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芬(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安362300)
基于核心素养的素材化用策略
杨淑芬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安362300)
作文之一类、二类、三类文等,都有各自过不去的“梗”:即不同程度存在着“立意平凡”与“选材俗假”的问题。基于这个学情,想要达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两个层面,文章提出化用素材为写作内容六策:直接化用、穿梭化用、铺垫化用、拼接化用、想象化用、背景化用,探求以阅读驱动写作,达到“超凡脱俗”。
核心素养;素材化用;策略;超凡脱俗
笔者曾就某校毕业年段一次考场作文中的一百篇同题作文做过学情调查。调查发现,三类文要升格到二类文,二类文要升格到一类文,一类文要进一步升格,都有各自过不去的那个“梗”。这个“梗”体现在三类文章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凡”与“俗”。凡,是立意的平凡与肤浅;俗,是选材的俗假与寡味。针对“凡””俗”问题,笔者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提出素材化用之六策,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化用各类素材,多维度地更新写作选材中那些现成的套路,让学生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超“凡”脱“俗”,在以阅读驱动作文升格的同时,使思维品质也随之升格。
第一策:直接化用
写作中对素材的“直接化用”最常见。但“直接”并不意味着简单粗暴地把句段往行文某处一放就可以。何时推出素材句,推出后如何进一步抒写,都是提升策略效度的要素。
①六年,真的很快,明年会有新的人坐在新的教室里,而我们这一班人,再也不可能同坐一间教室,读同一篇课文,听见同一个下课铃。带着童年和懵懂,带着一点无奈,一丝惶恐,一份期待,这一次,我们一同下了一趟时光的火车。
②塞上耳机,传来熟悉的音乐,我哼着小调儿,看着火车往未来驶去。
③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青春灌溉。
④挥挥手,告别的有那些可爱的人……
——摘自学生习作《挥手自兹去》
以回忆小学生活为素材的作文,常落入“你追我赶、吵架和好、生病关心、考差鼓励”之类的俗套。通过对鲜活素材的化用,可使内心的感受有别样的表达。例文第③段(划线句)是对备用素材歌词《栀子花开》的直接化用。分三步:
1.明确素材句的运用与文章主题的契合度和对表现主题的有效性。此素材句表达的是:怀念时光的流逝,抒发成长的感悟。可据此判断出与主题相契合。
2.创设引出素材句的特定情境。一是扣素材句的内涵而作的情境铺垫。如①段扣歌词“回忆与告别青春“的内涵,以回忆小学六年生活作情境铺垫;二是为素材句的推出而作必要的情节过渡。如②段以“听耳机”情节为过渡,使歌词的推出显得自然而不突兀。
3.提取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关键词,作化用后的定向思考,并据此深度点题。例文提取“可爱”“欢乐”“无奈”“青春”等词,在创造性表达对歌词理解的同时,已然深度点题。
这样,素材句虽然是直接化用,却自然地不着痕迹地成为行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脱俗”之效。
第二策:穿梭化用
“穿梭”本义,是指如织布梭子来回穿梭于织网中A点、B点甚至C点之间。对备用素材还可以如梭子一样往来化用。
记得那时候我们很喜欢学校那棵大榕树,特别是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们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我们在树下打闹追逐,只记得那树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仿佛那是它为我们精心设计的演出。
毕业两年多,偶然重回榕树下,想到这棵树迎来和送走了多少如我一般的孩子,期间又见证了多少人的多少个童年的记忆。在这一段精神的洄游中,我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叶经受了多少载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
——摘自学生习作《洄游》
穿梭化用:指同一个备用素材穿梭用于同一文章的二至三个不同情境中。即从同一素材中提取有效部分,自然地分散地嵌入同一文章的开篇、铺垫或逆转等环节中,成为提升文章不俗气质的元素。
第三策:铺垫化用
在素材备用阶段,如果有精彩句烂熟于胸,对其运用方向也烂熟于胸,那么这两株“在胸”的“成竹”,就有可能成为破解写作思路困阻的灵感,构建行文思路时的支点。
六年后,我锁起了舞鞋,藏起了舞裙,变成了一只贪婪的饿狼不断地寻找食物——十六岁的我,变得肥胖。
“你看她,长那么胖还跳舞?哈哈哈我都能登月了!”
“天啊!她这么胖啊?可以当球踢了!”
……
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最初的梦想!
生活中总会有段改变方向的路程,就算你被失望拖进深渊,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就算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请别放弃自己,找回自己的那条路,勿忘初心
——摘自学生习作《勿忘初心》
铺垫化用:1.以素材句的关键词为构思支点,将其化成一个故事或分解为一个个细节、心理描写,在化用前做足铺垫;2.化用时可单独成段在醒目的位置推出素材句。
划线句是从电影《小时代》一经典台词中改造成的备用素材。前文“变得肥胖”的情节设计、“被嘲笑被讽刺”的语言描写、“陷入黑暗”的心理描写,都是从素材句中“改变方向、深渊、践踏、嘲笑、讽刺”等关键词演化和分解而来。于是一句备用素材的成功化用,撑起了一篇文章的支架,并深化了文章的立意。
第四策:拼接化用
在服装设计艺术里,有一种“拼接”工艺,将不同材料和款式拼接搭配,使服装带给人艺术感、层次感的美感体验。在写作中也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备用素材拼接出层次感与美感。
“嘿!你还记得你最初的梦想吗?”“当然,XX一中。”“那,现在的你,想过放弃吗?”“我……肯定不会。可是当我翻过一座座山寻找那片海时,却发现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零分。”①
……
可是我心中最初想找到的那片海呢?
那片海一定还在那里,只是她一定在等待那些以坚定而安静地脚步走向她的人。好吧,就在今天、此刻,手机里的“王者荣耀”,身边的死党ABC,让我姑且放下一会儿。书本、笔记、提纲,又摆在眼前。于是,七八页书翻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四周,不知今夕何夕。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③我渴望,那个梦想能赐予我更久远的力量,让我为找到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摘自学生习作《为了心中的那片海》
拼接化用:将多类素材拼接在同一文章中,分别设置为“反面铺垫”和“正面逆转”两种情节中的转折点和关节点。
文章选材于学习生活,此类选材的情节设计难免落入“面对起起落落的学习成绩,思想和行动从灰心到振作的过程”的俗套。如果未能免于此俗,那么可以尝试从化用“表达灰心的新鲜素材”和“引发思想转变的新鲜素材上”来力求脱俗。
划线句①是课内文本《在山的那一边》、②是2015年厦门市中考记叙文阅读文本《离天堂最近的地方》、③是许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词改造后的备用素材。①表达失望与不甘的灰色心情,是反面情节铺垫的节点;②③呈现了思想和行动的逆转过程,是正面情节的转折点和关节点。拼接化用,使行文呈现如服装拼接艺术一样的层次感,使语言展现出时尚典雅的美感。
第五策:想象化用
有一类备用素材来自某个人的言说。在充分了解说话人身份、性格、思想的基础上,启动想象,能突出言说句蕴含的智慧和美好。
“我长大了要去流浪,要去看远方。”十三岁时,我对身边的人宣称。妈妈说:“你给我老老实实学习。”爸爸说:“将来像我们一样考公务员,有份稳定的工作。”外婆说:“你这辈子就待在福建,过安稳日子。”是的,这是老辈人的期待,可我却有一颗长着翅膀会飞的心!
……
可每次想到那些流浪的人们,勇敢的人们,我的热血和心又开始沸腾和跳跃。我的偶像三毛,正穿着红艳的长裙,握着一支笔,站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我笑:“无论去哪儿,什么天气,记得带上自己的阳光,跟着自己的心走吧。”
——摘自学生习作《我的田野,我的远方》
想象化用:根据对素材句的说话人身份、学识、性格、思想等的理解,合情合理地想象说话人言说时特定的肖像、神态、动作等,再推出素材句。
文章表现成长的主题。此类选材难免落入“自己当一回家,独立完成一件事、经历某事而更懂事”这样的俗套,例文却突破这种简单思维,表达青涩的梦想,冲动的念头、对未来的惶恐与期待。再辅以化用的素材,更表现出成长岁月中的美好。
划线句是从三毛的《岁月》中改造成的备用素材。作者了解三毛,并想象她言说时特定的衣着、动作和神态,再推出“带上阳光,跟着自己的心走”的素材句,更赋予了文字画面感,赋予了句子丰富的内涵,赋予了行文清新脱俗的气质。
第六策:背景化用
有一类备用素材,言说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来自特定的语境,特定的背景,剥离运用可以自成一语,结合相关背景化用,更有深意。
翻开《城南旧事》最后一篇,英子参加完小学毕业典礼回家,接到父亲病逝的消息,成长就在那一瞬间,她“从未有过这样的平静……”;后来,她坐上车前往医院。在那一天,她彻底地向童年娇气“挥手自兹去”。
我注视着书中的一段:是啊,总是有人要我当大人,兰姨娘和那个四眼狗上车时说:“英子,你大了,别再惹你妈生气了”,宋妈走时说:“英子,你是大孩子了,别老向爸爸告弟弟的状”,草地里那个人说:“等你长大了,我们去看海”。
一切的变化,都因为,你,长——大——了……
——摘自学生习作《挥手自兹去》
背景化用:1.在推出素材句之前,交待与素材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让读者更解其中深意;2.交待背景时须简洁明了,为表现主题服务。
划线句是从课内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改造成的备用素材。例文化用时,紧扣“成长,意味着告别”这个主题,交代了素材主人公英子如何告别童年的娇气的相关经历,再引出素材句,更引人深思。
备用素材化用之六策,尝试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搭建让学生可以独立行走的桥梁。左手抓住阅读,右手抓住写作,通过写作主体的介入性转换和二度创作,使“独立行走”成为最终的可能。
(一)操作层面
六个素材化用策略,从操作层面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从读的角度看,六策丰富了“读”的内涵,提升了“读”的效度。黄厚江曾就“读对写的直接作用”这一话题说:“读书时要善于为写作考虑,或者说立足写作的立场读书:哪里可以为我所用?哪里可以说明什么样的问题?”[1]潘新和也曾在一个访谈中指出:“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2]区别于“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六策使阅读增加了“为驱动写作升格而阅读”这个功能,并使积累的阅读素材以各种形式跃动于作文当中,实现了素材积累的写作价值;从“写”的角度看,六策操作的过程避免了读与写简单生硬地结合。六策化用的对象是各类素材,这决定了作者必须以写作的眼光来审视素材,基于对素材的深度解读,并根据写作的情境需要和实际需要,从素材中“淘”出可以驱动写作升格的一切元素,使素材自然而智慧地“化”作了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六策操作的意义,就在于使阅读成果向写作素养的有效转化成为可能。
(二)语言层面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理念,第一层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包括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丰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六策中化用的过程,就是写作素材“内化”的过程。“内化”是对语言的概括、转述与转化,对语言所传递思想的提炼、归纳与拓展,是学生主动“参与”到写作材料的思维建构与运用的过程。
(三)思维层面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的第二层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周国平曾说:“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3]可以说,六策化用的实质,就是对阅读的“投入和创造”。它引导学生以审视的眼光分析判断和提取阅读信息,并创造性地转化和使用信息,以策略的操作来推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258.
[2]潘新和.“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EB/OL].[2012-02-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45cc60102w9gr.html
[3]周国平,寞小莞.周国平:人与书之间[J].当代职校生,2016 (12).
(责任编辑:石修银)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情分析的写作思维升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JJK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