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文化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必要性

2017-04-14 14:56韩尚蓉
关键词:资本主义全球化马克思主义

韩尚蓉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从消费文化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必要性

韩尚蓉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当前的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异化,社会生活也愈发“商品化”,人类作为主体正面临着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一些声音叫嚣起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当今时代已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推翻资产阶级剥削、引领人类全面得到解放这一主要任务仍未完成,尤其在商品文化日益壮大的今天,中国当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

文化;马克思主义;当代;全球化

一、当代思潮嬗变中的马克思主义

15年前,大多数生长在中国大地的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龄儿童,对新世纪充满向往期盼,亦动手将种种憧憬以“我眼中的21世纪”为命题作文加以书写。在当时的少年们眼中,21世纪是充满电子智能的时代,高度发达的网络资料库取代了浩若烟海的图书馆、档案馆,全息影像装扮取代了实体家装与城市设计,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以及交通工具解放了人类的双脚,生活学习的智能化使人类从繁忙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到了已进入21世纪15年之久的今天,自动化大多被应用于生产公共领域,人类受其自身物质性的局限,解放双手双脚的愿望并未完全实现。但这个为我们所倾注着期盼的世界正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我们只因身处其中而不自知。

自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之后,那些来去匆匆的观念、团体、课题和机构,相较以往变得更加混乱不堪,而“当代马克思主义”便纠缠在这一团混乱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标志了一个文化时期的终结。透过“五月风暴”可以看到,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似乎存在一种十分具体而又短暂的可能性,尽管它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也以某种形式在今天依旧延续着。在这场革命中产生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左派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决心用最佳的语言来把握和批判资产阶级文化,挑战并在可能的地方重建特定的秩序和实体。这场运动之后,文化分期开始进入后现代,理论家们着眼于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同时也包含了对当下“晚期资本主义”否定。及至当下,拉康、福柯、列维-施特劳斯、阿尔都塞等开创性著作离我们已日渐遥远,伊格尔顿总结道:“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消失”。①[P1]事实上,如今在全球范围内,阶级划分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我们的世界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地似乎在逐渐减少。然而,若经过仔细地深入分析,则会发现并非如此。

伊格尔顿意义上的“理论之后”并非是理论话语的完全消失,而是随着社会的现代性逐渐进入盈满状态之后,理论话语趋于扁平化、碎片化、表面化的状态,而不再是如从前那般构筑起一个合理运转的价值体系。事实上,作为一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依旧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弄清自己生存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应该追求什么以及避免什么,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因此,科学的哲学体系和价值观不可或缺。

二、当代消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切入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不可被忽视这一问题的一个首要契机是,马克思主义的使命问题。此前,马克思主义早已洞悉资本主义不断变化的本质: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资本主义等。以上所提到的几个阶段,到目前为止都已成为过去,但马克思同样也预言了当今世界的关键之处——全球化。在此时,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主义的“后工业时代”——文化、通信、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正如阿多诺揭示出艺术自律性介入性的辩证关系的起点,是19世纪以降艺术自身社会性的膨胀以及艺术自律的趋于丧失。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渐繁荣的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掠夺带来新一轮的呐喊,本就处于自律与他律不断纠葛与摇摆中的艺术正在遭遇着来自社会的不断膨胀的危机。

借由新的信息科技,消费文化开始逐渐向全球蔓延,而全球化进程本身就是一部分具有强大实力的跨国企业为追求利益而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和投资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消费文化的蔓延,尤其是批量生产与商品符号和影像的泛滥,宣告了一个孤立的文化领域的终结”。②[P6]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从别的文化中引入形象、商品和符号变得更加方便,消费文化破碎的符号游戏也被搞得越来越复杂,且随着交换量的逐渐增大,这种引入也不再会被视为是遥远、离奇和异域的。这种商品及文化全球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即是去中心化,然而,一个事实是,在全球范围内资本的集中度和侵略性都有增无减。

正如马克思曾经预言的那样,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财富分配不均已经大大加深。马克思亦曾评价说,资本主义最终的制约就是资本主义本身,因为不断持续的复制,正是资本主义无法超越的边界。资本主义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但它在全面满足人类需求方面做得并不比其他制度更出色。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即推翻资本主义,破除剥削和压迫,满足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甚至可以说道阻且长。甚至从另一方面说,资本主义以及诸多不平等现状的存在,也同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存在以及勇往直前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使命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接受了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春风的洗礼,直至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中国始终在探索着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道路。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不灭的明灯,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必将依旧如此。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容忽视,这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已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的国家相比的优势所在,尽管只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始终意味着对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保护——彻底的保障体系,它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地存在和发展真实个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使得人们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③[P76]詹姆逊在《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如此说到,然而就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似乎并未达到这样的要求。结合当下西方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引领下所发生的全球性变化——全球化,我国面临了来自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十分成熟的现状以及来自世界全球化的国际背景。我国作为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上升中的集体向世界开放着,同时也接纳着世界,我们亲眼目睹西方现代性终结在眼前,而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及其他地方,正在追求自身民族与文明相混合的现代性。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边缘与中心的地位逐渐模糊,在世界文化发展上的一个表现就是文化生产与消费逐渐趋于同质化,成为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消费文化表现出了更多后现代特征,文化生产组织形式及生产目的更多地为商业化的文化消费服务,文化消费的即时性也成为一大特征。这种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趋于一致,表现在文化生产与消费时间上的一致、空间上的一致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逐渐统一的过程。这种“归化”为文化创造了更多元、新奇与适用于现代全球化语境的存在方式。

市场化商品化正逐渐在经济领域甚至普通生活中占领主导地位,从前带领我们祷告和静修的庙宇开始追逐利益的扩张,曾用于净化心灵鼓舞士气的文学艺术作品成为商业利益的附庸。我国在谋求发展并从世界汲取机遇的同时,亦遭遇了西方普遍的现代性盈满的冲击。而在此时,为了更加适应目前全球化的发展状态,费瑟斯通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更多地讨论多元现代性,而不是现代性。

在这种境况下,依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使中国能在文化领域抬头,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同时从事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就是认识到“我们今天如何做中国人”的问题,同时也是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的终极政治性,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共同体终极性存在的、文化的规定性。这并非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意识到关于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中国的重建,关注当代和世界成为首要任务。而文化,以不同的存在形式构建着这一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作为一种认同方式的文化,是国家建构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软实力”的文化,是国家竞争的重要资源;而作为一种产业的文化,则是国家权力扩张的重要媒介。因此,在我国与世界的相遇中,似乎应以文化作为激烈碰撞的焦点。哈贝马斯已经提出“世界的普遍主义”“民族的普遍主义”“对话的普遍主义”和“独白的普遍主义”这四个命题,我国作为一个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既保有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也是世界丰富多彩文化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世界其他多元文化相互对话与吸收借鉴共同成长,也保有自身的独立与继承特性。然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毕竟依托于国家硬实力的发展,诸如政治与经济实力。与此同时,更该将文化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来解决,而非理论问题纸上谈兵,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当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赋予世界意义和价值,由此建造出更加美丽的世界。而正是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通过实践来不断发展创新的契机,其生命力与活力长久不衰亦成为一个不容反驳的事实。

注释:

①特里·伊格尔顿,著.商正,译.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②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③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 特里·伊格尔顿,著,商正,译.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 张旭东,著,朱羽,等译.全球化与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彭琳琳)

韩尚蓉(1992-),女,陕西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与文论。

2017-05-04

G05

A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全球化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全球化陷阱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