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及发展困境
——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2017-04-15 03:50:0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巴马医养养老

余 蒙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及发展困境
——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余 蒙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其对于健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经济、文化发展因素赋予养老服务特殊的属性。本文将以广西巴马县为例,通过分析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与现状,养老服务的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优势与劣势,探究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的困境。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结合”成为了养老服务新模式。2015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医养结合,即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医疗照顾。据调查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0.5%,已经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2%。同时,失能老人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总数已达4023万。随着社会对养老健康保障服务预期的增加,医养结合成为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社会总体医疗养老资源存在很大缺口。民族地区由于其经济、文化、医疗现状的特殊性,其养老模式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广西巴马县是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素有“长寿之乡”的称号,当地健康养老服务业和健康养生旅游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医养结合提供了新的元素,对于探究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有典型的参考价值。

一、医养结合概念及养老服务模式

(一)医养结合的概念

医养结合,即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医疗照顾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意见,“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强调通过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有机整合,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学界则将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放在医养结合的突出位置,认为医疗服务应放在首位,并提倡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来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如孙雯芊(2013)[1]、袁晓航(2013)[2]等。

(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

黄子源(2016)将养老机构分为养老护理福利、护理保健、医疗护理三类;服务模式有四种:医护型——医养直接结合,医养双能型——医养密切结合,养护型——医养间距性结合,家养型——属于医养间或结合型。[3]王雯(2016)依据医与养的关系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分为5种: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集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融合型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进入社区、家庭。[4]

二、巴马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一)巴马县养老服务现状

巴马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主要由瑶、壮、仫佬、毛南、回、水等少数民族组成,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

1.巴马县老龄化现状。据统计,到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29.9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28‰;死亡率6.23‰;人口自然增长率7.05‰。全县人口老龄化明显,广西河池市统计局于2013年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巴马县老龄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到2010年,巴马县少年儿童系数为26.14%,老年人系数为9.01%,老少比为34.44%,年龄中位数为30.87岁。

2.巴马县医疗服务供给现状。据统计,到2015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1个,个体医疗诊所19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4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91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25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73张。年末全县拥农村卫生室103个,卫生人员215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8.2%。

3.巴马县养老服务提供现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县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8万人,占12.8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2万人,占8.99%,100岁及以上人口0.008万人,占0.04%。据统计,到2015年末全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790人,比上年增长3.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7128人,比上年增长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177人,比上年下降17.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33058人,比上年增长1.4%;新农合参合率达99.1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706人,比上年增长0.1%。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种社会办敬老院单位数11个,共有床位168张,收养人数81人。发放老龄人口补贴人数4051人,其中100岁及以上老人96人;90-99岁736人;80-89岁3219人。全年有2622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81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5403人。

(二)巴马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1.居家型养老进入社区、家庭模式。居家养老是巴马县主要的养老方式,全县共有65岁以上老人2万多人,进入敬老机构的只有81人。2015年建立的巴马圣恩养老中心积极开展居家型养老和社区型养老活动,为巴马的老人定期上门体检及提供生活服务,使居家老人能够得到医疗照料。

2.集住宿、餐饮、医疗、康复理疗、健身娱乐于一体的融合型养老机构模式。2016年,县政府投资1350万元建设老年公寓4#楼,集住宿、餐饮、医疗、康复理疗、健身娱乐于一体,预计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

3.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模式。巴马圣恩养老中心是巴马县与香港圣恩医护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养老服务项目,也是该县建立的第一家民营养老服务单位。该项目第一期投资120多万元,共设103个床位,有专业医护人员和服务人员共20多人,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该养老中心的成立,将有效提升巴马养老服务水平,促进该县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4.“养老+养生+旅游”模式。“养老+养生+旅游”模式是巴马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一大创新,其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人文资源,通过引进外资,打造巴马独有的集养老、养生与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养老模式。广西巴马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位于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长寿之乡的核心地带功能定位为全区示范性养老基地。示范中心由主楼为7层的综合大楼和两栋3层别墅组成,共有标准间35间,单人间8间,套间6间,床位84张。中心配有餐厅、活动室、文化传播中心、公益讲堂等;中心定期举办“巴马候鸟老人幸福计划”——弘扬孝德文化,构筑幸福人生。

(三)巴马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优势

1.巴马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巴马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与百色、田阳、田东、平果、大化、东兰、凤山、凌云等市县毗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巴马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时数1531.3小时,年均气温18.8℃—20.8℃,全年无霜期338天,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相对湿度79%。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据检测,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达20000个以上,比一般内陆城市高出几十倍。

2.政策的优势。随着巴马“长寿之乡”声誉的传播,巴马养老养生旅游资源日益被发觉,并引起了全球各地投资商、企业家的注意。企业家们来到巴马开展养老养生的项目规划,引起到市、省、中央领导的重视。广西自治区建立了一系列支持巴马养老、养生、旅游项目建设的政策,并加大了巴马基础设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使巴马养老养生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3.产业经济优势。巴马“长寿之乡”的声名远播不仅推动了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与养老养生的融合一方面推动了地方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减轻了巴马养老行业的经济压力,甚至创造了经济收,为巴马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创造了可能。

(四)巴马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劣势

1.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依据巴马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巴马整体老龄化现象严峻,但县内养老机构及养老制度建设还不健全。首先是养老资源的欠缺,全县共有2万多65岁以上老龄人口,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种社会办敬老院单位数11个,共有床位168张,收养人数只有81人。然后是养老制度的不健全,巴马县针对各种养老机构的管理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定,关于各种养老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相关手续也不透明。

2.医疗服务水平低,人才欠缺。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1个,个体医疗诊所19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4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91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25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73张。年末全县拥农村卫生室103个,卫生人员215人。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低下,具有专门职业资格人才不足,县乡医疗水平层次不齐,床位紧张。

3.高端养老服务发展过快,基础养老服务供给发展不足,无法适应公众的普遍需求。在养老养生旅游产业发展中,外地投资商多专于高端养老养生和精品服务,但是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达到高端养老服务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造成供需不平衡,资源的浪费。

4.养老养生项目并不成熟,被旅游业覆盖。巴马县养老养生产业是和旅游连接在一起的,由于县域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导致养老养生项目被旅游业所覆盖。许多前来感受“长寿之乡”养生文化的旅客,没办法体验养老养生服务,只能用旅游代替。

三、民族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困境

(一)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

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落后。巴马县也只是由于其“长寿之乡”的声誉、外界宣传吸引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投资商的加盟,及养老养生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缓解了其养老服务成本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地方养老服务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提供,民族地区财政收入低,基础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建设投入不够,养老设施建设不到位。此外,由于政府的关注度不够,养老服务制度也不健全,部分养老机构管理不规范,养老机构准入机制不透明,养老机构生活环境层次不齐等。

(二)民族地区文化闭塞,医养结合理念推广难

民族地区文化闭塞主要出现在宗教信仰浓厚的地区,由于宗教信仰或民族文化习俗,人们宁愿在家独居,也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接受照料。部分地区甚至对一些医疗服务技术进行地址,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文化的闭塞导致医养结合的理念在民族地区难以推广甚至遭遇抵触情绪。民众的情绪页影响政府执政人员的认识,以至于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大多数地方没有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提到议事日程,没有将其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三)民族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医疗资源欠缺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需要地方无论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养老机构有专门的医学人才,能够应对老年人疾病,并给与康复治疗。民族地区医疗水平落后,医疗资源欠缺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医疗机构少,医疗资源紧张,人们通常要排很长的时间才能就医;二是医学设备落后或缺乏,部分检查不精确或无法检查,只能凭借传统医学的检查得出结论;三是医学人才的匮乏,专门学习医术又能留在医院工作的人较少,医院内部医术学习相互遮掩,医疗机构后继无人;四是医疗服务管理不规范,体现在乱开检查、用药过量、医疗保险滥用等。

(四)民族地区环境复杂,人力资源不足

民族地区环境复杂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民族文化多元,民族信仰深厚,许多政策在民族地区会遭遇不同的挑战,引进人才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民族地区的文化习惯,导致人才的流失;二是民族地区地理和气候复杂,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政策执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医疗人员进入居家老人家中为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会遭遇不小的挑战;三是民族地区政治环境复杂,由于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和宗祠文化浓厚,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可能会遭遇家族势力的阻挠;四是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复杂,地方经济发展层次不齐,人才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无法吸引住人才。

[1]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5期。

[2]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黄子源,“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探讨——以B市某老年护理院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2期。

[4]王雯,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难点和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年5月。

余蒙(1991.4-),女,汉族,湖北黄冈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巴马医养养老
医养当兴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20-01-16 08:57:06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2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28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