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直观”的涵义转换

2017-04-15 04:1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3期
关键词:涵义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直观”的涵义转换

林明晓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多次提到“直观”这个词,但是其涵义却有所不同。本文通过运用黑格尔的“直观”所具有的整体性,从而解析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直观”的不同涵义之间的转换,并进一步剖析这种涵义转换出现的原因及其意义。

直观;涵义转换;黑格尔;整体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非常明确地使用“直观”,但是这种使用指向了不同的涵义。本文试图探讨马克思在上述三本著作中对“直观”的变换使用,并且尝试通过这种涵义的转换去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直观表述

马克思在《提纲》中的第一、五、九条中,都提到了“直观”,这里的“直观”即是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所具有的局限性,借此来批判费尔巴哈抛弃实践、只从客体的角度去片面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这种“直观”,即便避开了费尔巴哈所不满意的“抽象的思维”,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这里的“单个人”就是指不完整的人,对应《提纲》中的第一条“卑污的犹太人”,也就是生活在以追求私利为常态的市民社会中的利己的“私人”。

马克思在《形态》中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性,认为费尔巴哈“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这里出现了“高级的哲学直观”,这是明显优越于费尔巴哈的“直观”涵义,并且明显被马克思所积极认可的认识形式。《提纲》写于1845年春,《形态》写于1845年秋,那么,马克思为什么在后一本书中转换了“直观”的涵义而依然用来批判费尔巴哈?

二、“高级的哲学直观”的涵义

对于这一转换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这种“高级的哲学直观”怎样进入马克思的视野,以及其涵义是什么?

结合马克思早期的著作,马克思应该在写作《提纲》之前就接触过“直观”的积极涵义,由此,一个重要的人物便脱颖而出——黑格尔。马克思在撰写《手稿》的笔记本Ⅲ时,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最后一章《绝对知识》作了摘要,并且,马克思在1837年,从头到尾阅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和他的弟子的大部分著作。

关于“高级的哲学直观”的涵义,将利用《手稿》帮助理解:《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这位决心转向直观的抽象思维者是抽象地直观自然界的。”也就是说,从抽象到直观的过渡,在黑格尔这里宣告失败,因为难以摆脱抽象,只是思维的运动——“直接成为直观的抽象观念,无非始终是那种放弃自身并且决心成为直观的抽象思维。”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提及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所体现的“一方面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又是以自身为根据的否定的东西”的“否定性统一的逻辑根据”。以及,马克思在《手稿》中接着提到“抽象思维是本质”,而“抽象思维者同时承认感性、同在自身中转动的思维相对立的外在性,是自然的本质”。由此,“高级的哲学直观”便面向一种统一性,这样才能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进而明确新唯物主义中的“对象、现实、感性”——“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世界是人活动的结果,实践是基础,这种“高级的哲学直观”带有历史性、感性活动的能力,从而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

三、马克思“直观”的涵义转换原因

根据“高级的哲学直观”,分析马克思“直观”的涵义转换的原因:

第一,关于写作目的。比起《提纲》需要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形态》还担任着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从而确立唯物史观的使命,所以在《形态》中才提及了“高级的哲学直观”。也就是说,《形态》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身就高于《提纲》的目的:《提纲》着重批判的就是以费尔巴哈为典型的旧唯物主义,《形态》则力图对马克思、恩格斯从前的哲学信仰做一次总清算。

第二,关于黑格尔在历史观上的重要贡献。黑格尔所理解的哲学是“真实的知识”本身,认为哲学知识就是历史的、发生的知识,并且将各发展阶段集一身的总体,他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体系意识。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着手制定新世界观是从《手稿》开始的,经过了《神圣家族》,虽然二者并不完全成熟。在《手稿》中,有三处直接使用“直观”,并且都是在不同的涵义上,而这三处的涵义,也可以和《形态》中关于“直观”的上述引文相对应。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对人类生儿育女的无限过程这一循环运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实在性的认识上,使用了“直观”的表述。这是对“直观”本身的涵义分析,就是指不经过中介而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形式。这对应《形态》中的“普通直观”。其次,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费尔巴哈还把否定的否定、具体概念看作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和作为思维而想直接成为直观、自然界、现实的思维”。最后,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提及了黑格尔的“直观”,而这也对应了《形态》中的“高级哲学直观”,这点在上述分析中已经涉及。这三处的对应分析,使得《形态》对《手稿》作了衔接和弥补,从而在写作路径上给予了“直观”涵义转换的又一个原因。这里有一个现象是,《手稿》中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去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形态》中马克思却借用黑格尔去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对于此,二者是贯通的。

第四,关于“直观”的涵义转到“高级的哲学直观”,从而弥补了“普通直观”和“二重性直观”的不足,达到承载着现实人的感性活动的整体的“直观”。在《形态》中,提到的“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以及“最高的直观”,都是指“直观”本身的涵义:不通过中介而直接反应客观事物的认识形式,这种“直观”发展到最高的程度,会走向唯心主义。这三方面的“直观”涵义是互相作用的,并且都是指向“高级的哲学直观”的。

四、结语

黑格尔的整体性或总体性统一的基础是作为总体的绝对理念,而马克思是通过实践的创立,将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人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统一起来。黑格尔对个人意识过程所作的划分是:感觉、直观、表象。而马克思将感性认识划分为感觉、知觉、表象,知觉指的是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但是,在马克思这里,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运用理性认识,即利用概念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借助于抽象思维来进行,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认识事物真正本质的是理性认识,而不是关于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形态》中,认识事物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是由于受到黑格尔的影响而提出的称谓。马克思在《形态》之后的理论发展中,更多的是使用其他词语或涵义来说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通过对“直观”的涵义转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以及由此引出的、对于以“现实的人”作为前提的唯物史观的理解。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17-037HLJU

林明晓(1993-),女,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

猜你喜欢
涵义唯物主义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我的仙人掌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