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察涵泳文以鲜活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2017-04-15 08:23陈春明顺昌第一中学福建顺昌3532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孟尝君文脉

陈春明(顺昌第一中学,福建顺昌353200)

体察涵泳文以鲜活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陈春明
(顺昌第一中学,福建顺昌353200)

编者按:

2017年5月10日,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启动仪式在上杭古田隆重举行。依照《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十三五”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福建教育学院名师名校长培养专家团队渐次对培养对象展开系统、多方面的研修指导。

中学语文名师培养专家组率先行动,2017年6月,对全省9位中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进行专业发展状态诊断。专家组通过对学员课文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研究,以及通过分析学员提交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与培养对象深度交流、拜访学员所在单位领导等多种形式,获取反应培养对象专业状况的一手资料,为培养对象提供专业发展状态诊断,为给培养对象提供三年专业研修建议奠定基础。

我们相信,在福建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名师名校长们定会勤勉进取,取得骄人的发展成就,成为一名名实相副的名师名校长。欢迎各位名师名校长向本栏目赐稿,展现自己在研修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和阶段性的进步。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中,议论文仅占两个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实验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从应用角度看,都是议论性文章,可培养学生的议论思辨能力;从审美角度看,也属于散文,具有文学性、形象性,富于理趣;从探究角度看,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均与学生密切相关,课文的层次结构和语言文字各有特色,值得学生探究。

本单元精心安排了三篇课文,一篇杂文,其余为随笔;均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能够让人深思、清醒,感受到强烈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拿来主义》属于杂文,这是一篇传统的保留篇目,写于20世纪30年代,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充满启示价值和革命精神,对于今天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阐明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文章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也值得学生学习。如果能从结构入手,梳理文章,领会作者如何采用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建构文章,探讨材料与观点间关系;或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阐发,则更难能可贵。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形象思维获得发展的基础上,高中学生逻辑思维逐步增强,据此心理特征,应将培养重点放在议论能力上,可尝试引入“选言推理”,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三、设计思想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体察涵泳,使语文和学生的语文学习鲜活起来。

(二)理论依据

以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再分析评价学习结果,改进教学,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设计思路

1.知人论世。鲁迅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年代比较久远,时代背景特殊,人际关系复杂,明晰相关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拟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作精要介绍。

2.理清文脉。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理解有相当难度。以往教学大多按部就班,直接进入文本解读,陈旧老套,且收效甚微。不如先从整体架构着眼,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领会作者如何采用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建构文章,探讨材料与观点间关系。

3.品味语言。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度进入文本,体察涵泳作者语言运用之准确生动与讽刺意味之辛辣犀利,以及运用比喻,以小见大阐明抽象、深刻道理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一是了解“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及其在写作上的借鉴意义,把握作者说理思路。

二是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如何运用“选言推理”阐释拿来主义的文化主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辨析文章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三是引导学生尝试用“拿来主义”的观点,阐述如何对待某一文化现象。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落在对“拿来主义”文化内涵的理解上,以领悟寓意,获得启示。

六、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时间定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知人论世和理清文脉,从整体架构着眼,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领会作者如何采用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建构文章,探讨材料与观点间关系。第二课时重在品味语言。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导入新课

文化无处不在,大到社会历史,小到衣食住行。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或许可以得到启迪和教益。

2.写作背景

作品写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政府为对抗革命文化,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发扬国光”,掀起复古主义思潮;资产阶级买办文人鼓吹“全盘西化”,卖国求荣;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也比较混乱。针对这种错误思潮泛滥的状况,鲁迅撰文阐明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二)整体感知

1.思考: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上,所采取的错误做法有哪些?其表现和结果如何?请结合课文逐一分析。

学生思考、梳理,教师引导、总结:

问题一:错误的做法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

问题二:

(1)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不行。

(2)送去主义

表现: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结果:①终“不知后事如何”;②他们(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有害。

(3)送来主义

表现: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结果: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危险。

2.思考:在分析了对待文化遗产错误做法的表现和结果之后,作者提出了“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前后的因果关系成立吗?请你说说理由。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在解答问题之前,先学习一个逻辑知识——选言推理。

举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准备派人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去收债,他门下有个食客冯谖自告奋勇。出发前,冯谖问收完债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就买宫中缺少的东西。冯谖到了薛邑,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欠债人的债券都烧掉,百姓于是高呼“万岁”。冯谖空手回来,却说他为孟尝君买来了仁义,孟尝君听完很不高兴。一年后,孟尝君回薛邑,距离目的地还差百里,薛邑的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见此情景,孟尝君才明白冯谖当初的良苦用心。

那么,冯谖是怎么做出为孟尝君买仁义的决定呢?

他先列举了当时人们最想拥有的东西:(1)珍宝;(2)狗马;(3)美人;(4)仁义。

接着冯谖根据孟尝君的实际情况逐一分析:孟尝君宫中积满各种珍宝,所以(1)不需要;孟尝君马房满是猎狗、骏马,所以(2)也不需要;孟尝君后庭美女众多,所以(3)还是不需要;既然前三者都不需要,说明孟尝君所缺的是“仁义”,所以就用债款为孟尝君买了“仁义”。

以上就是在逻辑上运用了选言推理的经典例子,那么,什么是选言推理?其推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1)定义:选言推理是根据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而进行的推理。

(2)分类:选言推理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两种。

(3)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①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②肯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选言推理”的概念根据学情作简要介绍,不必详解;强调规则即可)

推理过程:

(1)面对实际问题或困难,尽可能全面列出解决问题或困难的主张(选言支)。

(2)对选言支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排除不利或有害的选项,选择正确的主张。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

(1)列出选言支

处理文化遗产的做法有4种: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选言推理

因为:①闭关主义——不行;②送去主义——有害;③送来主义——危险。

所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实行拿来主义)

(此时可顺势推进,介绍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的方法)

3.思考:对待文化遗产,有多种继承方式,请运用选言推理,分析文章如何作出正确的主张。

学生思考、梳理,教师引导、总结:

(1)列出选言支

继承方式有4种:逃避主义、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全盘接受和拿来主义。

(2)选言推理

因为:

①逃避主义,反对旧主人,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②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勃然大怒,放火烧光,保存自己的清白——昏蛋;

③全盘接受,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所以,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三)拓展训练

近年来好莱坞越来越重视在电影中融入中国元素,从最早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到票房不俗的《黑客帝国》《卧虎藏龙》《木乃伊3》《2012》,再到贺岁档影片《云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些好莱坞大片无一例外都能找到中国元素的影子。有人说,美国电影使用中国元素是商业利益的驱使。也有人说,这其实是输出美国价值的需要。还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从“如何看待美国电影的中国元素”的角度思考,运用选言推理,提出自己的主张,写一个作文片段。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选言推理的相关知识,并运用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研读课文,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技巧,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思维品质的一部分。

(五)布置作业

本文的比喻说理也是一大特点,语言的丰富内涵更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研讨与练习”中的二、三两题。

八、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听过多节公开课、常态课,自己也上过几次公开课,之前所听,自己所上,感觉均无创新与突破。此次名师培养对象的现场指导课,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课后鲍道宏教授的点评,都让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一)关于知人论世

导入新课的环节,无法绕开写作背景介绍。对于鲁迅,学生始终是既熟悉又陌生,言其熟悉,从小学到高中,常有“谋面”;言其陌生,至多一课一识,谈不上深入了解,更遑论关注鲁迅,进而受鲁迅思想的影响。再者,鲁迅杂文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辞锋所及,夹枪带棒,要理解课文,背景介绍十分重要;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或繁或简,或图文兼具,或播放视频,或教师口头讲解,或要求学生翻看教辅,却较少考虑精要、有效;简言之,就是较少考虑如何“活现”背景。如《拿来主义》一课,背景知识涉及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生活运动”、复古主义思潮等深涩隔膜的词语,如何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接近体会,须要师生配合,共同激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选取“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的故事进行剖析,通过郭巨为尽孝奉母不惜埋葬亲生骨肉的残忍之举,揭示其愚孝和迷信的本质,用活生生的事例代替对生涩抽象概念的解释,让学生真切感知复古主义的愚昧、残忍和虚伪,也借此厘清其与康有为为代表的近代复古主义文化思潮的本质区别。同时,教师也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调动知识储备,开动脑筋“链接”相关内容,激活感知,活现背景,真正实现知人论世。

(二)关于理清文脉

诚如陈日亮在《〈拿来主义〉应该“拿”什么来教》一文中所言,将《拿来主义》当作议论文来教,很难用“立论、驳论、论点、论据、论证”的文体知识来加以“验证”“验收”,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衡量这篇特殊体式的杂文也难以一一对应,“议论三要素”更无法涵盖鲁迅这篇对现象高度抽象概括、议论形象化和典型化的形神兼备、风格独具的杂文。鉴于此,笔者认为跳出通常教学设计的固化思维,另辟蹊径,目光从议论文结构的外在之“形”转向文本论证逻辑的内在之“神”,不为议论文的“要素”、结构等文体知识所束缚,就能免于用文体知识按图索骥、对号入座却最终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而抓住了“选言推理”这个作者论证逻辑的思维内核,文脉便豁然开朗;抓住了“神”,对“形”的理解便水到渠成;学生就容易理解有了论证逻辑作为基石,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就可以不拘一格。而且,引进逻辑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阅读上有助于理清文脉,对于写作的积极导向作用也不容小视,它不仅是当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也与国家对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相吻合。

(三)关于品味语言

教学设计的初衷,第一课时以理清文脉为主,第二课时才重点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但是文脉与语言难以截然分开,如陈日亮所言,二者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统则双美,离则两伤”(《断想》)。在理清文脉的教学推进中,势必遭遇疑难词句,对此,笔者极力遵从叶圣陶的“不要抽出而讲之”的教学原则,避免生搬教参、硬解词语,尝试以文解文,让词句活在文本中,让语文成为鲜活而有生命的语文。

试举一例:“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要理解“抛来”的含义,首先要找出文中两个关键句子——“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抛来”是讨来的“奖赏”,实质是一种施舍;“抛来”之前的“不要误解”四字限定了该词语中性的感情色彩,无轻蔑、侮辱意味。

要理解“抛给”,也要抓住两个关键句子——“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上一句,从“实例”的注释(美国按“棉麦借款”协定运来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可以看出,“抛给”(“送来”)的东西是自己无用,却硬要对方接受的。下一句,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吓怕”我们不难理解;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为何“吓怕”我们?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能发现,香粉、电影和各种小东西,看似“小”,实则“大”;它们既是经济入侵,假以时日,势必削弱民族产业,使我国经济受制于人;同时又是文化殖民,为谋取利益,输入其价值观,淡化被输入国的民族意识,企图以强势文化消灭弱势文化。分析至此,“抛给”的别有用心、怀有企图已昭然若揭。

(四)关于学生主体

此次现场教学指导,一个细节让我非常震撼:上课之前,准备进行教学录像,鲍道宏教授并未如惯常将摄像机安置于教室后方,而是径直走到讲台侧面,把镜头对准学生;见我疑惑,就解释道,与教师怎么“教”相比,他更想知道学生怎么“学”和“学到了什么”。一语既出,如听惊雷,顿觉开悟。进入课改以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张雷声大,雨点小;“主导为主,主体为辅”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积习难改,积重难返。语文教师更多致力于文本解读的精深高妙,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成为教师集体无意识;对于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最终促成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则较少投入,教学之高耗低效、误人废时自然在情理之中。反思此次的教学设计,也存在重教轻学的倾向,体现在理清文脉的教学环节中:引进选言推理,旨在追求教学设计新颖;分析文章推理过程,生怕学生遇到逻辑难题,便反复细致讲解,力求透彻,拖延了时间,预先安排的拓展训练被迫推至课外,学生错失了一次体味、摹习和内化的历练。这分明与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

(五)关于教学主张

福建省“十三五”中学名师培养工程的考核标准之一,就是提炼教学主张:通过研究,提炼和概括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初见考核标准,心下十分惶恐。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一把或能奏效。提炼和概括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主张,甚感倾尽全力也无法企及,只因语文教学思想与主张,大师与前辈早有宏论,如海立云垂,且皆精辟道出语文教学之真谛,值得穷尽一生去感悟、践行;创新与超越,我等只是心向往之,却仅能望洋兴叹。但是,经历此次名师培养对象的现场指导课,再经鲍教授课后点拨指引,转念又想,自己从教近30年,积有一些实践经验和粗浅心得,借名师培训平台,经专家引领和自主研修,沉潜于课堂教学,探寻如何体察涵泳,使语文因此鲜活可感,从“术”起步,冀近于“道”,或有所成。思虑至此,又觉任重道远,不啻为一种鼓励和鞭策。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孟尝君文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