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统制经济体制的利弊

2017-04-15 14:26王超奇
祖国 2016年23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工业化

摘要:对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采取的统制经济体制要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有利的方面主要是集中当时国家所具备和能够动员的资源和力量,坚持持久抗战的局面,并且在以国家力量主导国家经济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上都取得一定成果;弊的方面,一方面抗战时期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垄断、畸形体制,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加重了当时的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国营工业的垄断,抑制和牺牲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且政府在资源配置上权力过大形成腐败,最终为抗战后经济的崩溃埋下了恶果。

关键词:抗战时期 统制经济 工业化

对于国民政府实行的战时统制经济,在上世纪80 年代以前,传统的现代史、革命史、党史,大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导致了通货膨胀,加剧了对人民的掠夺,促使了官僚资本急剧发展,阻碍了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学术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认为在当时战争的环境条件下,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在维持战时经济,支持抗日战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由此可见,对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必须作多方面的考察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认清问题的实质,进而给以恰当的评价和历史定位。

一、有利的方面

战时统制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庞大的国营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信奉国家主导经济建设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至1947年12月,其所属生产性单位96个,各单位之下又有附屬厂矿,共计291个,223775名职工。其企业所涵盖领域有电力、煤炭、石油、金属矿业、钢铁、机械、化工等。1949年5月,资源委员会起义,成为国民党政府内唯一一个成建制起义的部门,它的大部分厂矿、设备都保存下来,包括钱昌照、孙越琦、吴兆洪等人在内的绝大部分高级‘职员和管理、技术人员也留在内地,这都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国民党政府垮台了,但是国营工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主导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使当时许多人仍视国营经济为理想模式,仍然坚持走国家资本主导下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国营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固然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以及模仿苏联的经验,但是国民党政府时期国营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经验等既有事实,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有弊的方面

以重工业为主建设的缺陷。抗战前中国的工业,不仅集中于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而且结构上也过多地集中在轻纺工业。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倾注大量的财力以建设重工业,把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据统计,战前重工业在注册登记工厂总数中仅占14.68%,资本只占18.27%,而到抗战后期,重工业工厂在后方工厂总数中已占35%,资本额已发展到50%(不包括军工企业在内)。资源委员会作为专营重工业的国营机构,其预算投资中的98.13%,集中在电力、煤.炭、石油、金属、钢铁、化工、电工、机械、水泥9大部门。据经济部1942年调查统计,后方214家省营工厂(含计划中的73项)中,冶炼、机械制造、电机。化工等企业124家,是其总数的57.9%。国家资本在水电工业中占其资本总额的89%,冶炼工业中的91%,机械制造业中的73%,电器制造业中的88%,化学工业中的75%。

现代发展经济学已经证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会产生重要影响,即如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则该国必然要一步一步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也最终会导致该国经济崩溃。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指出: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建设周期长;第二是在发展的早期,大部分设备要从国外引进;第三是初始的投资规模巨大。而这与这些国家诸如缺乏资金,利率高;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等特点恰恰矛盾。这样,政府要么扩大工业品与农产品的价格差别,用剥夺农民的办法把资金从农业转移到重工业,要么不断增加对重工业的投入,还有就是通过对其他经济变量的控制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成本,采取以上方法必然造成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造成服务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相对衰落。比如物价上涨,政府决定把某种商品的价格控制在较低的计划价格水平上,由于商品的利润率偏低,厂家是不会有兴趣生产这种商品的,于是必然要由政府出面安排强制性的生产计划。

结合该理论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还是轻工业的衰落,都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统制经济下发生了。而国民党政府的统制经济在经济的生产、流通环节实现比较成功的统制,但在分配、消费方面,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却是失败的。如果进一步,甚至可以说,国民党政府统制经济的失败,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关系,是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或者说是对经济统制的不彻底。

三、结语

国民党政府抗战时期统制经济体制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主要是集中当时国家所具备和能够动员的资源和力量,坚持持久抗战的局面,并且在以国家力量主导国家经济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上都取得一定成果;弊的方面,一方面抗战时期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垄断、畸形体制,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加重了当时的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国营工业的垄断,抑制和牺牲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且政府在资源配置上权力过大形成腐败,最终为抗战后经济的崩溃埋下了恶果。

参考文献:

[1]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超奇,硕士,现就读于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专门史。)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工业化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