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民族气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抗战精神,能有效唤起人民群众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抗战精神 爱国情怀 中国梦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民族气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和民族气概依然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日本侵略者对通辽地區的殖民统治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于1937年7月7日,然而通辽人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开始与日本侵略者周旋。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正式成立了伪“满洲国”,并把哲里木盟划入了“满洲国”版图,对通辽人民在政治上进行压迫,以伪满警察作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经济上进行穷凶极恶地掠夺,以所谓的“粮谷出荷”政策野蛮的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为使中国人丧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日本侵略者扩大大烟种植面积、广建烟管实施纵毒,在掠夺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大批中国人丧失了健康和生命;在文化上宣传奴化思想,推行愚民教育,以此来毒害民族精神、摧残民族意志。在长达14年的抗战过程中,通辽成为内蒙古东部的主要战场之一,遭受多次战争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万分。
二、通辽人民的抗日斗争
毛泽东在1934年12月23日的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报告指出:“少数民族,特别是内蒙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威胁之下,正在起来斗争,其前途将和华北人民的斗争和红军在西北的活动,汇合在一起” 。通辽抗战是在不断积极反击的过程,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是一种巨大而昂扬的抗战士气。
1932年1月1日,在萧河敖包激战中,李海山部誓死迎敌,消灭日、伪军两百余人;1932年1月10日,高文斌奋起抵抗再次疯狂进攻通辽的日军,激战三天,尽管失败撤退,却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决心;1932年初,李海山、刘震玉两路军反攻余粮堡的日军,歼灭一千多名敌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收复了余粮堡;1932年7月29日,李海山、刘震玉两路军主动出击,打响第一次收复通辽的战役,与日军坦克、大炮对峙,血战数次;1932年9月2日,李、刘二路军再次进攻通辽日军,占领部分地区,给敌人以重创;1932年9月7晚,李、刘二部第三次反攻通辽,歼灭七十多名日军和九十多名伪军;1933年初,第四次收复通辽的战役打响,浴血奋战失败后,李海山、刘震玉带领队伍开始转战察北,不久收复了已经沦陷的多伦。在这些战役当中,通辽人民都有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在战略上有技巧,在精神上更可嘉。
通辽抗日队伍的抗日活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内蒙乃至全国的抗日情绪,强化了全国人民对我军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辽北蒙边抗日军自投身抗日以来,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其声势大振,也激发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抗日热情。”辽北蒙边抗日队伍主要指的就是李海山和刘震玉带领的抗日队伍,他们在抗日将领高文斌的指挥下,不断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当时,国民党蒋介石为稳固国内的政治地位,不惜对日军实行妥协退让政策,全国军民抗日信心不足,东北约三十万将士输给了不足2.5万人的日本关东军,甚至有些军队不战自退,把大片河山拱手让于侵略者,影响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和信心。同时,国内一些亲日分子抱着“灭亡论”思想,宣传抗战不可胜的论调,打击国人抗日的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北蒙边的英勇抗日活动以及取得的积极战果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让人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特别是收复通辽的几次战役,虽然没有最终取得成功,但是也给敌人以重创,让敌人夜不能安,让国民看到中华民族为保卫国土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
三、弘扬抗战精神,传承民族气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完全胜利铸就了永远的丰碑。
通辽虽然只是抗日战争的小战场,但其意义却是不容替代的,这一战场不仅对内蒙古、甚至对全国的抗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都是通辽人民在承受侵略者铁蹄践踏、舍命保卫家国的过程中给予家乡和祖国的巨大贡献。通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战斗、不屈不挠、顽强到底、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战斗中的亮剑精神都是一种积极的抗战表现,也形成了一种抗战的灵魂,将会永远传承下来,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显示出不肯屈服、不断抗争的力量。通辽人民的抗日战争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多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是一个成功的理论,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现实,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当面临外敌时,就必须走各民族团结统一,一致对外的正确路线。
参考文献:
[1]宗瑞娥.内蒙古人民在抗战中的伟大贡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5,(03).
[2]郭蓓.略论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及作用[J].东北史地,2007,(03).
[3]刘忱.通辽抗战史[M].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郭凤明,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单位:内蒙古通辽市中共科尔沁区委党校,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