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媛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媛媛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不可小觑。将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恰当结合必将为老年人及其他意愿群体带来积极意义。目前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在不断尝试中发展但实施效果及工作质量令人堪忧。本文从城市社区养老机构出发,调查研究其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对策,对于丰富养老机构服务和促进未来中国老龄人口向健康老龄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养老机构;健康管理;质量;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止2016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以社区为实施平台,社区开展老年健康管理工作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改善其健康状况、减少医疗支出以及实现卫生资源均等化至关重要,而科学合理地评价社区老年健康管理质量是做好健康管理工作的核心,一套科学、系统的社区老年健康管理质量优化策略对完善和规范一个社区老年健康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一)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个性化的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它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实现实现对每个人全面健康的保障服务。其概念最先在美国提出。1978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成立了健康管理研究中心,旨在研究生活方式行为及其对人一生健康、生活质量、生命活力和医疗卫生使用情况的影响。
(二)健康管理质量。健康管理质量包含两种内涵,一是指对固定进行健康干预和管理后取得的异于之前健康状态的效果,二是指健康管理实施机构进行健康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效率和得到对工作的普遍反应。
(一)未形成统一标准化判断评估方案。随着健康老龄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区养老机构尝试进行健康管理来适应大环境和满足老年人养老需要。但风格各异的养老机构,其既有的健康管理工作质量缺乏一系列普适性完整的标准化评价测量指标方案,难以进行评估,因此,也难以对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不当劣势方面进行调整改善。
(二)各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内容和推行深度差异。由于各社区养老机构发展程度不一,依据具体条件其对健康管理的深入及开展程度具有差异性。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硬件条件尚可,规模较小,“医、护”方面没有规范的管理,基本无专业医护人员对入住老人的健康进行管理,最多是提醒、监督用药。个体经营的有一所是以医疗为主的,对健康管理较好。一些养老机构甚至未开展健康管理,仅是提供吃、住和简单的照护。
(三)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和人员素质技能的专业化程度对于其是否能照料好老人并吸引更多老人入住养老有着极大意义。目前,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经验借鉴,养老机构在养老方面工作已日趋成熟,可是对于健康管理范畴,专业化程度着实堪忧。
(四)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管理不完全需求且效果欠佳。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差异及对未来预达到状态期望不一导致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工作需求及意愿有着极大差异,这就使得社区养老机构既要考虑大局制定普适性健康管理方案,又要考虑具体老人情况做出调整。同时,老年人接受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和效果也会因人而异,这就对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工作造成极大挑战,此外,对其健康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也实为困难。
(一)制度政策层面
(1)加快立法进程,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机构对于健康管理仍处于摸索前行阶段,各项指标行为均未成熟,尤其是相关法律、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均不成熟。同时,政府投入有限等及政策的不完善制约了老年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的建立。当前我国仍未有针对老年健康管理的具体法律法规,这对老年健康管理各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
(2)整合相关资源,加大对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力度。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相关资源的支持和整合,目前社区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模式也在探索之中,养老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也在不断整合。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民政与卫生部门的协作,各地纷纷出台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养老服务与健康服务的有机整合。
(3)构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评估体系。科学合理标准的养老机构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极为重要,普适性的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行业评估规范有利于养老机构合理评估工作优劣,并根据规范来调整工作,以达到健康管理标准规范,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需求并赢得好评的目的。
(二)养老机构层面
(1)严控服务流程,依照健康管理三部曲开展规范化服务。目前社区养老机构大都针对健康管理的某一环节提供服务,未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养老机构应严格按照健康管理三部曲的要求开展服务,老年人入院时,进行入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老年人在院期,评定健康等级、评估及预测健康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健康干预、监督自我管理效果等;老年人若离开养老机构,还应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小结,定期电话回访,给予健康指导。
(2)严格养老机构承办资质。养老机构的申办除了具有相应的硬件设施,老人的常规照护外,应配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提高养老院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养老机构还需要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这就要求养老院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师及专业社工。由此,必须对养老机构的承办资质进行严格把关,尽量杜绝不符合标准的养老机构的承办。
(3)与医院建立长期定点联系,加强各养老机构间的经验交流。养老机构对老人健康管理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病情监测、监督用药、简单体检及得当的护理。针对老人急性发病、原发病加重等情况,应尽快就医。需与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关系,对口医院可对老人提供长期的医疗支持,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针对性体检、复查,为老人提供健康保障。同时,各社区养老机构间应增强经验交流和工作联系,分享促进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社会层面
(1)加强家庭、社会的支持。机构内老人的健康仅仅依赖于机构本身的健康维护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的资金支持使疾病的治疗得以延续,家人的关爱、探望使老人有好的心理情绪,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社会应提高服务老年人的重视度,做到尊老、爱老、为老的良好风尚。
(2)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健康管理与养老服务复合型人才。专家估算我国至少需要200万健康管理服务人才,目前从业人数仅10万余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缺口更大。因此,相关养老机构应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在健康管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同时提升已有健康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素质。高等院校可以尝试开展老年服务和健康管理相关课程,鼓励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及老年健康管理方向,培养高技能复合型老年健康管理人才。
(3)支持志愿者进行建议、服务。社会爱心人士及高校学生可利用空暇时间到养老机构通过做义工、志愿者进行服务,实地体验老年人的状态和生活,并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从非专业人士的角度对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工作的完善提出有效性建议,丰富养老机构健康管理工作评估信息获取渠道。
杨媛媛(1994-),女,汉族,河南禹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研究方向:公共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