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训
(永泰县城南小学,福建 永泰 350700)
基于真情实感表达的小学生习作训练例析
刘秀训
(永泰县城南小学,福建 永泰 350700)
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小学生习作的生命线。改变学生习作现状,真正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教师可通过依托文本、唤醒实感,引导链接、工笔细描,激发共鸣、发挥想象等途径进行训练,进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真情实感;习作;文本;链接;共鸣
习作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1]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习作“假、大、空”现象比比皆是,很难见到有血有肉、情动人心的文章。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的确,只有亲身体验,心中才能激起涟漪,喷发创作热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对于周围事物,大部分孩子不会用心去捕捉,去感受、感悟。以至于“看是看了,听是听了,做是做了”,到习作时依然“物我两忘”,自然表达不出真情实感。这时,教材中的文本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全神贯注》一文,当学习到“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名言时,笔者灵机一动,让孩子们朗读这句话,而后问:“在生活中,你们发现了哪些美?”孩子们陷入沉思,没过一会儿,便陆陆续续地举起了手。一孩子说:“那次,我跟随妈妈去买菜,老板见妈妈手里抓着纸币,没带钱包,就把正要找给妈妈的硬币换成了纸币,说是硬币容易弄丢。”另一孩子更兴奋地说:“老师,老师,我也发现了美。每次我要离开外婆家时,狗宝宝总是跟着我们走好长的路,汪汪汪地叫个不停,不舍得让我们离开”……有了文本作依托,教师及时地点拨,孩子们畅所欲言,真真正正让人感受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心中最柔软的角落瞬间被孩子们眼中的美打动了,笔者眼睛一亮,即刻要求以《我发现了美》为题进行小练笔。考虑到该题意比较深奥,学生习作有点难度,于是,习作前作了如下提示: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美?当时对方是怎么做?怎么说?神态、表情怎样?你又是怎么想的?接着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此刻,时间在静静流淌,“美”的音符在孩子们心中回旋——“他微笑着把纸币塞进妈妈手里,说:‘见你没带钱包,硬币容易丢失,还是给你纸币吧!’我呆呆地看着那双布满皱纹的,如同枯树皮的手,不知为什么,觉得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手了……”
孩子们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习作?答案毋庸置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去发现,并在发现的过程中有了感悟,有了切身的情感体验。[3]他们找对了值得自己书写的事,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在这样的习作训练中,教师巧妙地借助文本,帮助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让真情在文中流淌,让激情在文中闪烁,让个性在文中张扬。
文章的“真情实感”要以精彩的细节描写为载体。精彩的细节描写能把人或事物最本质的特质,鲜明地凸显出来,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可孩子们的习作现状却是:事情平铺直叙,毫无细节描写,读来味同嚼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找准重点部分,引导链接,展开细节描写,让文章真情流露。以下是《他真行》的习作指导案例:
老板说:“这件衣服140元卖给你吧!”他说:“太贵了,100元,好吗?”老板说:“亏本不卖!”他转身走了没几步,老板叫住了他:“好吧,卖给你吧。”
【评析】人物对话干巴巴的,“他真行”体现在哪儿?读来一点也不解渴。显然,缺乏精彩的细节描写是此文的硬伤。
【教师引导】妈妈带你去买过衣服吗?老板夸自家店的衣服时会怎么做,怎么说?妈妈会怎么做?你又会怎么想?
【指导后学生习作】听老板这么一说,他心里暗暗高兴:哇!真爽,一下子就便宜了这么多,应该还会再降一点价吧!再磨磨。于是,他装着咳嗽了一下,说:“太贵了!再减点,来个整数——100元,好吗……”他话未说完,老板那圆鼓鼓的胖脑袋揺得像个拨浪鼓似的:“不行不行!我进货都不止这个价了!亏本不卖!”“不卖就不卖!”说完,他假装头也不回要离开的样子,心想:不信你不卖!果然刚走了几步,老板便追出门来,喊道:“100就100卖给你吧!你可真能讲价!”
【评析】这个习作指导的最大亮点,是变“我教你从细节入手”成“我帮你自己从细节入手”。
由此可见,真实的情感不一定都是原始情感的原版复制,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引导学生链接生活、链接记忆,同样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写真事表真情的欲望和灵感。
习作,可以是写真,也可以是虚构。因此,有些事即便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教师若能巧妙搭建桥梁,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充分发挥想象同样可以促成写真事表真情。[4]人教版第八册《语文园地四》,有一个看图习作的训练。题目的要求是:仔细观察一张旧照片(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把所见所想写下来,同时表达出真情实感。虽然照片中反映的情景是真实的,但是孩子们没有亲历其景、亲闻其声,情感是游离于画面之外的,如何做到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呢?要完成此类习作难度极大。此间,如何让画面变得“立体”起来——让孩子们听到来自画面的声音,看到画面里的场景,并让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成了习作教学的关键。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一是创设情境(播放有关战争场景的视频);二是引导描述(让孩子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三是引导想象(战争前上海火车站是怎样的景象,画面中的那个男孩是谁,他原本跟谁在一起,要去哪儿,他的亲人在哪儿,他的命运又将是怎样?);四是表达感想(关于战争以及战争的发起者,你想说些什么)。这样,通过战争前后场景的鲜明对比,孩子们穿越时空,耳闻目睹,仿佛身临其境,想象的翅膀借力张开,心中的爱恨喷涌而出:
【片段1】顷刻间,火车站火光冲天,哭声和喊叫声响成一片。刚才还热闹非凡的火车站瞬间一片狼藉,眼前满是倒塌的房屋,炸成碎片的铁轨。那些“外出办事”的,“携家带口”的……早已化为灰烬。废墟中孤零零地坐着刚才还在跟妈妈玩“挠痒痒”的那个小男孩,他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脸上、手上沾满了鲜血。小小年纪的他一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惊吓得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妈妈……”
【片段2】一场疯狂的轰炸,疼爱他的爸爸妈妈不知所踪,一直伴他左右的欢声笑语随着烟雾也不知所踪,可怜的孩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战争,战争,就是因为战争!我真想对日本侵略者说:“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要引发战争,难道你们不希望和平吗?你们想过没有,假如死伤的是你们的亲人,你们会是什么心情!”
综上可见,习作教学不必苛求学生原版照搬生活,为“求真”而平淡“写实”,为“写实”而失去“真情实感”。首要任务应是教给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只要是因材而作、因情而文、真情流淌,亦真亦“假”,应是无可非议。
[1]田甜.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论小学高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EB/OL].[2016-12-15].http://www.doc88.com/p-9085603 422530.html.
[2]陈平.试论刘勰对风格理论的贡献——《文心雕龙体性》札记[EB/OL].[2001-04].http://www.docin.com/p-228327893.html.
[3]杨松堂.小学高年级原生态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2016.
[4]谢静.小学生习作写“真情实感”与“真人真事”的研究——兼谈写实作文的虚构问题[EB/OL].[2015-05-30].http://www.docin.com/p-1687615108.html.
G420
A
1673-9884(2017)08-0041-02
2017-07-08
刘秀训,女,永泰县城南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