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科技供给 助力脱贫攻坚

2017-04-15 23:40瓦文龙
当代贵州 2016年49期
关键词:科学院贵州精准

瓦文龙

贵州科学院创新扶贫思路,提出“点、线、面”结合的科技扶贫模式,加大科技供给,助力脱贫攻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越是贫困地区越需要科技供给,贵州科学院创新扶贫思路,提出“点、线、面”结合的科技扶贫模式,加大科技供给,助力脱贫攻坚。

“点”是指省委组织部、省直工委直接安排给贵州科学院对口帮扶的乌当区同步小康的贫困村;“线”是指在全省范围内本院所属科研院所所涉及的科研项目落地的县乡村;“面”是指以“大数据”为引领,以“食品安全云”为载体,助推“黔货出山”的扶贫工作。“点、线、面”的内涵,为贵州科学院开展精准脱贫作出了准确定位,理清了精准脱贫思路。

贵州科学院拥有科技人才团队和科研项目的优势,这些优势被投入到“点、线、面”结合的脱贫攻坚实践中。

做到“六个精准”

对象精准。贵州科学院领导、处室负责人、科技骨干共130余人次深入帮扶点开展进村入户调研40余次、走访村民2600余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00余条,确定低收入困难户3601户、9959人,掌握贫困户的贫困成因,对症下药。

措施精准。与乌当区政府共同建立同步小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针对每村每户的贫困实际,对脱贫工作进行总体布局,制定同步小康年度工作计划以及脱贫时间表,实行“倒计时”,拟定“贵州科学院开展‘两服务一推动结对帮扶”名单,开具“贵州科学院年度驻村拟办事项清单”等,推进帮扶工作。

项目安排精准。针对乌当区拐比村等帮扶村拥有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土富硒,毗邻开阳南贡河茶叶基地的优势,向省扶贫办争取资金200余万元,组织农户种植茶叶3000多亩,并为茶农牵线搭桥,让茶农与南贡河富硒茶叶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确保茶农种植的茶叶销售渠道畅通,为乌当区罗广村、拐吉村编制的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获得政府同意立项。

资金管理使用精准。协调的帮扶资金主要用于贫困群众发展茶叶、玫瑰园、养殖等前景好、能致富的产业,用于改善贫困群众的教育、卫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培训贫困户的农业实用技术、提升贫困村民素质、提高其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用于慰问贫困户、留守儿童等。

选派干部精准。选派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健康状况良好、能够正常履行职责的科技人员驻村帮扶,第一书记还必须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熟悉农村工作或有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中共正式党员,先后选派9名科级副职和247名科研特派员(山区人才)到全省9个地州市88个县(市、区)助推脱贫工作。

考核评价精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驻村工作例会制度、工作报告制度、考勤管理制度、督查通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将进村入户队员的帮扶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帮扶

贵州科学院属各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帮扶。省测试院依托科技特派员为市(县、区)的食品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开展查询追溯认证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物一码”解决方案,帮扶德江县发展罗汉果产业,完成罗汉果加工产品营养标签的制作;省植物园在贞丰、乌当、施秉、锦屏等县分别实施玫瑰、白芨、树莓、山黑桃等项目。

贵州省山地所在平塘县克度镇金山村、乌当区分别实施酥李、马桑菌等项目,在水城县米箩乡猕猴桃基地实施野生猕猴桃高产优质标准示范园建设,建成六盘水市猕猴桃產业技术实训基地和猕猴桃科技研发平台,精准帮扶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做法被提炼为“三变”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贵州省生物所在麻江、紫云、凯里、乌当、花溪等地开展蓝莓示范种植培训,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产业化扶贫,在遵义市、凤岗县、六盘水市、都匀市、罗甸县、册亨县、台江县、印江县、金沙县、威宁县、紫云县等10多个县市和白云区蓬莱仙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息烽巨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基地等农业园区和种植基地开展了10余次科技服务,带动贵州蓝莓产业发展到16万亩,年产量超过3万吨,产值达1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蓝莓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以上,带动了大生态以及乡村旅游业发展。

贵州省新技术所智慧农业团队,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湄潭县、麻江县、余庆县、开阳县、水城县、平坝区等全省各地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与智慧农业工程示范建设,以低成本帮助扶贫点建立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交易,取得了良好效果。

贵州省建材院帮助兴义市马岭镇25家烧结砖厂解决排放的废气中二氧化硫和颗粒物不达标问题,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净化环境,并与山地所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贵州喀斯特藤状植物生态园规划及研究》,帮助兴义市政府打造农业观光园;省机电院以工程设计服务为切入点,帮助国家级贫困县关岭县的永宁镇小城镇建设和永宁冰雪小镇建设,项目带动400名贫困村民就业。

贵州省工艺美术所为黔西南等贫困地区培训特色旅游产品领军企业、民间工匠,增强脱贫的造血功能;省轻工所食品发酵研发中心招收当地群众进行玫瑰糖、玫瑰饼系列产品加工工艺培训,提高劳动者致富技能;省化工院实施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和新型化肥研究项目,提高产量,促进增收。

全院科研院所利用科技项目积极普及、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有力促进了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增加了贫困群众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大数据助推黔货出山

食品安全云和智慧旅游云是贵州科学院率先建立的“两朵云”,已经投入运行使用,为“点、线、面”脱贫攻坚作出了示范。

院属省分析测试院牵头建设的“食品安全云”平台,已完成了5类“互联网+”新业态的22个产品系统开发,创新构建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可提供28类食品在线检测服务,企业门户已包括蒙牛、茅台等20,257家食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数据;大众门户提供32,013件食品信息的查询;与京东、爱特购、中国农高网等电商商务平台对接,随时提供在线销售食品质量信息查询,舆情分析系统对3260个网络媒体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适时探明社会热点问题,并开展积极的正确引导和宣传。

迄今,食品安全云已经集聚2736万条有效数据,其中:企业信息74.9万条,检测报告173.8万条,标准4.8万条,舆情数据2482.6万条,并可及时提供需求、信息咨询、决策参考分析和科普教育服务,初步形成了大数据的基础。食品安全云平台还在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数据云端示范,开发了“食品安全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以及“食安测”等多款移动终端应用软件,自2013年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云平台以来,集聚企业已超过2900家,产品超过1.4万个,检测及产品数据信息达50万条,贵州食品安全云的建设和全省9市州建设的食品检测检验中心,成为服务食品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利器。

院属省新技术研究所建设的物联网智慧农业云平台,充分展示了依托农业大数据提供分析、决策、预警、追溯和协调服务,生产资料保障服务,新型技术推广服务,病虫害预警服务功能,以及用产能大数据向电商,商超实现资源对接等功能,其示范项目有乌当樱桃园区,麻江瑞蓝科技公司,六盘水郎岱农业园区,开发手机APP——掌上农业、农事宝管理功能等。大数据、食品安全云、物联网智慧农业云的建设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黔货出山。

贵州科学院实施的“点、线、面”结合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具有科研单位的特点,是全院深刻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和视察贵州时重要指示的成果,是践行“两学一做”的具体行动,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一次党代会及十一届历次会议精神的成果,成效显著,所帮扶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逐步改善,收入不断增加,脱贫及同步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作者系贵州科学院科技与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郎艳林)

猜你喜欢
科学院贵州精准
鹅可能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鸟类
On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cept Photograph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oems and postscripts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科研院所横向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