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忠
(泉港区界山玉湖中心小学,福建 泉州 362804)
在语用实践中提升阅读实效
陈文忠
(泉港区界山玉湖中心小学,福建 泉州 36280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属性。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携手课堂、凸显文本、落实语用,语文阅读教学让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并驾齐驱,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体验情感;培养语感;训练思维;迁移运用;课外延伸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要善于把文本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当中历练生成听、说、读、写的能力。抓住“语用”这个牛鼻子,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要入情入境地置身于文本当中,去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在文本对话中,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触动学生心灵和情感的联系,大胆畅谈个人阅读见解,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浸染,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一课,课文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内容生动,感人至深。笔者以读为舵带领学生畅游文本,以重点词句为切入口品词析句引领学生读透文本,读薄文本,来回品析。在对重点段落进行分析时,抓住“了如指掌”让学生理解“了如指掌”什么意思?“了如指掌”说明了什么?感悟雷棣因父亲牺牲后为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而发奋学习的精神。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静”的意思,平静是什么意思?(心情没有不安或动荡),如果将“平静”删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深入文本,畅谈见解,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又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留白处很多,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人物内心,特别是要通过想象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畅谈见解,和学生一起设想、交流老人听“我”练琴的各种情境。例如:老妇人第一天发现“我”来练琴时怎么想……(很周密的想法)第二条她怎么想……第三天下起了小雨……第十天她身体不大舒服……十五天过去了,“我”拉得还那么难听……她发觉,“我”已经能比较流畅地拉出一些乐句、乐段了……一个月后,天气越来越冷了……“我”在听说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后……紧抓课文留白处,通过分组想象,畅谈见解,互相交流,与文本人物产生共鸣,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程标准多次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1]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知语言,从理解中感受语言。通过朗读,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思维得到发展,言语智慧得到提升,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如:《上天的蚂蚁》一课教学,初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由朗读,找到描写通天树高的句子,然后指名读出树的高,突出上天的难,再在表演读中感受巨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懦弱,最后用同桌互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蚂蚁的自信、坚持不懈。品读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蚂蚁和白胡子爷爷的话语,学生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结合自身体验(边听边比动作)品味语言,然后读出个人的理解。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感悟中,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这样,文中主人公小蚂蚁的形象就在学生的“朗读”中逐渐变得高大和丰满。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不但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感受了文本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教师要读透文本,有的在细节处有所省略,有的在结尾处言虽尽而意未穷,捕捉文本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激发学生想象力,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当堂练笔,进行思维训练,在训练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如教学《献你一束花》一课,初步感知课文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失败者的黯淡无光?引导学生抓住“失落、沮丧”等关键词,领悟排比句以及省略号的表达效果,体会失败者沮丧的内心世界。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课堂练笔。如引导学生在省略号这一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表达,引导学生用上本课学到的排比句的修辞手法。在女服务员和失败女运动员的对话描写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对话的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如果你是个“追星族”,会怎么安慰和鼓励失败者?当堂练笔,进行表达运用,训练了思维能力。
学生仿照学到的对话句式方法当堂练笔,表达运用,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教师根据文本表达特点,从表达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精妙之处,训练了思维能力,又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与积累。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阅读,课文中的词语,学生学习后如果不能加以运用,仍然只是一种语言符号,没有实现其语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对学过的词语及时进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教学生学会阅读,凭借文本“语例”,拓展语用空间,促进语言文字的迁移与运用。
如:《上天的蚂蚁》这一童话故事,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篇课文内容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笔者通过引导学生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朗读去感受和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突破难点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小蚂蚁上树,猜一猜,它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让学生想象表达,说话训练,随堂练笔,组织展示交流。学生的交流鲜活灵动:“小蚂蚁可能会遇到刮风、下雨,它会不会摔倒呀?”“小蚂蚁爬树时可能遇到毛毛虫,它会害怕的。”……
又如:《生死攸关的烛光》这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练习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理解人物思想品质,抓住描写三个人物言行的重点词语“急忙、轻轻地、从容地、默默地、镇定地”,深入体会。笔者通过设计这样的迁移运用训练: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瑙德夫人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心里一定____。当被德国军官厉声喝住时雅克会想:_____,当走出这个可怕的房间后雅克会想:___,又回到房间,默默坐待最后时刻时他会想:___……深入人物内心,加深对“从容”等词语的理解。教师用真切平实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学生不但拓展了语用空间,而且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悟也水到渠成。这样教学,既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又促进课文语言的迁移与运用。
崔峦指出:“阅读课要吃准目标,要把课上成语文课,要做到年段目标准确,文体特点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握文本,明确目标,找准一到两个语言训练的点,把语言实践落实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如:教学《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课时,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完整的感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课外延伸,进行语言实践:1.你能结合全篇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夸夸雷棣吗?(动笔写在课文插图上)“雷棣,你________令我赞叹!雷棣,你_____令我佩服!雷棣,你______令我敬佩!雷棣,你______令我震撼!”的句式让学生运用手中的笔,书写对雷棣的赞叹,一吐心中的真情感悟。2.《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让学生结合目前的世界还不是很安宁,结合雷棣对和平的期盼写作。
又如:《生死攸关的烛光》这课的结尾很有特点,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谈论交流: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会做什么?最后,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课外延伸续编故事,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流畅生动地写作。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从课内到课外,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读写结合,虽语言训练点简单,却扎实有效,其目标直接指向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立足课堂教学,凸显文本,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注重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运用语言文字,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真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庄梅霞.聚焦语用,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略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化”[J].考试周刊,2015(12).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