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悦
小学英语模块统整(单元统整)即把一个模块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要求教师建立教学的大局观,跳出教材内容的局限,整体把握模块话题,关注模块目标与分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合理布局分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系统性、递进性和連续性,落实模块目标下分课时目标的达成程度,不仅要在知识学习上体现递进性,对学生的方法、策略、能力、思维的培养也要体现阶梯式的上升过程。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新标准英语新版教材每个模块分为2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导入活动、主课文、重点语言呈现、训练活动;第二单元包括导入活动、短课文、新语言巩固活动、歌曲(歌谣)、综合巩固与评价活动、任务型活动。教师一般要分3-4课时讲完一个模块。但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反映:课时不够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改版后增加的内容不知如何有效处理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是教师缺乏对教材整体观的理解。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增加后,要求教师增强对教材整体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关注模块话题间的关系和同一模块话题下各课时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增强对教学内容删补增减的能力。
二是教师习惯了从文本和结构出发制定模块目标。而模块目标是教学的大方向,应遵循“素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可行”的“六步法”原则进行准确定位,应该以话题和功能为主要依据,在话题下统一内容、结构、过程与方法,直至指向实际应用。
三是同一模块下的分课时目标不系统、不连贯、没有梯度。应将整个模块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贯穿并落实于各个分课时,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形成整体。
四是误把模块目标作为课时目标。这将导致教师在语言输入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输出,学生必然会掌握得不牢,运用得不好,结果下一节课还要重复上节课的内容,造成恶性循环。
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强调单元统整理念下模块目标和分课时目标的制定,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
二、以模块整体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一是统整模块,关注课时目标。根据教参将模块目标统整,确定模块话题,改变以重点句划分课时的形式,根据话题进行有梯度有递进的划分,参见以四年级第一模块主题谈论Rules的例子(见表1)。
二是缩短课时,明确目标。如表1所示,通过整体设计,将4课时缩短到3课时,教师对于单元主题和课时主题更加明确,第1、2课时增加语言输入,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第3课时主要以任务为驱动,进行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输出,让学生通过小短文、小对话、小作文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改变以往在课堂上尤其是复习课中总是呈现预设题目的状况,以课堂生成为主,切实发现并解决学生的真实困惑。
三是通过话题学习。整体教学后的每节课,学生都会以一个话题为主,学习和积累一个或几个相同话题的语篇。增加学生对一个模块的整体知识和情感,及对话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话题的观点,提高语篇能力。
四是分解模块重难点。在单元整体备课后,可以将模块的重难点进行有效分解,并分布在几个课时中解决。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意识增强了,备课时就能够有铺垫、有渗透、有滚动地处理教学内容,敢于删减和增补,并不再纠结于某个知识点了。这样,教师就可以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控制,讲授新内容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留下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突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增加学生在练习中自悟的机会。
三、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
改版后的教材在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有很大改进,最后的任务型活动,是教材的点睛之笔,直接指向真实运用,导向性和操作性非常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教师要重点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为避免以往小组合作活动中没有语言支架的无效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对小组活动提出了四步要求:有任务、有支架、有反馈、有评价。教师要将能够明确支撑小组合作活动的语言支架通过课堂前置作业、课中练习或课后作业等加以体现,避免学生“手中无物,心中无底”。活动过程要有说有写有画,合作活动反馈必须可视化;要通过评价体现小组学习成果,教师要将这些活动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提升,用板书或其他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模块统整的要求之一。只有在生活中能够使用英语解决问题了,才能证明学生真的学会了。因此,在模块统整后的备课中,教师要精选教材内容,精讲精练,将节省下来的课时用于提供真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在教材与生活之间,则通过富有情感的绘本故事和自主开发的视频资源等来链接。
生活化教学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当教师问学生当天学到了什么,学生不再回答学了什么新词或句子,而是会回答:我今天学会了用英语寻找丢失的物品;我学会了用英语在父亲节表达对爸爸的爱……这才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证明。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