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
河西学院医学院中医与药学系,甘肃张掖 734000
针刺合推拿治疗“胃缓”40例
李秀
河西学院医学院中医与药学系,甘肃张掖 734000
目的观察依据中医经络腧穴学,结合选穴针刺和手法推拿的方法治疗胃缓病症。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6年4月在该院普通门诊就诊以胃缓为主症的患者40例,单纯针刺配合推拿的手法治疗胃缓。结果治疗40例,每日或隔日一次针刺,7~10 d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后,痊愈3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95%,无效5%。结论针刺配合推拿的方法治疗胃缓,对身体不良反应,疗效确定,值得推广。
胃缓;针刺;推拿
胃缓是指胃肠功能无器质性病变,而患者自觉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即现代医学的“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严重的需要考虑手术治疗[1]。亦可见胸的下部感到灼热,不适,偶见恶心,严重时会呕吐。因胃部对各种饮食物刺激的反应过强所致。病因消除后会自行痊愈,但持续发病可导致慢性胃炎。运用“吗丁啉”等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尽人意。该研究经多年临床实践,采用针刺经络腧穴,配合手法推拿的方法,治疗该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门诊就诊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6岁,平均(42.3±0.5)岁,每位患者经大便、钡餐、胃镜检查后,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
1.2 主要症状
患者自觉胃中嘈杂,胀闷不适,食欲不振,或进食后腹胀,但无明显疼痛及大便性状的异常改变,病程短者3个月,最长者20年,平均病程(3±0.5)年。
1.3 服药
所有患者均因此胃脘部不适而口服奥美拉唑、吗丁啉、中成药、汤药等中西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欠佳。症状时好时坏,发作时轻时重,神疲体乏,可见体虚消瘦,或肥胖。经年累月,个别患者甚至伴有轻度抑郁症状。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 选取任督二脉,脾胃二经的腧穴,以肝胆、肾俞、脾、胃俞,上中下三脘,大横、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用阴、阳陵泉、丰隆、足三里、内庭、足临泣等穴,泻的手法进针,得气后,连接HM-6805Ⅱ型经穴治疗仪,连续波,中频率刺激,留针30 min。
1.3.2 推拿 重用腹部推拿掌按、掌振、指颤的手法,掌振神阙,中脘,气海,关元各5 min;四指颤点天枢,大横一线;由曲骨向上行腹部推托至中脘,做5轮;提捏腹部,运脾周;最后推摩全腹,手法结束。
一般患者治疗1次/d,7~10 d为1个疗程,症状严重者可一天早晚各治疗1次;前3 d必须1次/d,以后针对患者情况,可隔日一次;连续治疗至少1~3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痊愈:饮食正常,无胃脘部不适。好转:能正常饮食,但偶食刺激性食物,仍感觉消化不良。无效:症状无改善[2]。经治疗后,40例患者中34例临床痊愈,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95%。
曹某,男,50岁,自由职业者。2015年3月24日初诊;自述3年前,因一次饭局,饮酒过多,呕吐,后伴见胃痛,食欲不振,胃脘嘈杂不适,就医后曾口服奥美拉唑、吗丁啉、木香顺气丸等;开始有作用,近1年来,发作频率见涨,且吃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面色晦暗不荣,神疲,口唇发干,舌淡,苔薄黄,脉懦软,力量尚可。经B超,胃镜,大便培养检查,诊断为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其他未见异常。遂来该处就诊,此为“胃缓”,给予针刺推拿治疗。首先以肝、脾、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穴,配用阴、阳陵泉、丰隆、内庭、公孙等穴,以泻的手法进针;得气后,连接HM-6805Ⅱ型经穴治疗仪,连续波,中频率刺激,留针30 min。然后重用腹部推拿掌按、掌振、指颤的手法,掌振神阙,中脘,鸠尾各5 min;四指颤点天枢,大横一线;由曲骨向上行腹部推托至中脘,做5轮;提捏腹部,运脾周;最后推摩全腹,手法结束。经治疗3 d,症状有所减轻,继续治疗2个疗程,胃脘不适消失,饮食如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胃缓的治疗,从病因来看,病位在脾胃,而实则多与肝、肾二脏相关。其并发症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抑郁症伴见胃肠功能紊乱等。治疗时消化科医生会让病患服食抗酸剂或镇静剂,长期症状得不到缓解的,出现电解质代谢紊乱,甚至需要输液改善酸碱失衡状况。在治疗时,首选任脉上、中、下三脘,温补任脉,通调上下;取用天枢、鸠尾,大横健脾益胃,现代医学研究针刺足三里,可明显促进胃肠平滑肌的蠕动,而胃缓之症,病位在胃,缓即不足,由于动力不足,脾之水谷运化无力,而使胃腐熟水谷的能力降弱,致使胃缓。另一方面,脾的泌别清浊,胃的腐熟水谷,又有赖于气的推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不遂,气机失调,思则伤脾,久而胃缓,故临证时不忘选肝俞、气海,通调气机,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通畅,则胃缓得除[3]。再者,肾主纳气有赖膀胱气化正常,肾气早耗,则肾阳不足运水,气不下纳,而见胃胀、气结,水肿。虽外形体胖,但胖而虚浮,食纳而少,却仍见胖肿,故选用阴陵泉,丰隆,配用肾俞,利水消肿,纳气,而除胃缓。除针刺之外,同时运用推拿手法,对胃缓消瘦伴见胃下垂者,重用振法,推托。从外补内之阳气,使阳气健,水运如常,而胃缓得健[4]。对胃缓伴见体胖浮肿者,重用提捏腹壁、腹部蝶运、推、擦的手法,消肿利水,水消肿散,胃脘去裹,则脾气健运,胃缓得解,把针刺与手法二者有机地综合应用,针刺治“神”,手法治“形”,二者兼备,使病症由内而外,得到全面纠正,临证运用疗效满意,值得应用推广。
[1]胡雅芳,杨白燕.针刺治疗胃下垂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10):1023.
[2]杨芳芳.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4):434-435.
[3]何海波.胃下垂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27(11):1431-1433.
[4]任怡.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J].心理医生,2016,22(19): 57-58.
R969
A
1004-6569(2017)02(a)-0068-02
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