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第一中学 广东 清远 513000)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怎样教有关系。”布鲁纳说的“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怎样教”实际上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这门艺术,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而课堂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如何处理教学中各环节的过渡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是教师运用导向性话语将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衔接起来,从而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根据课堂内容的安排,过渡艺术体现在课前的导入、知识点的衔接、重难点的解决、知识的延伸拓展以及课堂的收束部分。
一节课40分钟,学生在前5分钟时间是最松散的。如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导入过渡的艺术方法有以下一些:
1.1、故事导入:选择既能吸引学生又与教学内容贴切的故事。
1.2、歌曲导入:讲新课前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营造氛围。
1.3、视频导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新旧知识过渡: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或比较它们的不同,以此导入新课。
1.5、预习导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进入课文的学习。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的导入,都要注意:导入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不需要大篇幅的材料;时间把握有度,控制在前几分钟;选择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
一节语文课的知识容量,往往包含许多知识点。简单地由一个知识点跳到另一个知识点,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破坏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教师如能讲究知识点的过渡艺术,可以使教学流程连贯自然,教学内容易于接受。
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主要有两种方式:
2.1、借助图形。对于有明确中心或者清晰线索的课文,可以采取画图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2.2、创设问题。设置若干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层层递进的设问,把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得天衣无缝,一堂课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每节课的教学,都会有重点与难点。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读本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桥梁架设得好,学生就容易接受知识,容易解决重难点,课堂效率自然就高。
如何突破重难点,架设好这座桥梁呢?主要有三种方式:1、补充知识。课文的信息量有限,要理解重难点,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知识。补充的知识包括作者的介绍、写作的缘由、社会的背景等。2、迁移比较。对于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作者、题材或者情感,教师可以借助以前的知识,教会学生迁移比较。3、化难为易。这种方式是将重难点转化为几个比较浅显的问题,然后再将答案归纳总结。
一节语文课的传授,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应该包括知识的深化巩固,迁移运用。教师过渡艺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延伸知识阶段,我认为可以运用如下的方法:1、练习过渡。通过课堂练习的设置,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了解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2、小结过渡。由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启发过渡。教师运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的后面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教师在收束部分的设置,要力求集中学生的精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我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1、悬念设置。通过悬念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起他们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过渡到下一课时的传授。2、顺承过渡。此种方法需要教师在两篇课文之间寻找相似点,通过联系相似点顺承过渡。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过渡艺术的一点思考。教师进行课堂实践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还得注意以下三点。1、合理:过渡艺术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贴近教学内容,适应学情,做到难易适中,学生学有所得。2、自然:过渡尽量做到“淡而无痕”,连贯自然、从容自如地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3、艺术:充满趣味性、幽默感的过渡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各环节间的过渡,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把它作为艺术去看待并加以运用,相信语文课堂的效率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