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

2017-04-15 07:3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民族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00)

浅析当代中国民族主义

蒋承言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00)

从九十年代以来,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运动和局部冲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纷纷撰文,预言民族主义将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潮。本文从中国民族主义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进行一些浅析。

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浅析

从九十年代以来,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运动和局部冲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这股思潮产生的缘由和发展趋势众说纷纭,不少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纷纷撰文,预言民族主义将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潮。

在东西方冷战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后冷战时期,一股源起于欧亚大陆的民族主义洪峰再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形成了二十世纪民族主义的第三次高潮。从前苏东的民族分离主义,到近东、中东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再到西方国家的新民族主义,地球上几乎所有角落都可以感觉到以民族主义为标识的斗争和磨擦,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但没有消亡的迹象,反而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和最强劲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世纪末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和平与发展、整合与裂变等一系列重大的二难问题大多同民族主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当代民族主义不仅影响着全球各国各民族内部的发展,也牵制着全球整体的和平与发展,影响程度之深,超出了人们的意料,成为人们现实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

一、民族主义及国内外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当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民族主义的概念,对当代民族主义的成因和特征的探索,以及对当代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分析这些总体、表面的概括上。例如美国学者穆艾·洛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使得领土国家的存在与活动得以合法化[1];而韩国学者李克灿则认为由于民族或民族主义语言的多样性和模糊性以及它们始终处于发展状态造成了民族主义定义的困难,他把民族主义定义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们渴望促进自己民族的统一、独立、自由和发展的意识形态和运动”[2];英国民族主义经典作家厄内斯特·盖尔纳却认为,“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它作为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运动,可以用这个原则作最恰当的界定”[3]。

而国内民族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小东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中认为,民族主义的兴起的原因是中国正在作为地区乃至世界性强国崛起,由于政治制度与西方主流国家不同,兼之对世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多,由此受到西方主流国家的挤压是一个长期的且不可回避的现实,并认为自豪感和受挤压感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要素[4]。马瑞印认为,“民族主义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对共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认同,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努力保持自身的生存,发展的一种感情和思想体系。他包含着独立,统一,自由和发展的观念;追求民族外部独立性和内部凝聚性”[5]。萧功秦认为,“民族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基本涵义,就广义而言,它是指主张对本民族及其利益效忠的理念和情感。民族主义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对本民族怀有最大的忠诚。就狭义而言,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认为,具有共同的文化、语言、宗教、风俗和历史的民族,应该并有权组成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或政治共同体。”[6]。

从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何谓民族主义,第一,民族主义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第二,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心理状态,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第三,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具有超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排他性。第四,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存在,这种社会运动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发展。

但是,目前对当代民族主义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许多人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当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具体内容,从而造成了人们对民族主义片面、偏激的理解,使该领域的研究日益纷繁复杂。本文立足于当下的中国社会,对中国的民族主义进行一些浅析。

二、中国民族主义

1.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基础

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基础又有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之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历史基础就是中国的民族主义的兴起,就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中国的觉醒而建构起来的。是作为对西方挑战的回应而产生的,皆在通过自身自立自强来有效地维护自身生存条件的民族自卫意识与运动,称之为“应激一自卫”型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现实基础就是由于改革开放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又有国际形势的变化,内外因素交织碰撞而产生的。

2.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演变与特征

从孙中山用“民治、民享、民有”解释的民族主义到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民族主义。纵观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以摆脱其他强势民族的控制为主旨,带有明显的排他性。从根本上说,这种反应性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本民族的危机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爱国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在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民族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团结和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民族主义与强烈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不时出现“中国威胁论”等敌视中国的言论,而民族主义就成为回应反击这些敌意的有力思想武器,20世纪末、21世纪初爆发的民族主义浪潮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

3.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存在的问题

谢胜君认为,“中国当代民族主义至少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是非理性和激进化特点。其二是缺乏价值内核。”[7],其他学者如许纪霖、梅荣政、王炳权等也指出了民族主义思潮缺乏核心价值观念的问题。许纪霖曾指出:“民族主义在中国成为一个巨大而空洞的符号,始终缺乏稳定的、持恒的、为共同体的人们所基本认同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王炳权认为,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理论局限,亟待充实。学界应该界定出一个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概念来,与“狭隘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倾向”抑或“民族分离主义”,尤其是极端或激进民族主义划清界限;应该与社会主义和理性的爱国主义紧密结合,彰显其核心价值与理论诉求,以规制民族主义的非理性情绪、主张及其内在缺陷。梅荣政认为,当前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潮,是“一种粗糙的、不成熟的、尚待修琢的爱国主义”[8]“它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仍然只是处于边缘地位”[9]。它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与社会主义结合的爱国主义的不完全认同,对意识形态之间的根本分歧与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区别等等,往往作出简单化分析,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虽然它在批判其他错误思潮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和一些不可多得的实际材料,但是还不能够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和前后一贯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往往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之进行正确引导,以提升其思想认识,避免它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4.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发展的预测

萧功秦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民族主义显示激进化趋势的阶段。但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中国人民的心态将更平和稳健,自信心更强,加上政府对民族主义情绪有意识地积极引导,激进民族主义将会退潮,温和理性的民族主义将会成为主流。但也不能对这一过程过分乐观,经济危机、西方的消极影响,都有使反应型的民族主义再次激进化的可能,发展中的中国特别容易产生“虚幻的大国感”,产生高调民族主义,极左主义的话语纷扰也会对民族主义产生不良影响。房宁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民族虚无主义复归“正态”的民族主义,是肯定性的民族意识上升的结果。而有的学者持相反的态度,认为,“最近10年中国出现了民族主义狂飙,从反西方与反启蒙出发,发展为崇拜国家的政治保守主义”“现在国家主义或是极端民族主义特别严重,以国家主义牺牲国民福祉满足虚荣,推向极致就会导致法西斯主义”“‘中国龙主宰世界’的民族主义一旦和民粹主义结合,就非常危险,它将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厉行专制。民族主义加民粹主义,正好是‘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这是当前中国往何处去的最危险的一个方向”[10]。

三、小结

虽然最近几年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日益丰富了,对其高涨的原因分析较全面,对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也较中肯,但总体上看还相当薄弱,而且争议性较大,特别是在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定位上,甚至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不同观点。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多时候是停留在实践层面上的,对实践所依据和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探究还不够深入,因而造成了对民族主义的误读,甚至歪曲。例如,马立诚引用的“一国一族”观念,在民族主义学术研究中已经被一些学者澄清和否定掉了。另一个原因是受限于研究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对民族主义持激烈批判的人,基本上属于“自由主义”倾向的学者,他们崇尚西方的“普世价值”,往往从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解读和评判中国的民族问题,没有深入到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因而容易走向极端。此外,“对于社会思潮这样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意识现象的生成过程而言,人民群众的作用是更为基础的。”[11]。目前民族主义思潮研究往往没有深入群众进行调查,没有充分全面了解群众社会意识的共同心理倾向,这样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1]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睿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王小东.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论[J].战略与管理.2000(5)

[5]马瑞映.民族主义:概念与现实[J].陕西师范大学报.1995(4)

[6]萧功秦.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前景[J].战略与管理.1996(2)

[7]谢胜君.民族主义思潮——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多变魔方[N].中国民族报,2013.5.10(006).

[8][9][1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蒋承言(1993.01-),女,汉族,湖南,硕士,重庆交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思潮民族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们的民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