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艺玲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基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多数情况下的城市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与对策
洪艺玲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湖里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新市民的外来务工人员迅速增加。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音乐教育更是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育难度。立足于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关注他们的音乐学习情况,分析他们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健康品质,并根据他们在音乐课堂的表现,分析、思考对策,在课堂中实践摸索、总结出一条最适合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音乐发展的教学之路。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笔者所在的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是一个随迁子女众多的学校,随迁子女占了总学生人数的70%,而且流动量较大。在音乐教学中,就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孩子是随着父母亲来厦门务工,进入学校后才第一次正式接触到音乐课。因此,当笔者接手这样的班级,发现原有教学思路根本行不通,必须去了解面对的这个群体,分析他们、思考对策,去摸索一条适合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音乐发展之道。
(一)随迁子女音乐基础偏低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虽然在思想观念上虽然能认识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有兴趣学习音乐,但存在对音乐的喜好偏向,音乐兴趣浅层次、单一的现象。从问卷调查上来看,了解什么是乐理知识时,学生大都不知道,特别是在对简单乐理知识的认识能力上音乐基础明显偏低。
(二)随迁子女家长音乐教育意识薄弱
不少进城务工人员支持学校语、数、英等文化学科的发展,但不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可以接受音乐教育的合理性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会把这项学科更多的看成是有钱人家小孩的奢侈品,降低了主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可能性,形成家庭教育中对音乐教育意识薄弱的现状。
(一)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随迁子女家长对音乐重要性的认识
要使随迁子女能得到好的音乐教育,首先就需要在思想上使家长和孩子对音乐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为此,学校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音乐活动。学校艺术节上,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欣赏师生们的表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宣传,引起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通过努力,家长对音乐教育重视了,非常支持学校的文艺兴趣活动。课内时间,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课外时间,众多随迁子女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合唱队、铜管乐队、舞蹈队训练,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有很多随迁子女由此脱颖而出,历年来不少随迁子女学生因为音乐专长突出,被厦门市各知名中学作为特长生录取。
有了这些,随迁子女家长充分意识到了音乐对他们孩子的影响,虽然“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话的影响根深蒂固,但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也在慢慢浸润着他们,影响着他们。
(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公平,给随迁子女更多的关爱
随迁子女由于生活、教育环境与城市儿童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的基础上,更需要“因材施教”,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随迁子女普遍很单纯,而且能吃苦,走近他们,他们的朴实可爱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
笔者特意把课堂营造得无比温馨,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下听着美妙的音乐,唱着好听的歌,享受音乐,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还定期在班级里举行音乐会,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台展示,所有孩子一起来体验音乐、欣赏音乐,这个时候,走近学生,坐在他们的中间,和他们零距离地靠近,一起当观众,一起评赏。让孩子们感觉到在拥有阳光音乐的同时,又拥有了一个尊重他们、关爱他们成长的好朋友。在欣赏课上,让孩子们学会聆听交响乐礼仪,尊重作曲者,尊重演奏者,在音乐结束的时候才能给予掌声,相信孩子们如果有机会去音乐厅聆听音乐时,一定表现得非常有教养。这就是笔者教育他们的目标——通过音乐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有教养、懂得欣赏美的人。
康乐二小五年三班有一个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特别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会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叫起来,在教室里面随意走来走去,无视课堂纪律。对于这样的孩子,对他的关爱就必须比别的孩子更多。笔者首先通过班主任去了解这个孩子,通过了解知道了这个孩子的智力相对正常孩子较差,但自尊心很强;还有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教师关注他,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大声喊叫是为了吸引教师的关注。笔者明白了,于是先教育班级其他同学,要求他们尊重同学,不但不能取笑他,更要去关爱他、帮助他。然后笔者和他谈天,给他贴星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的用眼神告诉他教师在关注你,并培养他帮笔者指乐谱,发挥他的作用。这个孩子后来最喜欢上音乐课,每到上音乐课的时候他都高高兴兴地排好队,上课的时候也不走来走去了,音乐课的美悄然影响着他。
(三)结合地域特色,弘扬民族音乐,激发音乐学习热情
要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堂,首先要去满足他们的需求。随迁子女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不远千里来到厦门学习。但他们的根在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思念深深埋在孩子们的心里,如果他们能够在音乐课堂中认识家乡文化,了解家乡民族民间的特色,一定能让他们更加喜欢音乐。
于是笔者在教学中重视民歌的教学,挖掘各地民歌,教学生通过民歌学习认识各个地方的文化和特色。如笔者所授区级公开课《编花篮》,这是一首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民歌。在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边听音乐边看PPT中的牡丹花,引出牡丹花的胜地——河南洛阳,再带着孩子们观赏牡丹花盛会,在同学的赞叹声中开始教学《编花篮》。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河南豫剧甩腔的运用,笔者把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介绍给同学们,并截取了最著名的甩腔片段让他们欣赏,学生随即掌握了甩腔唱法,由此也对豫剧有了较深的印象。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一首歌,也知道了河南洛阳牡丹花的美丽,同时还了解了豫剧,并学会了豫剧甩腔的唱法。河南籍的孩子开心极了,他们骄傲地说:“老师,我们的家乡美吧?”笔者说:“是啊,老师好向往,改天你带我去逛逛好吗?”不是河南籍的孩子也开心极了,他们向往地说出了心里话:“老师,我的家乡也很美,我们一起来找找我家乡的歌,你来教教大家好吗?”通过民歌学习,不但弘扬民族文化,还让随迁子女学习音乐的热情高涨,一举两得。
通过研究探索发现,在目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多数情况下的城市小学音乐教育的关键在于要了解现状,掌握随迁子女学生的来源,用最切合他们生活实际和文化传统的音乐元素来打动他们,来带动他们走入音乐的美丽新世界;同时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感染他们,来凝聚他们作为新城市人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还要让部分有音乐潜质的孩子在音乐中有获得感。
[1]曲正伟,周小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给予公民身份缺失的归因[J].教育科学,2008(2).
[2]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随迁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0).
[3]黄莉丽,张平,唐画琴.粤北山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3(7).
G471.2
A
1673-9884(2017)08-0109-02
2017-07-19
洪艺玲,女,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