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旭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是社会普遍存在和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在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研究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探讨的内容放在就业质量方面,不仅关系到学生本身的归属感,同时也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因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质量 合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03-02
一、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第一,近些年,全国公办大学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的增加,势必导致就业状况的膨胀,很多用人单位首先看到的是学校的品牌,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受到了很大冲击。
第二,从高职民办院校本身特点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已处于快速发展期,但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的限制,如办学资金自筹、办学具有自主权和实效性、民办高校管理制度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生源质量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等高校自身的办学特殊性因素,诸多因素会制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第三,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社会上很多人甚至企业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 甚至持有偏见,无形中增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会失去就业机会;其次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知名度不高,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和信任度较低,尤其是在日益趋向市场化的背景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开始进行双向选择,多数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更加看重学校品牌,而不是考虑毕业生自身能力,一提到民办高校,人们仍然会马上产生"差"、盈利为目的"等想法。
第四,从教育角度分析。高职由于学制年限的限制,教学课时和内容紧缩,理论性强于实践性,并在教授课程信息更新方面无法与现实社会同步,造成了高校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陈旧,课程内容老化,导致人才供求的结构性错位。
第五,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求知欲,只注重眼前短期利益的获取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储备和自身修养的提高。民办高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灌输,部分学生缺乏继续开拓知识面的意识。
(2)专业对口率低,工作质量满意度低。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脱离社会需求,学科定位和专业设置的滞后,使得在校学生接受的知识无法适应职业多元化、全面化的趋势,专业上的不对口使毕业生无法胜任相关岗位。
(3)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着消极的特点。在社会上的角色定位模糊,对自己未来在社会上的职业没有一个清晰规划,不知道自己更适合什么工作,对未来有一定的盲目性。
(4)就业期望过高,与现实境遇脱离。大部分学生不是根据适合自己的能力来实现就业,而是一心想找到理想满意的岗位,脱离了实际情况.
二、针对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提出合理建议
1.提高学生自身竞争力
首先要求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但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在进入社会之前要从事几分相关的见习、实习,其次,建设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上升到实际的动手能力。第三,加强就业指导,从学生刚走进校园就开始,针对专业不同,学生特点,将职业生涯与规划、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择业方法及技巧的辅导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加强心理指导服务,引导学生形成健全心智,肯定学生的长处与优势,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自我,并树立自信心。
2.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进行、顶岗实习的落实以及毕业生创业就业都离不开企业行业的支持。校企合作很好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1]。
3.调整专业设置和提高教师素质
要使专业建设形成特色,必须强化市场调查,准确捕捉信息,建立恰当的专业信息库,快速传递和架起市场经济和专业设置的信息和桥梁, 实现“人有我優”、“人有我新”;结合高职院校特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要求,必须专、兼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鼓励在校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继续深造,解决各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现实人才困境。
4.改善就业环境
政府部门制订各种经济和社会政策时,都以最大化创造就业机会为优先原则,从而使就业机会的扩大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就业岗位的创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就业环境的改善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得益彰[2]。
三、以山东Q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为例,采用建议后就业质量分析结果
山东Q职业院校通过一系列的就业改革,采用有效的办学方法,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就业质量主要是从薪酬平均值、工作稳定性、工作质量水平、职业发展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如下:
从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山东Q学院2005年和2014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对比,政府及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从原来的41%增长到53%;国企及大中型私企也较2005年增长了 2%;小型私企由2005年的15%增长到2014年的16%;自由职业者从2005年的8%递减到2014年的4%;而待业的人数比率下降,从原来的12%下降到现在的1%。其中政府及事业单位因其工作稳定性高、职业发展前景好,薪酬及工作质量较好等特征成为毕业生找工作首选的高就业质量岗位,而国企及大中型私企因其薪酬和稳定性高等特征也成为部分毕业生的理想岗位;小型私企次之;自由职业因其与个人兴趣或其他外部限制条件有关,更次之。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主要靠学校、毕业生本身、政府部门等多方的努力才能够实现,未来,我们还要寻找更多思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邵毅静.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研究,2013年11月
[2]蔡昉.如何认识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4).
项目类别: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就业创业专项)课题编号:16SYB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