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铭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境遇与建构
黄志铭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意义。针对当前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从加强理论“灌输教育”、关注“焦点诉求”和注重“氛围营造”等方面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 路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青年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可以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客观上折射出了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态势和现实成效。因此,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找到核心价值观与生活的契合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实践生活,成为大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的基本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达到认同并努力践行则成为高校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成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命题。
(一)体现引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时代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体现了国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诉求。当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不断涌入,我国在价值观领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也呈多元态势。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极力拉拢和腐蚀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发生扭曲,出现政治意识模糊、价值行为失范、道德认知滑坡和理想信念缺乏等现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着眼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权和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诉求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发挥其现有的实际成效和培育生活化的“现实土壤”。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知行观念和价值取向,来更好地预防和抵御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在日常生活中的侵蚀渗透。
(二)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大学生作为文化自信的践行主体和评判主体,追求文化自信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应凸显其作为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坚定用社会主流价值观来面对和处理的各种现实问题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根本。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领域的利益博弈将更加凸显,也更容易容易引发价值冲突和导致文化价值认同危机,冲突和危机的消除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功能。高校应当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在此背景下,将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好的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则成为当前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的首要问题。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就要求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正确认知生活世界中所遇到的思想困惑和文化争锋,进一步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传播功能,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和目标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现大学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精神诉求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辅相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能体现大学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精神诉求。正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包含着人的全部素质和特征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精神追求,体现了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与价值取向。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撑,它对大学生正确认知当下生活世界。让大学生能够真正明确自我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起到真正的驱动作用。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实现其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成长成才的目标引领和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精神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提出以来,高校积极培育其生活化的现实土壤,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但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表达宣传方式不当等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仍面临着不少的现实之困。
(一)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知的模糊化成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的阻力
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以其新颖独特的理念侵蚀着大学生群体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延续性和广泛性成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的逐步增强,以往的通过“灌输”理论的教育宣传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发展理念和传统价值评判标准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使得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部分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呈现出“模糊化”的现象和“泛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趋势的不断深入,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主要渠道。碎片化、快餐化和表面化的网络文化宣传成为西方传播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的主要方式,不断误导和淡化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知,使日常生活领域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削弱和动摇。
(二)传统传播方式的延续动摇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信心
作为一种理论存在核心价值观,只有使其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借助于实践转变为“物质力量”才能让大学生对其真懂真信真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他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接受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对于实现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虽然积极丰富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和载体,但更多是依靠“主流媒体”进行的理论解读由于传播渠道及宣传载体缺乏大学生自觉参与的形式,因而他们的关注和践行缺乏深度和广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传播渠道和宣传载体更需要与时俱进,以提高大学生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因此,如何运用传统传播方式的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对日常生活的多元需求,满足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体验和需求,则成为塑造大学生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
(三)价值认同教育缺乏时效性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知行
近年来,各高校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但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成效来看,由于在教育上仍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弱化需求、强调灌输”等观念,外加教育宣传方式方法比较陈旧和缺少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容易出现“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等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实践活动的“低效化”现象与“实效性差”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存在“知行不一”和“知易行难”等现象,这对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日常生活转向产生偏移。因此,如何树立大学生主体性参与到日常生活中价值观领域的实践教育活动,则成为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向实践转化的重要方面。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大学生所认知、认同和践行,找准价值观宣传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衔接点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路径构建上更应当具有时效性,才能使其成为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具体而言,当前高校在构建价值观生活化路径可以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大学生认同的“理论灌输”为立足点,找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渠道
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自觉并不是自发形成的,理应坚持和借鉴传统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强化。因此,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激烈争锋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和“灌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管理之中,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落地生根的前提条件。一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论教育。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更应注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如对不同年级和阶段的学生更应坚持“差异化教育”的理念,立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力,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从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引导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接受转变。二是完善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和“灌输”的传递模式,在灌输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双向沟通。如完善理论教育与“灌输”的载体,利用新媒体等先进工具和载体,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将理论“灌输”内容与学生接受实际相联系,增强“理论灌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效性。
(二)以大学生关心的“点滴生活”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自信
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由于对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存在认知偏差,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的抽象化等现象,未能很好的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因此,要实现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因事而化”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关注的“点滴生活”为切入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和参与性强的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价值观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其引领和批判多元文化和多种社会思潮,在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和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发展和提升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树立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威。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点滴生活中,增强大学生对错误思潮和非主流价值文化的批判意识,使大学生可以在日常点滴生活中真正从内心认同和践行主流价值观的的深刻内涵。
(三)以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诉求”为着力点,提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关键在于其是否能满足大学生在学期间所关注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诉求。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满足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利益认同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首先,用生活化的言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用简单通俗和表达简练的核心价值观的言语来回应大学生利益诉求,才能更有效的克服理论的“空洞化”和“抽象化”,为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认同土壤。其次,用生活化和具体化的表达方式来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回应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利益诉求”是其是作为先进文化的理论初衷和内在要求,如何做好此项工作,关系到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因此,必须把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指向大学生关注的利益诉求和理想追求。通过问题导向解决学生的利益诉求以期提升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情感认同的教育成效。再次,开展生活化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对问题回应的方式从“抽象化”转向“形象化”;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从“边缘化”转成“大众化”,增强理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以期达到增强宣传教育和生活化路径的契合点。
(四)以大学生向往的“氛围营造”为关键点,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主流价值观的践行信心
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于坚持以生为本,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利益诉求。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只有抓住理论的本质和掌握人的本位要求,理论就能说服人和转变为物质力量。只有抓住马克思所强调的“理论必须为人所理解和掌握”[3]这一理论要求,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适应当前文化模式的转型要求。随着社会转型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正逐渐增强,在多元化价值观变化的驱使下,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力氛围显得格外重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路径构建来提升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践行信心。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首创精神主体性意识,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榜样的力量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营造积极向上和人人践行主流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又容易参与的各种活动,增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信心以自觉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最后,探索网络空间的宣传方式,合理运用微叙事表达方式来回应大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满足和维护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活力氛围。
总之,高校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利益诉求与价值意愿,找准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交汇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价值追求。真正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使核心价值观达到入脑、入心和入耳的正面效应。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2016-12-09(1).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责任编辑: 许秀清)
The situation of incorpo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life
Huang Zhim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national arena of cultivating talent and significant frontiers of implemen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conduct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of great strategic values and significance.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in facilitat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life are analysed. The effective routes to incorpo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penetrating education”, highlighting “focused appeal” and priotizing “atmosphere creation”.
student; incorpo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daily life; path construction
10.3969/j.issn.1672-4348.2017.02.010
2016-12-17
201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FJ2016B147)
黄志铭(1969-),男,福建连城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641
A
1672-4348(2017)02-01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