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娇
(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林雨娇
(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意义深远,在实践中需要应用一定的模式,合理搭配同伴,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交流能力,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调控,使学生与同伴之间积极互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体验分享学习的乐趣、享受同学之间温暖情谊、展现课堂动人的生命活力。
同伴互助;主动;倾听;调控;评价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作为学习生命存在形式的“同伴”,在“互助”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创生,建构起学习的意义和发展的价值。同伴之间可以主动帮助对方,也可以主动寻求对方的帮助,照顾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我国,同伴互助学习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积累了“相观”“伴读”“小先生制”和“结对子”的思想与实践经验。学校也长期实行学生的“结对子”学习,采用优等生指导后进生的“一帮一”形式,组织学生以“1+1”形式进行作业辅导、复习以及游戏等学习活动。然而,这些举措往往应用在课后,缺少教师的引导和调控,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课堂上,教学活动过度关注“师生”互动而忽略学生“同伴”学习。在班生规模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时间紧张,精力有限,无法兼顾优中差学生,不能取得课堂的最高效率。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力量,寻找一条有效的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
2016年3月,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带着他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来到莆田,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创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长。这一理念启发了教师,将传统的“结对子”模式应用到课堂中,通过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调控,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生个性探索与同伴合作探索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及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2016年9月,习近平在杭州G20峰会上提出,从“I”(我)到“W”(我们)的思想,在全球视野上阐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合作共赢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起势,学生之间也应该成为共赢伙伴。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在交流中更容易被对方接受或学习。课堂上运用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体验自我存在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伴互助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所不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开始于教师发号施令,且常常是四人或六人一组,容易造成假合作,还会造成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边缘化,成为学习活动的旁观者,不能保证学生人人参与。同伴互助学习源自自身学习的需要,主要的形式是两两配对学习,可以是强弱帮带型、强强竞学型、中中互补型等形式,一对一交流,保证每位学生的参与。刚开始实践时,会出现学生之间的冷场,无可交流或假装交流的现象。问题在于学生不敢或不懂得表达自己的困惑,使互助学习流于形式。要达到有效的同伴互助学习,要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过程。
(一)营造氛围,增进情感交流
暑假的一次培训,笔者有幸聆听了台湾林文生博士的讲座。他强调,让学生勇敢地说出“我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样,只有在勇敢明确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困惑,这才是双方有效交流的前提。
笔者班上有个女孩,聪慧大方、成绩优秀。上数学课时,会经常举手说“我听不懂”。笔者抓住契机,大力表扬,告诉全班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听不懂,并不代表自己笨,反而说明自己会学习。”同时在班级制定学习的约定:“要勇敢地说出我不会!”有了榜样的力量,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困惑,让先学会的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而教师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以学生的姿态参与。一段时间后,笔者惊奇地发现,学生的语言更加浅显易懂!这样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在课堂上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生在同伴互助学习中勇敢地说出“我不会”,彼此之间不会嘲笑或轻视对方,每个学生内心慢慢地变得柔软,乐于与同伴分享与交流。
(二)学会倾听,促进有效交流
佐藤学教授认为:倾听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回顾以往的教学,教师总是大力表扬上课积极发言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过分重视表达而忽视倾听,在同伴学习中,形成没有倾听的交流,这是低效或无效的交流。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
首先,提供静心倾听的正确示范。在课堂上教师的倾听示范很重要,当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身体前倾侧耳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对赞同的部分要点头表示,不要轻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心等待学生发言结束后,再适当评价。评价不是简单地重复或流于形式的表扬,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表达,用心体味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共感。
其次,训练学生之间互相倾听。教师抛出问题时,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小手林立,一旦指名学生发言后,有的学生马上进入事不关己的状态。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教师要适时训练。如要求学生转述、概括别人的发言,指出他人的不足,补充自己的观点。利用这些提问方式来迫使学生学会静心倾听,理解他人的意见,吸纳同伴的经验,从而创造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再次,建立同伴之间倾听关系。在同伴互助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要求:交流时,同桌两人要靠近,轻声细语,一人说一人听,同意的地方要点头表示,质疑的地方要等对方说完再提出来。同伴交流时,教师要当观察者、指导者,充分肯定做得好的同桌并让其示范。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慢慢建立同伴之间较好的倾听关系。
(三)主动互助,提高学习效率
主动互助是同伴互助学习的最佳状态,可以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和积极鼓励下,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会主动求助同伴,或者是看到同伴遇到困难能主动帮助讲解。这样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既学有所获又能体验同伴互助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有效的同伴互助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地重复地指导、调控和多维评价。
(一)适时安排同伴互助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安排同伴互助学习的机会,只有让学生多参与同伴互助学习,教师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互助学习。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1.同伴交流想法——分享式学习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都会产生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要适时安排同伴之间的交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一个数除以分数”,出示例题,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习经验计算出得数,在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后安排同伴交流。
集体交流时,教师请互助学习较优的同伴示范发言后,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图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这是本节课理解的难点,可以让同伴之间结合算式互相说明每步求什么,达到巩固内化的目的。
其他小组同伴的交流没有这么精彩,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但教师也要提供平台,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为课堂上真正需要通过课堂观察提升的学生正是中等生、后进生。课堂不是为了进度而赶进度,赶进度的课堂可以说是低效的。因此要放慢教学进程,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通过示范引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2.同伴任务分工——合作式学习
任务分工合作式学习一般是在动手操作的学习环节,或者是在单个人完成任务较难、较耗时的情况下运用的。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做实验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时,就需要同伴分工合作。分工的方式可以是一人测量一个记录,再将数据放在一起观察;也可以是两人一起合作测量两个圆(用绕绳法或流动法操作过程比较难,需要两人合作测量),再记录测量结果,观察比较。
3.同伴互查作业——督促式学习
数学课堂离不开作业练习,课堂作业当堂反馈才能达到最好的练习效果。教师要在课堂上查阅50几个学生的课堂作业,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伴互查作业,可以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学生的作业完成进度参差不齐,做得快的学生无事可做,就会做小动作、说话,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先做完的学生检查一遍后,静静地看着同伴做题,看他(她)做对了没有,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两人都做完了再互相查对批改,最后集体订正。让每个学生有事做,保证课堂的安定,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比如在教学六年级的《圆柱的表面积》一课,观察一组同伴学习,这是一组中中互补型的学习同伴。在解答教师布置的习题后,同伴互相校对答案,发现双方答案不一样时,先是诧异,即而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可是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确无误。接着交换作业检查,甲发现乙将题目里的圆柱底面周长当作底面直径来解答,并不是直接揭晓,而是找出错误之处,让同伴认真审题,一系列的表情动作与言语无不看出该同伴间的智慧与默契。
4.同伴学习辅导——互助式学习
同伴之间的学习辅导是发生在作业练习之后,要求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主动求助同伴,或是看到同伴不会主动提供帮助。但必须要做到轻声细语,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这样减轻教师辅导学困生的压力,同时助人的学生能够再次梳理思路,达到训练提升思维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有效的同伴互助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控课堂秩序,保证学生全面参与学习。在过去的教学中,经常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就要多巡视辅导,现在看来这样只会打乱学生的学习秩序。刚开始训练时,教师要作为观察者置身事外,不要离学生太近,要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表情、神态,揣测学生的学习进程。等学生小组学习相对稳定后,再偶尔靠近倾听,但不要轻易接受学生抛过来的问题。学生有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看书或找同伴,再或找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再提出。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做好三个层次的对话。
1.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要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要先回归文本,自主求索,而不是依赖他人,急于求助同伴或老师。比如,部分学生在做求比值的练习时,经常会写成化简比的形式。此时,教师要让学生阅读文本,尝试与文本再次对话: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值可以怎样表示?求比值是根据什么?化简比又是根据什么?两者有什么异同点?这样的深层对话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2.引导学生与同伴对话
学生的疑惑回归文本无法解决,要引导学生找同伴,学会与同伴对话。首先要会求助,比如这道题你能帮我讲讲吗?我这样做对不对?讲解的学生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对方,而要用提问式的对话启发思考,才能达到有效对话目的。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做示范,还要让学习小组示范对话。只要给学生创设对话的时机,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会创造无限可能。
3.引导学生与小组对话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当同伴学习关系相对比较稳定时,还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引导学生与小组同学对话,要提出对话的要求:轻声细语、耐心倾听、轮流发言。
(三)恰当运用多维评价机制
教师在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用相机抓拍。用笔记录完成较好的小组。在同伴互助学习结束后,先评价互助学习的形式,再交流学习内容。评价可以采用口头评价和积分制评价。积分制评价又分为三种:
1.自我评价。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的积分表,每节课结束后做自我评价,内容包括:“这节课你认真倾听了吗?”“做到的加1分,没有做到的不加分。”“你主动求助或主动助人了吗?”主动求助的加1分,主动助人的加2分。
2.同伴评价。每周评一次,由同伴互相评价,内容包括:积极参加同伴互助学习,在交流学习中能做好认真倾听、勇敢求助和主动助人。表现优秀加3分,良好加2分,一般加1分。
3.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小组,每次表扬互助学习较优秀的小组或进步的小组,小组两个一起加2分,让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增强彼此的凝聚力。由班干部轮流统计小组学习的积分。累积积分可以作为学生期末评优的依据。
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实践一学期后,最大的惊喜是能经常看到同伴之间互助学习的温馨画面,班级学习氛围更浓了,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收获的同时也有以下困惑:
1.中低年级的学生同伴互助学习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教师的介入又容易造成课堂的不安定。
2.外出参加“学习共同体”观摩研讨会时,一个班级会有几个观察员,记录学生的交流情况,可以让听课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常态课堂中,只有一位教师上课,无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教学针对性不强,影响教学效率。
3.配对学习中,强强竞学型、中中互补型效果相对较好,强弱和弱弱搭配效果不理想,要么是由较强的学生说了算,要么面面相觑、无从下手,应付了事。
实验中必然存在困惑,困惑也是问题的来源,把困惑推进一步就是进步。小学数学课堂中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不追求成功,不追求完美,但追求进步。鼓励教师去尝试,通过创造性的失败去修正,这是最好的实践价值。让实践者看实践者的历程,培养教师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做到安心、安定地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在同伴互助中让优、困生能共同发展,在小范围交流中让学生学会聚焦,培养敏感性,找到自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分享学习的乐趣,享受同学之间温暖的情谊、展现课堂动人的生命活力。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左璜,黄甫全.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及研究的主要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责任编辑:陈志华)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KTJD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