传播运动和社区发展活动。这与一般的大众传播不同,所依赖的理念也有很大区别。
社区是城市基础层面的基础单元,社区的文明、变革与发展稳定,关系着社会的文明与稳定。社区建设是繁荣基层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措施。通过社区传播来建构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对社区传播的研究,是现阶段社会的迫切需要,而随着社区的发展,学者们对社区传播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然而总体上而言,我国对社区传播的研究还未给以足够的重视和全面的展开,尤其是社区传播中的非媒介传播,需要更多学科背景专业人士加入,针对更多社区领域、更多对象加以开展。
[1]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孙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
[2] 王倩;黎军.城市社区传播系统与居民归属感的营造——以江西南昌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1-216.
[3] 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行政管理,2013(5):77-81.
[4] 邓锁.社区服务研究:近15年以来的发展与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0(4):63-66.
[5] 吴昊.长三角地区城市社区传播系统研究——基于江苏常州调查[D].南昌:南昌大学,2010.
[6] 张咏华.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构建——论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2):11-16.
[7] 刘仁江.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传播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2-39.
[8] 谢静.公共空间是社区传播的基础媒介[J].青年记者,2013(28):12-14.
[9] 王梦蝶.新媒体时代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策略[J].今传媒,2015(8):16-17.
[10] 丁未.“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 谢静.传播的社区:社区构成与组织的传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王明秀)
Progress i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Zhang Jianfeng, Xu Xiuq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Community is not only the place where people live, but also an important place of gain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happiness.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ercial economy,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vailabl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iterature is combed. The study of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rewing stage, initial stage and development st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g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in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research of non-media communicatio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alysis; sense of belonging
10.3969/j.issn.1672-4348.2017.02.006
2016-11-12;
2017-02-20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研究项目(FJJKHX15-024);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JAS160345)
许秀清(1964-),女,福建泉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及教育教学研究。
G21
A
1672-4348(2017)02-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