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勇
黔东南州大胆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黔东南州为实现“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7万户26.71万人群众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新日子,逐步过起好日子,大胆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产业、就业、培训、帮扶、服务“五个全覆盖”新途径,着力提升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取得显著成效。
精心融合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全覆盖。一是探索盘活迁出地生产资源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群众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给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或者以土地作价入股,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按股分享经营收益,实现迁出地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增收,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比如,黄平县52户搬迁群众就近入股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猕猴桃600亩,实现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同时,通过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户分红2000元。又如,麻江县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搬迁安置点建在旅游景区周边,带动一大批搬迁群众通过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增收。二是探索整合迁入地社会资源。建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群众安置点固定资产,将有收益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停车场洗车场加油站、车辆维修厂、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加工厂、景点旅游开发等资源,支持搬迁群众开发易地产业扶持。利用“特惠贷”和产业扶贫项目个人量化资金等发展易地固定资产项目建设,鼓励搬迁群众入股发展固定资产收益项目,增加固定财产性收入。如,三穗县鼓励搬迁群众以入股的方式参与6个停车场、4个洗车场和3个加油站建设经营分红和直接就业的方式实现搬迁群众创收脱贫。
精准突出一户一策,实现就业全覆盖。一是大力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以“四清四明”(人员底数清、技能状况清、文化程度清、收入情况清;择业意愿明、培训专业明、就业意向明、公示结果明)的标准做好搬迁群众劳动力调查,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员,由本地企业公司与群众签订就业协议,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以上就近就地就业,破解“就业难”问题。如凯里市实施“百企帮扶就业”计划,提供800多个岗位解决搬迁群众就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搬迁群众转移就业。引导搬迁能人带头组建劳务公司,成立各种专业化服务队伍承接工程项目、农业园区、景区建设、劳动力配置等项目,打造“移民的哥、移民建筑、移民家政、移民陪护、移民保安、移民搬迁、移民导游、移民绣娘”等“八大”搬迁群众劳务品牌。如,天柱县组建移民搬家劳务队和红白喜事服务队,通过为周边群众提供搬家和办理红白喜事服务增收。三是就地开发、挖掘和购买一批公益性岗位就地就近安置就业。多渠道在移民安置点就地开发或购买一批单位性公益性岗位安置一部分搬迁群众,推动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如凯里市和岑巩县通过提供城区公益性岗位分别安置了135名和106名搬迁群众就业。四是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搬迁群众,政府给予5-10万元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当年新增岗位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并签订就业协议的,给予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精准建立扶贫新机制,实现帮扶全覆盖。一是干部精准帮扶到人,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套帮扶措施、一户一名责任人”,现帮扶到户全覆盖,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二是部门精准帮扶到户,制定“一户一策、一户一方案”,因户择业、分类施策,实现部门帮扶产业到户的目标。三是对口帮扶精准到点,引导对口帮扶企业与搬迁安置点开展点企共建活动,通过“产业带点、项目兴点、招工帮点、资金扶点”等不同形式,带强一批产业,带动一批项目,带建一批基础设施,实现对口帮扶机制推动先富带后富。如丹寨县充分利用万科、京东等帮扶企业资源,大力发展硒锌米、茶叶、土猪等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四是社会帮扶精准到村,将社会帮扶重心下移到移民安置点、帮扶对象明确到搬迁户,帮扶措施到位有效,帮扶效果可持续,确保搬迁群众应扶尽扶。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目前,全州共有230家企业结对帮扶227个贫困村,企业已投入项目资金2190万余元,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264人次,解决就业6523人。
精准提升移民群众综合素质,实现培训全覆盖。一是着力转变移民群众思想观念。大力实行“一点一策”(一个安置点制定一个搬迁入住安置政策),提升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的能力,减轻搬迁群众的思想压力,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如黎平县探索的“一区一乡、一楼一村、一梯一组、一层一家”群居安置模式和榕江县“移民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促进搬迁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二是著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组织开展种植养殖、农家乐、育婴师(月嫂)、家政服务、住院病人及老年陪护、电子商务等培训,实现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如,岑巩县对搬迁群众集中开展烹调、旅游等技能培训9期952人,开展创业培训4期120余人,为搬迁群众实现创业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精准搭建社区移民服务平台,实现服务全覆盖。一是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机构,组建社区移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集成服务,集聚服务管理功能。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医疗服务机制,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群众子女入园入学服务力度,确保搬迁群众学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突出落实移民安置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搬迁群众就诊方便快捷的需求。三是探索建立以搬迁群众自愿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并轨融合,分类、有序推进搬迁群众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四是做好集中安置点移民电商服务,依托万村千乡、邮政、供销、商超等网络体系,为移民提供网络购物、网络销售、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缴费支付、取送货品、农村创业、本地生活八项服务,实现全方位配套服务。如,凯里市上马石安置点以有机构管事、有人员干事、有场所议事、有经费办事、有设施做事、有制度理事“六有”标准建设的移民综合服务站,“一战式”办理“三不变”政策(原有山林土地权属不变、原已享受的政策优惠不变、凯里市民应有待遇不变,还“一条龙”服务移民各类协议、救助补贴、证件办理、电商服务等,为群众就学、就医、就业实现“全无忧服务”。(叶树根单位:黔东南州移民局 责任编辑/郎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