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福(东山县第一中学,福建东山363400)
让作文教学不再成为教师的“痛”
——吴小如先生作文教学的启示
陈明福
(东山县第一中学,福建东山363400)
民国先生吴小如的作文教学做法是:教师自己爱写、会写,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做示范;评改作文,认真而有节制,只在“稚嫩字句略施点染”;与学生一起背诵名篇,让学生有话可说,并探索多种练习作文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这些做法,可以给今天的语文作文教学提供借鉴。
作文教学;学生;下水作文;评改;兴趣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心中的“痛”。这个“痛”,迄今似乎依然没有解药。也许,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多倾听一些“大家”的经验之谈,从中汲取营养,化为个人实践。吴小如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很值得语文教师倾听的“大家”。
出生于1922年的吴小如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古典文学专家、教育家,所学涉猎广泛,著述丰富。吴小如解放前还当过中学教师,对语文教学有深切而独到的见解,在今天看来,这些见解仍具启发意义。
吴小如在《回忆中学作文教学》[1]《掬诚跟中学语文教师谈谈心》《写文章与改文章》[2]等文章里,总结了自己当年是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
吴小如说,上世纪40年代不少德高望重的国文教师,虽然课堂教学经验老道,在评改作文方面却不能令学生满意,原因就出在老先生们少动笔写文章,“无从体验学生作文的甘苦”。吴小如却不然。他从高中时代就写过小说和散文随笔,任教后,为了搞好教学,他还跟从一位叫张纪方的教师专门学写桐城派古文,且每写出一篇,即送给他父亲、时任塘沽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吴玉如教授批改。后来,他又学作旧体诗词,以求掌握创作古诗文的精髓,既为讲授古诗词服务,又进一步积累写作经验。有了这样一系列较深入的写作基础,在教学作文过程中,就避免了隔靴搔痒的毛病,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从他们不善表述而主观上却有写好文章愿望的字里行间为他们进行文字加工。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叶圣陶先生针对许多教师“只教不作”的状况,已提出教师“下水作文”说。他认为,真要对学生练习作文起作用的,还在乎教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深知作文的甘苦,是教好作文的根本。此外,教师“下水作文”还能为学生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可惜,现在少有语文教师肯“下水作文”,甚至平时也少动笔墨,如此现状,要教学生写出好文章,不亦难乎?至于像吴小如先生这样,为亲自体味作文的甘苦,用心去学写古诗词与古文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吧。
关于评作文,有的教师草草一阅了之,诚然不足为训;有的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评改作文“过度认真”,总喜欢把作文纸涂改得面目全非。对后者,叶圣陶曾指出过:“有些教师改学生文字,喜欢将原作大段钩去,有时竟将全篇不要,他老先生用自己的意思在行间写上一大段甚至一篇。这就是运用不得法的一个例子。作文是学生练习发表,不是要你教师发表。学生发表得不妥当,不合式,如意思想不周到,道理见不透彻,词语用不恰当,教师在这些处替他改一改,使不周到的周到了,不透彻的透彻了,不恰当的恰当了,这才对学生有实益。”[3]教师“自己逞能”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教师在批改的时候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这不仅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批改中得到多少实益,反而会挫伤学生写作文的信心,抹杀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吴小如的作法是:尊重学生在作文中“本已具有的内在想法”,只在不通之处,略施点染,使他们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能够更加明白确切地述写出来。这种“点染法”,立足于学生原有的基础,通过教师有节制、有针对性的修改,让学生获得逐步提高,达到一回作文一回收获。
张志公先生也曾就作文的“精批细改”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所谓的“精”和“细”不能单从数量上看,而应该看质量。能解决问题、对学生确有帮助的批改就是“精批细改”,而不在于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留下的字数多少。“为批改而批改,吹毛求疵,教师苦则苦矣,‘细’则未必,‘精’尤其谈不到。”[4]吴小如先生的“点染”批改作文方法,既做到精细——体察到学生内在的想法,又恰到好处地在不通之处加以点醒,从而避免了教师过度修改的弊端。
“点染法”评改作文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基础相当薄弱的学生,仅凭“点染”是不够的,教师还得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点染”,否则学生面对教师言简意赅的批语,不知其所以然,谈何下一步的修改?
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稚嫩字句略施点染”的方法也不是轻而易举可掌握的。它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鉴赏力和良好的文字功底,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关键处,忽略其他次要问题,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本末倒置,都将导致师劳而无功。
1.跟学生一起背诵名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如果泛泛的阅读,所得必浅,于作文也少益。吴小如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有心写好作文,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在于无话可说。这也难怪,学生年少阅历浅,生活圈子窄小,思考的问题自然肤浅。为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吴小如通过劝导、督促甚至强迫的方式让学生尽量多读课文书籍。这办法许多教师都懂,但如何做得更有效?吴小如的具体措施是:除在课堂上见缝插针介绍课外诗文读物外,遇到精美的作品或学生喜欢的名篇,他就勒令学生背诵。如果学生不肯配合,他自己就做表率,带头跟学生一起背诵,于是,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一种美妙的景观:由吴小如先背诵,或让学生提出,希望教师背诵某篇诗文,吴小如率先当堂示范。经过这样的示范和引领,慢慢地,学生克服了为难情绪,对背诵有了兴趣和自觉。背诵的名篇多了,学生腹中有物,笔下自然不枯涩,作文能力也随之提升了。
吴小如的示范背诵法,算得上是另一种“下水作文”。在今天,肯花笨功夫和学生一道背课外诗文的语文教师,大概也无多,充其量在课堂上为学生读读课外文章,仅此而已。福禄贝尔说:“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说的就是吴小如先生这样的人。
2.采取多种练习作文方式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艺术。仅有广泛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多动笔,一步步提高遣词造句的水平。而多数中学生一个通病是懒得动笔,甚至惮于动笔。为此,如何让学生愿意拿起笔进而养成动笔习惯,就成了作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吴小如的做法是,多种写作方式并用:
方法一,写读书笔记。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教师乘胜追击,趁热打铁,布置学生写“读后感”;
方法二,让学生改写或缩写读过的故事和篇幅较长的小说;
方法三,让学生写日记。
上述几种方法并行,学生动笔机会增多,“这样一面读一面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还会训练他们表达思想和意见的能力。”吴小如总结道。
诚然,如果真正像吴小如先生这样一一去践行,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将大大增加,但毫无疑问,学生的受益也将同比例增加。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和教师的感情进一步贴近了,就好像吴小如说的:“通过作文,学生与语文教师之间的感情比它科的教师更易沟通;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语文教师有这更多的有利条件……我们的语文教师对正在茁壮成长的中学幼苗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健康地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2]倘能看到并做到这点,“令人心痛”的作文教学,或许也就不再那么令人头痛。而这样的“意外”收获,更不是那些单纯传授“作文技巧”或“高考作文秘籍”者所能相提并论的了。
[1]吴小如.红楼梦影:吴小如师友回忆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7-218.
[2]吴小如.莎斋闲览:吴小如八十后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157.
[4]张志公.张志公文集③:语文教学论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231.
(责任编辑:石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