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源自教学内容之优化
——以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2017-04-15 05:47廖良东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纪念日现实教学内容

廖良东

(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武平 364300)

有效教学源自教学内容之优化
——以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

廖良东

(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武平 364300)

打造高效课堂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这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具体历史教学要基于课情、学情、考情,通过教学内容结构优化、史料问题优化、时政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历史教学;优化内容;有效教学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而优化教学内容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要求。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学内容的优化尤其必要。新课标人民版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先中后外编排科学,但专题模块编排使学科通史知识体系及其联系不够清晰。因此,知识的整合优化显得极为重要,教育运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以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谈谈如何优化教学内容。

一、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点

1.基于课情

课情是指课程内容情况。该课主要呈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和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悲壮历史,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突显。该课教材内容比较分散,注重史实再现,缺乏理论分析。中日关系是当前社会热点,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反思历史,体会历史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而专题史的教材编排体系,割裂了通史内容和中外历史联系,教学中要整合优化。

2.基于学情

通过初中学段学习,对抗日战争内容学生已有初步了解,高中教学应避免与初中教材的简单重复;高中学生多角度分析能力需要培养。教学要整合优化知识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基于考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版)》试题注重研究性: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注重综合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多个领域;注重时代性:从不同的角度涉及现实热点问题;注重学科素养立意,强化立德树人的价值观。所以,教学要注重新材料新视野,注重联系现实;注重放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的视野分析;注重挖掘时代性内容和精神,开展多维度优化整合。

二、优化教学内容的策略

1.教学内容结构优化

当前课堂教学由于一节课一般只讲授一个内容或一个知识点,如果教师缺乏宏观把握,缺乏对知识的联系性梳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往往是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内容结构化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在《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一节课的具体内容,更要关注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宏观把握,合理使用和整合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关于抗日战争的内容,教材按照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部分编写,逻辑和拓展不够。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版)》,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基于高一学生基础,该课将教材知识结构重组为“扶桑之恶”“兄弟齐心”“日落神州”“中华英雄”四部分。这样重组后,教学主题更加突显,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扶桑之恶”要求学生能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兄弟齐心”则要求学生能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并通过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日落神州”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中华英雄”通过回顾抗战历史,结合抗战老兵的现状,激发学生对于抗战无名英雄的关注和尊敬,进行德育渗透。

2.教学内容史料问题优化

历史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弊端就是知识的展播与呈现无法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展播与呈现的知识很全面,很准确,也很有条理,但在课堂上发现这些“呈现”并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呈现过程中没有运用典型史料来设置具体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历史学科本质是史料学科,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课本内容往往是高度凝练、概括,如果仅仅就教材内容本身解读,无法理解和形成历史结论内涵;为此,教师应恰当地补充运用史料,转化为问题,使学生理解相关表述和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学科基本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掌握旧知识,更要挖掘新知识和形成新认识,提升新感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问题;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焦点,适当运用史料来设计讨论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讨论价值;需要知识的深化和综合以及教师适当及时的诠释。课堂教学中补充史料应注意典型性、多样性、教育性;要阅读到位、理解到位、解释到位、分析到位。

3.教学内容时政优化

历史学科内容与现实时政密切相关,现代的学生对现实社会越来越关注,高考注重社会时政热点的考查,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主观题,就考查人口政策的调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社会救济和福利制度等时政热点。为此教学内容要挖掘出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某些历史问题放到现实背景中思考,认识某些历史现象的现实影响。如关于东京审判,教材没有讲述,教学中应联系现实作如下分析。东京审判是一场世界人民对日本法西斯的政治审判,是正义、公正的审判;这次审判使世界人民看到正义必胜、犯罪必惩。这次审判以“侵略罪”“违反人道罪”“个人为战争罪行负责”等罪行对战争行为和相关人员、组织和国家进行审判,丰富发展了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不过,东京审判还存在着诸多遗憾:许多重要的战犯未列入起诉名单;没有对犯罪组织进行审判,为犯罪组织的复活埋下了祸根。今天日本社会否定东京审判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的否定,不利于日本社会政治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亚太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其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很多现实问题都具有历史的渊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问题的成因,解决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如教学中要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何定在9月3日而不是8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从1946年起,国民政府把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曾将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重新将“抗战胜利纪念日”定在了每年的9月3日。1999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正式确定抗日战争纪念日为法定国家纪念日之一。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确立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的一次抗战,9月3日为纪念日是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同胞都认可的。再如,运用《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的一段材料:历史课和德育课的依据是天皇的《教育敕令》……学校的假日选在天皇诞辰、神武天皇纪念日、陆军建军节、海军建军节。日本修改教科书,企图否认侵华的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日本新版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作这样的叙述:“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争论也还在进行”。右翼分子称:南京大屠杀是一个虚幻的事实,中方应针对钓鱼岛问题、南京大屠杀等问题向日本道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教育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教育会对当时的日本国民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兽性?

然后,再让学生阅读以下两则新闻材料:

材料一 据北京青年报2012年9月17日报道,随着钓鱼岛事件持续升温,西安和长沙等地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出现一些不文明和理性的行为,如出现少数停放在街头的日系车被捣砸和日资控股的商店遭遇砸抢的事件。

材料二 据人民网2014年1月20日报道,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趋势明显加剧,日本教育部门在修订现行教科书审定标准时,要求关于近现代史的记载要尊重政府立场,甚至提出现行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的记载有失偏颇”的观点,这是严重违背历史和国际法的,严重伤害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的。

依据上述材料,让学生再度思考,这些观点表达着怎样的情绪?说明了什么?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铭记历史、尊重历史、珍爱和平、理性爱国等,培育了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燕.新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3.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纪念日现实教学内容
纪念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纪念日为什么是10月25日?
烈士纪念日为何选在9月30日?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结婚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