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华
(连城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连城 366200)
略论科学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解读差异
徐金华
(连城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连城 366200)
科学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主要文本。二者在解读上存在差异,主要包括概念的准确和模糊、语义的单一和多义、外延的周密和含混、情感的内敛和丰富以及修辞的慎用和常用等五个方面。
科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本差异;文本解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科学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在解读上的区别,很多一线教师难以把握,出现了以科学思维代替情感逻辑、把文学类文本上成科学类文本的乱象。因此,明确科学类和文学类文本概念内涵,厘清两者的区别,无论是在理论的研究还是在实践的操作层面都很有意义。
科学类文本要求准确地界定概念的内涵,为此常常用下定义、作比较的方法来阐述概念。如:“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界定“战斗游戏”的基本内涵,接着以“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来补充说明;再接着以对比的手法,说明“战斗游戏”和“战斗”的区别。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列举数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作者连用几组数字,就把卢沟桥的建筑历史、桥的长度和跨度说得一清二楚。文学的笔法更多是让人产生想象和联想,孙绍振说:“诗的虚拟性,决定了它的想象要自由得多。”[1]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化作科学语言就应该是蜀道有多长,有几个弯道,倾斜度是多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是夸张,目的是暗指愁绪比白发还长,这就是文学类文本的魅力所在——不在于客观的知识是否准确,而在于主观感受是否独特。在科学语言中,这就是痴人说梦。
科学语言的语义就是要准确、单一,不要引发歧义。例如: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中国石拱桥》)
“大拱的两肩上”的“肩”字历来为论者好评,就在于其表意极为准确,具有唯一不可替代的特点,换成“边”,高度不对,换成“侧”字,位置不对。
科学语言有时为了表意的准确、单一,写作者不惜使用较为拗口的语言,使用多重定语或状语来加以重重修饰,这是科学语言较多使用长句的原因。如一道经典语用题对魔术的定义:
魔术是借助物理、化学原理或特殊装置,以不易察觉的敏捷手法,使物体产生奇妙变化的一种杂技。
文段的核心是“魔术是杂技”,连续用了四个定语来修饰,把魔术和普通杂技区分开来,语义具有单一性。
而文学语言恰恰相反,它借用双关、反讽等手法,打破语言的词典义,使得语言具有多义性,形成张力。
如高鹗续《红楼梦》虽然引发无穷无尽的争执,但是,黛玉之死部分,却普遍受到称道。黛玉临终前连呼“宝玉!宝玉!你好……”,究竟“好”在哪里呢?细究起来,是省略号用得好,无穷无尽的含义尽在不言中,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第一层是埋怨型。清代评点家黄小田认为“必是‘你好负心’四字,作者故作不全语耳”;也可以理解为“你好狠心”,前一节“焚稿断痴情”,黛玉已经心如刀绞,为了迎娶宝钗还派人调走紫鹃和雪雁,真是好狠心呀。
第二层是宽慰型。“你好好保重”“你好自为之”,大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黛玉对人生唯一知己的关怀和叮嘱。
这里所说的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科学类文本中,范围的界定都极为严密,以尽量缩小产生歧义的空间。科普文是这方面的典范,例如: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以简洁的语言说明动物游戏的三种类型。
在文学类文本中,概念的范围往往是极为含混的,因其含混,产生了朦胧美,进而引发多角度的解读。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有悼亡说、自伤身世说和讽喻说等多重解读。小说文本因范围含混产生多义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促织》讽喻的是当朝之事,但时代写的是明宣德间;《西游记》嘲讽了天宫的混乱和玉帝的昏庸,但喻指何人,读者心知肚明;《红楼梦》显示当朝大厦将倾的预言,但官职和朝服都是明朝的规制。在写实性较强的散文文本中,那种时代感强烈、政治倾向过于明确的散文,如《荔枝蜜》《天山景物记》等,尽管轰动一时,但逐渐淡出了读者的视野,倒是那些时代感含混、主题朦胧的散文,往往成为经典。如《故都的秋》。在科学类文本中,是忌讳以否定句来界定范围的,郁达夫恰恰说“秋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以一个否定性的比喻句来界定秋。秋到底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言,也不必明言,留待读者自己去品味。所谓“名花”“美酒”应是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休闲取乐之处。《故都的秋》是以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视野欣赏秋色,作者笔底的“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而是普通老百姓皇城根的生活,是一声鸽哨,是一朵淡淡的牵牛花。
科学类文本中当然也有抒发情感的时候,例如:
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中国石拱桥》)
这是以桥梁事业为例,歌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科学类文本总体的情感取向是内敛的,例如歌颂制度的优越性,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大篇幅展开。总之,理性的思维占据主导的地位。
文学类文本则要突破理性思维的束缚,常常出现“不讲理”的时候: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
用寿命去换秋天,在经济学家的眼中,这是不等价的交换,也只有疯子或者是诗人才做得出。
诗歌文本的情感更是到“蛮不讲理”的地步,如汉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到山崩河绝、地老天荒,这位女子的情感是何等的强烈。
《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在解读文本时,有学生提出,说“亢旱三年”没有惩戒到贪官,反而株连了普通的百姓。这是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去分析的。但是,从情感逻辑的角度,“亢旱三年”主要是展示其冤情之深,正如孙绍振说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不同于科学的理性逻辑。”[1]不然,就会出现《背影》的“父亲”翻过栅栏是违反交规、关羽“水淹七军”是违背人权、“孙悟空大闹天宫”是无视法制等奇葩解读。
科学类文本也运用修辞手法,最常用的是比喻。如: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中国石拱桥》)
这里把“拱圈”比喻成“弓”,突出其形状的相似性。
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这里用两个比喻。把柳树的两片叶子说成是左括号和右括号,突出其细长弯曲的特点;把掐丝工人的工作比喻成刺绣,赞赏他们的耐心细致和高超的工艺。
科学类文本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目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环境,把道理讲得更清楚,把问题说得更明白,不带太多的情感色彩,拒绝使用夸张的手法。
文学类文本中夸张则很常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是夸张,没有人会真的拿尺子去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更是夸张,再高的楼也不可能摘到星辰的。
[1]孙绍振.文学的坚守与理论的突围[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281,48.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合肥:黄山书社,1989:1185.
[3]孙绍振.经典文本的深层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464.
(责任编辑:刘火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