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香廷孟迎辉
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机制的路径选择
郭香廷孟迎辉
(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公共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方面存在天然契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显著。应全面构建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机制,以实现其各项功能。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机制的路径应着眼于国内国外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做到宽覆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
公共政策;价值导向
公共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多个层面的耦合性,它们相互配合,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当下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我们找出公共政策制定与实践中现存的薄弱环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公共政策路径的建设提供方向和引导。在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公共政策路径的相关经验进行借鉴后,我们发现全面构建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机制以实现其各项功能十分必要和迫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被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由此形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它引领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方向,是我国社会实现科学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1]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告诉我们,物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有什么样的实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人们要想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即进行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而通过实践来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然要求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应该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此,明确思想理念,把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建设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的实践,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前提和基础[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现代化建设实践,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动与促进,同时也使其自身的内涵与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为此,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建设实践中,在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我国社会建设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融入经济建设实践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平竞争为主要特征的体制,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内涵。在经济建设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市场焕发生机与活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建设的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社会发展要求[3]。
2.融入政治建设实践中
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要进一步提升执政理念和执政效能,做到以政策促发展、以政策带进步。政治领域的相关建设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价值观认同,通过建立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基础,增强公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使核心价值观与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3.融入文化建设实践中
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文化建设本身就要求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加深人们的广泛认同,使人人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推动者。只有将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我国现代化文化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
4.融入社会建设实践中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其根本内涵就涵盖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进行社会建设中应继续将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作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福祉作为社会建设中的根本立足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5.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基础。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应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做到以资源的承受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人们健康生活和消费。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精神境界,引导全体公民的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基础[5]。
(二)发挥公共政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特殊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出和践行公共政策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指导作用,而公共政策又以其自身的特殊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发挥公共政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特殊功能。
建立健全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机制的路径选择还应着眼于国内国外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到宽覆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建设主要是要求我们创新社会治理机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在进行治理体制创新的同时,要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作为治国施政的核心理念。公平正义是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是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发挥公共政策的管理功能,创新举措,多渠道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制度是人们有效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它将公共政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加以限定,提供了制度规范和秩序,公共政策的制度化可以确保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是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公共政策为载体,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承载着社会公众的多方诉求加以制度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制度加以保障。
(一)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公共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仅仅依靠政府就能办到的,从公共政策的出台到执行需要多方面的考量,不仅由政府作为主体来进行,还有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多方参与。由于公众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着非理性和非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将公共政策制度化,建立各项配套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我国存在多种公民参与形式,但表达渠道的畅通度和表达机制的完善性仍有待提高。我们在认识到公众参与重要性的同时,必须要将民众真正纳入到制度范畴,在使公众参与行为更加理性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性。[6]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建立健全听证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访制度等多种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在社会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表达的多方力量中,弱势群体的力量最为薄弱,但需求却是最强的,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中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保护。弱势群体幸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社会公正实现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此应创新设计多项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为弱势群体创设专属的利益表达途径。目前尤其要特别做出确保社会弱势群体决策参与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得到大跨步发展,但是社会利益失衡,弱势群体缺乏资源占有量和占有机会,导致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增多,因此,要建立一个能使各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和博弈的制度化方式尤其是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显得尤为重要。[7]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决策参与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利益表达功能,增加弱势群体代表在人大代表中的数量,增加弱势群体表达诉求的机会。其次,进一步完善社区和城乡居民的自治功能,赋予与弱势群体密切相连的基层更多的自主权,既可以提高基层的管理能力又可以使弱势群体的诉求得到及时解决。最后,在健全原有利益表达途径的同时还要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途径,充分运用政务微博、微信这类新媒介,开拓利益表达渠道,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加以保障。
(二)加强政策价值评估论证,建立健全决策评估反馈机制
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保证了政策的正确、有效的制定和执行,当代社会呈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发展趋势,公共政策的评估越来越重要。我国的政策评估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政策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独立的组织机构进行政策评估,且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和连续性也有待考证,同时,评估的主体也较为单一,以上这些现实问题都是政策评估论证亟待加强的有力佐证。只有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评估论证体系,将决策评估反馈机制加以制度化,才能保证公共政策真正地实现公正公平的诉求。
为此,在宏观上应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各种具体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前后的价值评估和论证,建立健全公开的评估制度和决策反馈制度是当务之急。目前,我们可以将着力点放在两个环节上:
一是建立政策出台前权威部门的政策价值评估制度。公共政策价值评估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政策出台前由权威部门建立政策价值评估制度就是为评估提供一个框架,它是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使评估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的“双评估”制度已在全国实行,即在经济和社会政策出台前进行价值评估的机制。但在执行过程中独立性较差,往往出现工作任务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程序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建立政策出台前权威部门的政策价值评估制度要设立一个独立的政策评估部门和机构来进行政策的评估、论证,并对评估论证的反馈结果加以总结。之所以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和机构是为了保证部门和机构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能强化其监督作用,保证政策评估的中立性和效率。还要制定严格的政策评估程序,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具体可操作性规定。在政策评估程序建立过程中要明确评估的责任主体,强化公共政策主体的责任意识,这样可以避免评估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保证评估的科学性、有效进性。
二是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公共政策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建立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体系可以科学地反映政府政策的实效性,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的精细化不够,评价指标不够细化和全面。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绩效评估制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评估体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评估指标是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基础,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基本国情,必须要建立立足本国国情和实际基础上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评估机制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三)规范政策实施程序,落实责任规范价值取向
由于对公共政策的意识淡薄,以及缺乏责任追查制度,我国目前的公共政策普遍存在绩效不高的情况,这也是公共政策现存的主要问题。为此,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公示制、责任制及有效的监督制度,防止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导致政策实施的低效。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公示制透明度仍有待提高,将实施程序透明化、规范化可以使民众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通过监控制度使监督主体由内部监督转为内外监督,使监督主体多元化,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益。而实行责任制更是规范政策实施程序的重要一环,真正做到权责明确,提高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落实责任规范价值取向对于追责也有重要帮助。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后,要对失职者进行严格的问责追究,只有让失职者自己承担所负责任和失职后果,才能真正规范政策的实施程序。
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用政策加以引导,使核心价值观进入人们生活,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政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公共政策的完善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实现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之策。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通过政策保障,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用政策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公平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完善教育政策,明确核心价值观取向
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完善教育政策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为此要使教育政策在内容上更加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加快完善教育政策,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
首先,要积极推进学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其次,要完善教育均等化政策,确保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目前,我国的教育不均等问题严重,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易被忽视,由于资源有限、环境较为封闭,这部分人群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和落后,加之国家的政策倾斜和扶植力度不够,使这部分人失去教育均等的机会。为实现教育均等化,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的倾斜,对这部分人群加以政策支持和保护。通过政策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现公平正义,引导人们的思想变革,真正在政策中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二)完善就业政策,创新创业配套保障机制
当代中国面临着产业化、结构化升级的关键期,在这一过程中失业问题加剧,这不仅是关乎人民利益的切身大事,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长久发展。目前我国的就业体系不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不足,这也是就业难和失业频发的重要原因。就业是人们获得物质基础的前提,而物质基础是保障人们树立价值观的经济基础,为此,就业政策和体系的完善就格外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发挥其宏观调节作用,通过完善就业政策,创新创业配套机制来保障公众的切身利益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政府首先要加快完善就业政策,创新创业保障机制,通过立法规范,保证一个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引导人们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树立公平公正的意识,通过公共政策来使公众的就业和创业得到保障。其次,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最后,出台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意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新创业配套保障机制,建设富强、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协调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关系
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各种经济和利益矛盾,在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这些都是我国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各方利益的调节器,对利益进行二次分配,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构建以公平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体系,出台公共政策规范协调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对于调节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引导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们可以从宏观入手,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引导建立公平的分配格局。[8]在初次分配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运行机制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初次分配过程监管的力度,对个别行业的垄断行为和过度投资加以限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环境。在再次分配中,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既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又使核心价值观的公平与公正深入人心。在三次分配中,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力量,以道德作为主要推动力,完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政府和市场强有力的结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在初次分配中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起辅助作用,二次分配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三次分配中主要依靠社会自身力量,这是完善收入分配的关键,也可以让公民收入分配逐渐趋于公平合理。
(四)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政策为社会公众提供从生存到福祉的一系列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进行保障分配的方式不够灵活,城市和农村以及部门之间的分配差异性都较大。为此,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基本社会保障机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格外重要。
其中,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决定国家发展状况和程度的不是有多少富人,而是还有多少穷人。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缺少保护和援助,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实行了社会救助,但仍存在着救助差异、片面和不合理性,为实现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解决了他们当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才有可能去考虑更高层次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为此,我们要以公民权利为导向,制定专门的政策,牢固树立社会公平公正的救助理念,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救助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作用,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和相互配合,真正实现保障的应有之意。其次,实现多元参与,构建多层保护网,在政府主导下,积极重视和引进家庭、社会组织的力量,发挥社会组织的众筹能力,减缓国家财政压力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社会救助的全面监督,使政策落实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政府的救助资金投入,提高临时救助标准,提高群众的自救能力,通过物资援助和法律援助等方方面面的政策方式来使他们重拾信心,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他们的内心,实现社会和谐,共同富裕,实现中国梦,使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1] 陈一良.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布局的历史生成与价值转型[D].浙江大学,2014.
[2] 徐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新时期道德建设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07-208.
[4] 陈仕平,肖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互动关系[J].理论探讨,2014(1).
[5] 黄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维度: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6] 孙枝俏,王金水.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度化的价值和问题分析[J].江海学刊,2007(5).
[7] 冯晓青.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
[8] 李玲.当前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基于公共性的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5(2).
责任编辑:倪 芬
D035
A
1674-1072(2017)02-028-05
2017-02-20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常生活化机制研究”(11BKS0063)的阶段性成果。
郭香廷(199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孟迎辉(1965-),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