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课程美·德育美·文化美
——普通高中实施“大美育”的实践探索

2017-04-15 05:47:13福州第四中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学科

福州第四中学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艺术美·课程美·德育美·文化美
——普通高中实施“大美育”的实践探索

福州第四中学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福州第四中学是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福州市首批特色学校和“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试点学校”。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坚持美育实践探索,经历了“美术教学形成特色项目、课程教学美育渗透、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面”等三个发展阶段,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先行先试“大美育”,有效地促进了师生审美素质的发展。

学校美育;美术特色;大美育

福州第四中学是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福州市首批特色学校和“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试点学校”。近20年,学校坚持美育实践探索,经历了“美术教学形成特色项目、课程教学美育渗透、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面”等三个发展阶段,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线,先行先试“大美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实施学校“大美育”的路径

1.以传承文化为主线,打造具有中国文化情怀的校园

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学校坐落在福州大庙山文化遗址和双杭商贸街市的核心区域,随处可以感受到人文历史之美和自然环境之美。学校在整体实施“大美育”实践探索中,重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引领教育实践活动,正确处理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关系,在管理、课程、教学和校风校纪方面,传承“惠人以德,泽世向学”的办学准则,弘扬“登高致远,惠泽天下”的学校精神,执着培育学生道德和学养的价值追求,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美育。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多元化课程设置与多样化人才培养研究”项目建设。自2013年始,学校通过优化、整合、主题引领,将“审美情操”与“鸿志精神”“科技创新”“中华美德”等并列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多元化课程,传承学校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园规划和建设中,斥资抢救恢复和保护大庙山文化遗址工作,复建诗楼,复修“志社”,复立“全闽第一江山”石刻,新建诗廊,修建钓龙台、钓龙井,复建登高亭、登高石和南台石碑,立去毒社遗址纪念碑等。利用校园坡地多、塝岸多、石阶多、古迹多、古榕多的环境特点,推行“边角平地”和“层次立体”绿化,打造“花园式学校”,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以无声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传承学校文化,即加强动态的精神文化软环境建设,也重视静态的物质文化硬环境建设,两者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成了学校实施“大美育”的源头活水。

2.以全面美育为理念,集聚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合力

学校确定整体实施“大美育”,即美育以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面,全员践行美育理念。一是学校抓住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开发实施60多门基础性、地方性、常识性和发展性校本课程,形成以“大庙山文化”“学生成长教育”为龙头,以“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为两翼,多学科整合的校本课程体系,丰富学校美育的有效载体。二是德育工作改进方式方法,注重艺术熏陶,使学生养成举止文明、谈吐文雅、善于合作的优秀品质和行为道德规范;通过挖掘大庙山文化美育价值,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怀。三是学校管理挖掘美育的潜在价值,开展“幸福教育”大讨论,形成教育最高境界就是艺术境界的共识,一切围绕着教育主体的和谐、和美的成长,把学校办成师生的“乐园”。四是课程教学依据文科班、理科班、鸿志班和美术班的各自特点,突出了美育在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渗透。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形成合力,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大大提高全体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

3.以美术特色为强项,形成学校美育实践探索样本

1996年,学校在开展有福州特色的教育体系建设中,遵照“试验、突破、特色”的工作要求,结合学校自学发展条件的综合考虑及整体设计,将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突破口”,努力树立美术特色传统强项,领航学校美育实践探索。学校做出文化学科与艺术学科并重、美术普及与美术提高齐抓的发展定位,开始创办美术特色班。美术特色班教学目标是培育有较高美术素质的美术专业型人才,一方面注重专业技能培训,以年均近100%的高考本科升学率为高等美术院校或高校美术专业输送大量优质生源;另一方面,通过开设“艺术作品欣赏”“摄影”“书法”等校本课程,与美术专业技能实践体验互补,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学校美术特色班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特色的同时,显现出普及艺术教育的“亮点”,即在提高全校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美术特色强项的成功模式和经验,领航学校走出美术“特长生”培养、艺术专业技能等同美育的误区,形成学校美育实践探索的样本。

二、实施学校“大美育”的成果

1.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来统领,是教育进入新的质量时代的转型标志。学校整体实施“大美育”,打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界限,整合教与学,形成合力,综合育人,其目标指向学生的科学、艺术、人文素养。如学校每学年举办“美丽校园”学生风景绘画比赛,丰富了校园艺术生活,且在美育中注入浓浓的爱校情怀;每年举办美术班学生作品展,不仅体现了学生美术学习创作的能力,还展示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探索的沉思与感悟;校本课程“音乐欣赏”,呈现出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时期的经典歌曲,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旋律风格和现实意义,便于学生欣赏理解时代的主旋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语言艺术之美》《古代诗歌之形象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性领会语言艺术和诗歌之美,领略作品反映的时代精神和诗人情感抱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高中历史学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维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探究历史规律,增强对美好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中华礼仪文化,提高学生美的形象、气质、意识、心性和追求;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和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开始审美化教学尝试,通过问题导学,探究学科内在科学美和逻辑美,培育学生形成学科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

2.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全过程。学校在实施“大美育”过程中,发挥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美育,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发挥“认知学习”与“情感体验学习”的双向功能,“以美育德”“以德尚美”。学校申报立项“‘立德树人’美术学科德育目标与实现途径的研究”“开展优秀音乐欣赏礼仪文化进入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等省级课题,研究艺术学科德育渗透实现的多元途径、方法与策略,将艺术学习提高到艺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追求“真、善、美”,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受用一生的养分。学校开展系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可以感知的文化活动形式,开展艺术节、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利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创设形象、生动、自由和丰富的活动情境,搭建学生研究、创新和展示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和受益面广,学生百分百参加,学校获福建省经典诵读成果一等奖,数十位学生获省市艺术类竞赛大奖,2015年4月15日《福州晚报》对学校“无人监考考场”作了报道。学生发现、感受核心价值观真理的美感与快乐,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主体的自觉需求和行为,德育与美育实现完美结合。

3.创建办学特色品牌

学校作为“综合改革高中”,在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试点项目中,实施“大美育”的建设的目标不限于“美术特色项目”,不是办成培养美术特长生的美术专业学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大美育”成为学校“独特性、稳定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对接多样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打造出办学特色的品牌。首先,学校加强美术学科课程教学和教研团队建设成果获得社会公认,2010年被确定为福州市首批“高中美术校本基地校”,2013年又被遴选为“福建省首批高中美术学科基地校”,2013年被授予“中国美术学院生源基地校”,并与加拿大兰里艺术学院缔结为姐妹校。其次,学校美育、德育相得益彰。美育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德育以美育课程为载体,学生“动漫社”“街舞社”“摄影社”“惠泽文社”“模联社”和“电声乐队”等十多个“美育”社团在市属学校展示交流,学校与海峡出版集团联办“海峡书屋”等,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多方位、立体式的美育活动,让美育走进学生生活,普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获省“五四集体奖章”荣誉称号。第三,学校校园依山而建,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移步换景,通过修复遗址古迹和“花园式”学校建设,发挥“美丽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被评为省市“绿色学校”、省“书香校园”。第四,扩大美育空间,学生研究性学习《童年的歌曲》《游戏音乐》《影视剧音乐》和《欧美乡村音乐》等优秀作品拓展了音乐视野,音乐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市级公开课《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探索了新的艺术综合化,校本选修《竖笛》班学生经一学期学习即能100%上台演奏,2015年10月学生为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创设“文创小屋”受到了大会的积极评价,学生赴清华大学、加拿大兰里艺术中学开展暑期游学活动,表现出色,赢得美誉。

三、实施学校“大美育”的展望

1.认识美育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美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推卸的使命,美育的健康发展是高品质教育的最重要象征。因此,一是把美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深刻认识加强学校美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二是做强做大学校美术教育特色强项,应由“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学科”与“关注人”并重,教学观念上从抓高考到面向全体,加强美术教学德育的渗透,开始“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变革;三是重新认识美育价值,其范围大于艺术(音乐、美术)教育和艺术技能的训练,应当重视审美精神、立美精神的学习,主张所有美的形态对学生的全面陶冶。美育与德育、学科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科学审美化教学体现出求知和求美互为一体,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深化课程改革

学校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音乐、美术课程,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中,重视开发实施美育校本课程,不仅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选择开设省颁选修Ⅰ(B)美育课程若干模块,还要整合提升现有校本课程中美育教学模块,将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纳入课程化管理,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中有关美育的优秀作品转化为课程,形成有本校特色的美育“课程链”。尝试实施校本美育课程必修模块教学,要求全体高一学生必修一个模块的校本美育课程,参加一个美育类社团,实现“三个100%”(即100%学生掌握美术基础技能、学会艺术鉴赏和参与艺术体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美育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大美育”是有效途径,保证美育有了独立的时空,适合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和力量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3.构建推进机制

学校要整合各类美育资源,加强美育综合改革,构建互动互联、齐抓互管的推进机制。一是学校成立科学、艺术、人文美育工作室,鼓励教师跨学科自由优化组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美育资源,加强美育课程研究,成为学校实施“大美育”的研究团队。二是加强外联,充分利用社会公共美育资源,加大与高等艺术院校、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联系的力度,发挥专家的引领、咨询作用,形成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合力,争取为学校艺术教师培训、美育课程资源建设和美育实践活动等提供支持。三是推进评价制度改革,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科渗透美育”和“学生审美素质发展”项目,提倡“寓美于教”;建立学生课外艺术活动记录,学生评价增加“校园最美之星”(单项)评选项目,向有艺术技能的学生颁发“才艺”证书。多元化评价更加全面完整且人性化,有利于师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有力的措施推动学校“大美育”工作。

[1]王旭晓.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异同——对以艺术教育取代美育现象的一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2]杨伶.加强美育理论研究 推动美育实践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1(12).

[3]陈健.普通高中开设美育课的难点所在[J].教育,2016(2).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超学科”来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