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对高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以历史校本课程《建筑:凝固的历史》为例

2017-04-15 05:4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林则徐校本历史

何 健

(福州第三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3)

校本课程对高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以历史校本课程《建筑:凝固的历史》为例

何 健

(福州第三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3)

自我教育是学生能否真正接受教育的关键因素,而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试图打破长期以来学校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德育范畴的局面,以自研开发的历史校本课程为例,从校本课程选择的自主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课程的多样性等特点入手,初步分析校本课程对高中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影响。

校本课程;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发展目标,自觉、主动适应社会生活,发展自我的过程。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由模糊、不太自觉、被动状态逐渐发展为比较清晰、自觉、主动的状态,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评价自己,更自觉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为。为此,高中阶段是培养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虽备受学校重视,但长期以来学校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德育范畴、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工作者为研究主体。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的各个方面,而每一教学教育环节都存在着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有利条件。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试以自研开发的历史校本课程《建筑:凝固的历史》为例,从校本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校本课程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课程选择的自主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校本课程从教师开发、开设课程到学生选修课程等环节上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自主开发和学生自主选课,一方面反映了师生的兴趣、目的等情感意识;另一方面在选择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学生而言,自我意识是学生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是学生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基础。(1)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个人的兴趣、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认识融入了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使教育导向更加明确。如《建筑:凝固的历史》校本课程,是笔者在10多年的旅行经历中有感而发的产物,开发此课程,正如前言所言:旨在“拓展学生历史视野;让学生在感悟历史中,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人文素质;鉴赏和剖析历史建筑的探索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也增加学生爱乡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校本课程让教师自主开发、开设有自己的优势并适应于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师的主体与主导作用从中得到更有效地发挥,有利地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2)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校本课程的选择上。根据国家高中学生课程选修要求,福州三中各学科教师为满足学生自身对于不同课程的需求,促进其个性化成长,在高一高二分别开发开设20多门校本课程,如高一年段语文学科的《湖滨文社》和《那些人,那些事》,外语学科的《高中生礼仪与口才实训》和《英文写作》,历史学科的《建筑:凝固的历史》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课和主动研修,即是学生自主意识的体现,也是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自选的课程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如在《建筑:凝固的历史》校本课程第一次开设以来,一直成为历届学生选择最热门的校本课程之一,且在校本课程研修过程中,学生充满了乐学习、乐参与、乐探究的激情。一个学生具备了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必然造就其良好的智力品质,在自信基础上的自我意识必然增强,对学生自我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校本课程选择自主,使教师的“导”向意识和学生“学”向意识明显,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主体通过自我接受,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逐步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课程选择的自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为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提供资源保障

根据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校本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还有开发者教师自身资源等,在这些课程资源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如古迹、文物、文献史料等历史悠久、分布及涉及领域广、研究价值高以及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如旅游资源)等特征,为它的研究和保护赋予重要历史与现实意义,因此,在政府和社会保护、宣传下,历史课程资源较之于其他学科更为广泛和丰富。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辨与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寓于学习过程中并不断发展,而课程资源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保障。但传统课程拘限于教材资源和校内资源,唯有校本课程尤其是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丰富,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辨析是非、反思自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实效性。为此,笔者为提高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实效性,在《建筑:凝固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努力做到: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历史人文底蕴厚重,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的三坊七巷成为了福州城市的一张名片,且靠近福州三中。因此,在《建筑:凝固的历史》课程开发中首选福州三坊七巷为该校本第一讲。在课堂教学设计上,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三坊七巷建筑历史与特点,但重点放在探究三坊与七巷和近代人物问题上,且分别选择以黄巷和林则徐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思辨、自我反思,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在“黄巷”的教学中,从地理位置、名称的由来与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西晋时期北方战乱、唐末黄巢起义与黄巷的关系,诱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三坊七巷相关的课程资源对其他坊巷的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而由于学生对林则徐较为熟悉且课程资源极为丰富,有以林则徐故居、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出生地为代表的“林则徐宅与祠”、林则徐读书处等古迹、福建省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中相应展馆资料和《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等影视资源以及笔者在新疆旅行中收集的资料等课程资源。鉴于学生接触和了解林则徐大都是正面评价的史料情况,笔者在“林则徐”校本课堂以“你是如何评价林则徐的?”为主题,以讨论课的形式组织教学。具体要求学生课前“走出去”,即走访林则徐的古迹和位于福州三中附近的林则徐纪念馆,并搜集相关史料,到上课时与同学分享成果并参与讨论。在这一讨论中,将积极引导学生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态度和历史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来评析林则徐,当学生的评价基本定格在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民族英雄”等观点时,又抛出“你是如何评价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除历史教材信息外,还可以去搜索有关禁烟运动与闭关锁国政策、民族排外主义关系以及对中外贸易的影响等方面的史料,进行历史辨析,作出对林则徐的客观评价。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丰富的史料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研修与探究、思辨过程中学会学习和主动学习;从史料去甄别历史是非,增强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客观评判历史,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正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课程资源的保障。

2.畅游世遗,完善自我。灿烂文化的遗产,是文明的印记,是人类发展史上精华中的精华。至2017年7月8日,福建鼓浪屿申请世界遗产成功,中国已有52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13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13项,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丰富的世界遗产资源为《建筑:凝固的历史》校本课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笔者坚持以亲身游历过、学生熟悉且易引起高中生思想共鸣的世界遗产古迹为题材,都江堰、千年古都西安、秦兵马俑坑、龙门石窟成为了《建筑:凝固的历史》校本第三至六讲的主要题材。每一讲由前言、正文、思考、知识延伸、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教学目的是以视频资料带着学生畅游世遗,让学生经历了解世遗→心灵震憾→渴望探究→精神感悟→自觉行为→完善自我的学习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如第三讲《天人合一的典范——都江堰》的教学目标导示:(1)了解与震憾:让学生通过阅读以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前言、观看视频资料与聆听以教师自身体验做的辅助解说,对都江堰了解以及对其世界地位与普遍价值进一步认识基础上,产生心灵的震憾。(2)探究与感悟:学生在了解与心灵震憾的基础上,对都江堰的探究欲望不断增强。而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李冰留下的“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方针和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千百年来,为当地历代的统治者和广大的劳动人民所沿袭,这就是都江堰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关键。(3)自觉行为与完善自我:学生从都江堰的成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学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观念进一步增强,自觉地投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导言中指出:“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丰富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较之于传统课程和其他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

三、课程的多样性有助于校本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满足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需求

校本课程的多样性体现在:(1)开发校本课程并非是编写教材,而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式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2)校本课程教学,不是“唯书”“唯师”“盲从”,而是教师以当地的或者实际现场的知识、经验营造一个多样化的认识环境和活动空间,让学生从中学习更多的东西。同时让各种知识和经验以不同方式进入一个开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

根据校本课程的多样性特征,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因材施教与整合理念指导下,突破传统课堂,不断创新出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如: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现场体验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的生活实践模式、与社团活动整合的活动操作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以学生兴趣为前提,教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活动中知行互发、知行统一,明体达用,与他人相互交流与合作,逐步达到育人目标。这些教学模式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作用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放在一个开放、平等、宽松环境中自主探究,亲身体验,与他人相互学习、交流、竞争、对话和合作,检验自己和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根据学科对上述新教学模式可操作性情况,笔者在高一开设校本《建筑·凝固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比较常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的生活实践模式。如《建筑∶凝固的历史》课程主要探究的是古建筑,同研究性学习《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课题交集于文物古迹的破坏与保护问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把研究性学习课题《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作为校本课程的延伸,通过在校本课堂上介绍并展示师生收集的如秦兵马俑、龙门石窟等历史古迹文物破坏场景,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历史古迹文物意识,以激发他们关注并参与当地历史文物保护活动。不少学生在选修《建筑∶凝固的历史》校本的同时,也选择了《城市的发展与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以致用,通过问卷、走访专家、搜索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三坊七巷、华林寺以及在福州城市发展中遇到古建筑如烟台山改造中54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和天主教福州教区泛船浦天主堂神父楼等保护问题。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的生活实践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走向社会,历史文物保护意识、文明出行旅游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到,并成为他们自己的个人信念之后,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历史校本课程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开辟了更多的途径,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检验与提升。

校本课程的选择的自主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课程的多样性等特征,对高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影响,但如何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提高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实效性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鲁义园.整合理念下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意优化[J].江苏教育研究,2014(6).

[6]王会明.高职生自我教育能力及其培养问题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科研基地专项课题“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项目编号:FJKYJD15-02)。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林则徐校本历史
《林则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林则徐禁烟
新历史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