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2017-04-15 05:28张慧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外法治道德

张慧红

(厦门第五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张慧红

(厦门第五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活动使人的认识转化为现实,并检验认识,最后内化人的认知,形成习惯后沉淀为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怎样有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在当前关注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背景下,笔者通过对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困难及实施关键等方面分析思考,希望能为今后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供帮助。

一、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及面临的困难

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活动使认识转化为现实,并检验认识,最后内化人的认知,形成习惯后沉淀为素养。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符合教学理论联系的基本原则。利用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1]

目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面临困难。首先,学校和部分教师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心中没有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其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间与空间受限。新课程改革,全省中考统一命题,教师、学生面临课业压力更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安排时间太紧,不够用”,特别是期中、期末复习阶段、初三年毕业班,时间经常被挤占;另外实践空间小,社会资源开发有限,教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法律保障不够。学生安全问题是制约学校和教师开展活动的重要因素。许多案例说明,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发生安全问题,家长会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学校和教师往往会因为“怕出事”而选择放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调查也显示,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时间、空间、安全及社会资源开发等问题,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关键

近几年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主要有这几种方式:模拟法庭、舞台剧、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义务劳动、辩论赛等。笔者认为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思品学科核心素养有以下几个关键:

(一)理“先”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要有理念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政治认同”,关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成长方向;“理性精神”,关系学生参与社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反思社会的能力和态度;“法治意识”是知法守法、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合法权利的必要品质;“公共参与”体现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四个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要素逻辑相互依存、内容相互交融。[2]笔者列举了一些实践活动中所对应呈现的学科核心素养理念:

例如,课程标准活动建议“搜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资料,讨论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体现“政治认同”要素;“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体现“理性精神”要素;“开展‘我是中国公民’主题活动,讨论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体现“法治意识”要素;“考察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的建议。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在社区内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服务”,体现“公共参与”要素……

教师只有在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前提下,才能结合活动内容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目标,设计施教方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构“精”架——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要巧设计

“设计之妙,存乎一心”。设计活动的环节是实践活动的先导,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建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从学生身边问题出发

掌握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选择活动主题、实践形式。

例如,教学中发现有一女学生家境好,被不良青年盯上,经常以借钱名义强行向她要钱,她只好偷家长钱交给不良青年,最后家长发现,报警解决。根据这个情况,设计开展《模拟法庭——受到不法侵害时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学生懂得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模拟法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又如,笔者结合初中生叛逆突出问题,设计心理剧《屋檐下“爱的冲突”》,学生经历编写剧本→修改剧本→挑选演员→制作道具→参加展演的过程,参与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锻炼,更培养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2.从学生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尊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

例如,在学习“明辨是非,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时,结合教材,笔者确定几个课外实践活动主题和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中学生追随流行状况的调查》,学生全程热情高涨,在实践过程培养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3.从教学内容出发

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是正比例关系,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2]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例如,学习“人口、资源、环境”知识点,确定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笔者设计了“参观厦门污水处理厂”和“竞走环岛路——垃圾清理行动”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参与义务劳动,懂得自己应承担的环保责任,达成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行“实”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要重落实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会出现设想很美好,但实际操作困难、效果不理想问题,因此有必要统筹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例如,组织《模拟法庭——受到不法侵害时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这样的大型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了解法庭审判程序、不懂怎么写诉讼稿,冒然实施有困难。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构思反映到政教处,由政教处联系法院,组织部分学生周末参加区法院公审旁听,使学生对法庭审判程序有基本的了解。其次学生编写诉讼稿得到当律师的家长指导。最后,师生多次修改诉讼稿和模拟诉讼。由于有学校、家长、社会及师生的共同努力,呈现高质量的模拟法庭,学生的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四)评“多”元——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要善评价

学科评价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教育部启动了基础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课程内容标准,并落实到学业质量评价中,推动培养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要依据课外实践活动内容、方式,选择最佳参与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方式,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整合社会、学生、教师、家长的关系,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导向、激励、总结的功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让家更美好”时,笔者开展了“我为爸妈做美食”的课外实践活动,其中自我评价占30%、家长评价占40%、教师评价占30%。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多主体评价,较客观地评价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懂得关心他人、感恩和承担责任,从而达到培养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新起点,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上是笔者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几点思考,一路走来有困惑也有收获,相信通过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同探索,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产生更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1]田建军.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16(3).

[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责任编辑:黄丽萍)

猜你喜欢
课外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满课外班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