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群,于云鹏
胃镜下微波凝固治疗52例食管贲门-胃底癌的效果探讨
刘冠群,于云鹏
(青岛市市立医院急诊科,山东 青岛 266071)
目的 探讨胃镜下微波凝固(MCT)治疗食管贲门-胃底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52例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52例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研究组则采用MCT治疗。结果 研究组经胃镜内MCT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54%。经1年随访,研究组生存率为84.62%,高于对照组的45.15%(P<0.05)。结论 针对无法手术及放化疗者,胃镜下MCT是治疗食管与贲门-胃底癌的理想方案。
胃镜;微波凝固;食管贲门-胃底癌;放化疗;手术
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是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目前,手术、放疗、新辅助化疗等手段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方法。然而,据相关资料统计,Ⅲ期以上患者手术后的5年生活率仅为10%~35%[1-2]。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案延长不宜放化疗且失去手术时机者的生存期已成为每名肿瘤科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本院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对52例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患者应用了胃镜下微波凝固(MCT)治疗,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52例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患者作为研究组,本组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TNM临床分期≥Ⅲ期;无法耐受放、化疗或已失去手术时机;病变导致食管梗阻,无法进食;患者主动要求行MCT治疗,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已签署同意书。选择同期收治的52例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本组患者因体质、经济或其他原因不愿接受任何治疗,且TNM临床分期≥Ⅲ期;病变导致食管梗阻,无法进食。研究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5.6±5.6)岁;其中食管癌20例(Ⅲ期10例,Ⅳ期10例),贲门-胃底癌32例(Ⅲ期20例,Ⅳ期12例)。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5.8±5.5)岁;其中食管癌19例(Ⅲ期9例,Ⅳ期10例),贲门-胃底癌33例(Ⅲ期21例,Ⅳ期12例)。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与分期对比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研究组则采用MCT治疗,治疗前肌注20 mg解痉灵,以便降低胃肠蠕动。调节微波治疗设备的输出功率为80~100 mA,凝固时间为5~10 s/次。沿活检孔插入治疗导线,当导线与病变部位相接时,踩足踏开关进行预热,待达到治疗温度后,用导线端与病变部位接触进行凝固治疗。针对狭窄病灶,可由上而下占灼多部位,并以加压熨烙的方式治疗隆起病灶,或向病灶插入探头,促使黏膜发白成痂,1次/周,1个疗程为2次。需注意:内镜端与靶组织间的距离应控制在可以准确操作为最佳。
1.3 观察方法 (1)参照第8版《实用内科学》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0级:无法进食水;Ⅰ级:能够摄入流食;Ⅱ级:能够摄入软食或半流食;Ⅲ级:能够正常摄食,但伴有梗噎感。总有效率=(Ⅱ级+Ⅲ级)/总例数×100%。(2)随访1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率。(3)观察研究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0级2例,Ⅰ级5例,Ⅱ级25例,Ⅲ级2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54%。本组治疗过程中均无穿孔、大出血及溃疡出现。经胃镜复查显示,多数瘤体可见白苔覆盖,且狭窄腔扩大,病灶体积缩小。3例患者治疗后伴有剑突下及胸骨后疼痛,2例发生低热。
2.2 两组患者1年的生存率对比 随访1年,研究组死亡8例,生存率为84.62%(44/52);对照组死亡28例,生存率为46.15%(24/52)。研究组1年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研究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表现 研究组52例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患者经MCT治疗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10例、剑突下及胸骨后疼痛3例,食管炎生成2例。
食管与贲门-胃底癌属于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较差,中晚期患者5年的生存率仅在10%,这是由于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患者受疾病症状的影响,常在晚期时发生食管狭窄,使得患者无法摄食或吞咽困难直至死亡。目前,研究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采取手术、放疗治疗可以获取到较佳的疗效,同时胃癌根治性手术也是胃癌治愈的唯一方法[3]。然而,针对失去手术时机或因各种原因无法手术者,胃镜下行MCT已成为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MCT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微波在局部组织的作用,使组织内电性分子在电磁场的刺激下快速变化,分子间摩擦生成热量,以局部高温下凝固而达到治疗目的,最终灼除隆起的病灶,扩大食管内腔。此外,微波还可以促使组织形成非热效应,即不导电热,以组织自身作为热源,通过内部加热作用将热能集中于病灶区域,使病灶蛋白凝固、变性、汽化或坏死,继而杀灭表层恶性细胞。微波所产生的穿透与高热反应能够灭活癌细胞,且具有诱导免疫的功效[4]。
目前,针对食管与贲门-胃底癌的治疗方法有许多种,而综合性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5]。有学者对86例食管贲门癌伴发梗阻的患者用了丝裂霉素注射+5-FU+内镜微波治疗,结果发现该组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7%,且梗阻症状显著好转,84例患者食管腔可见扩大[6]。本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组经胃镜内MCT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54%,且多数瘤体可见白苔覆盖,狭窄腔扩大,病灶体积缩小。经1年随访,研究组生存率为84.62%,高于对照组的46.15%(P<0.05)。可见,胃镜下微波凝固治疗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摄食情况,扩大狭窄腔,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对照组患者由于体质、经济或其他原因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均逐渐失去了进食水功能,继而出现全身恶病质表现或脏器转移。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报道,针对进食期胃癌、食管癌并梗阻者应用内镜下MCT治疗联合金属内支架、化疗药物注射,可以更大程度的杀灭恶性癌细胞,其疗效与手术相近,不仅解决了因进展期胃癌所致的临症状,且生存周期显著高于单纯化疗、微波治疗者[7]。这一结果说明,MCT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可能会成为晚期食管与贲门-胃底癌的趋势,具体实施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8]。从治疗不良反应来看,研究组52例食管与贲门-胃底癌患者经MCT治疗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10例、剑突下及胸骨后疼痛3例,食管炎生成2例。结果可见,MCT在食管与贲门-胃底癌中仍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疼痛、食管炎等,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规范使用仪器,以此缓解过强穿透力给机体带来的损伤。
总之,针对无法手术及放化疗者,胃镜下MCT是治疗食管与贲门-胃底癌的理想方案,它可以清除浅层肿瘤细胞,达到缩小瘤体、解除梗阻的作用。然而,MCT无法根除深层癌细胞,仍属于姑息性治疗手段,所以其多学科、多技术性综合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陈剑.内镜下微波点灼与片灼治疗胃黏膜脱垂症的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2):54-55.
[2] 何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治疗[J].食管外科电子杂志,2014,2(3):127-132.
[3] 王少华,赵润芳,沙丽萍,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6):44-46.
[4] 杜桂英,陶中原.内镜直视下中晚期食道癌的支架治疗[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12):44-46.
[5] 曹凯峰,刘乾.内镜下微波治疗胃黏膜脱垂症122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15(7):759-760.
[6] 胡健,李明峰,赵建华,等.内镜下晚期胃癌缩瘤术联合深部热疗对患者长期生存状况的改善[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 22(16):2294-2299.
[7] 贾蓬斌.胃镜下微波联合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169-170.
[8]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等.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2,21(5):278-3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