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惊涛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惊涛
(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中心医院中医科,辽宁 辽阳 111200)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45例对照组患者选择现代医学康复治疗,45例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挤兑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对照组、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脑梗死;疗效;日常生活质量
脑梗死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特点主要为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等,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和关注脑梗死的防治工作[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康复治疗能对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障碍进行有效改善。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能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改善,进而让其生活质量提高[2]。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做如下总结。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本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失语、活动障碍、四肢麻木、抽搐以及头痛等,部分患者伴意识障碍;全部患者均满足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3],并经过MRI或头颅CT检查证实;排除痴呆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严重肝肾疾病患者等。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9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5例。50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28例、22例;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1.5±4.2)岁;病程6 d~4个月,平均病程(1.8±0.3)个月。5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27例、23例;患者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1.1±4.6)岁;病程8 d~5个月,平均病程(1.7±0.5)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全部患者均给予临床基础治疗:在5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者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16 mL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抗炎、降压、脱水等对症治疗。
对照组患者选择现代医学康复治疗:如常规内科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训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台阶训练、步态训练、平衡感训练、体位变化、床上四肢关节活动、肢体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等。具体如下:①上下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让患者的四肢保持良好功能位,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上下肢进行反复的适度锻炼,下肢主要开展屈曲运动,上肢则主要开展适度的伸展运动。②体位转换: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体位变化,体位变换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选应从卧位向坐位缓慢转变,之后再逐渐转变成站立姿势,进而来对长时间卧床所引起的身体僵直进行有效预防。③日常生活训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来对患者实施康复锻炼,让患者慢慢尝试资金进食、穿衣、大小便以及洗漱等,进而来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逐步锻炼。④行走训练:对患者独立行走的能力进行锻炼,患者首先应在平地上缓慢行走,然后慢慢向进行爬楼梯等训练,进而来对患者的关节灵活度和肢体屈伸功能进行锻炼。
实验组患者则在现代医学康复治疗的同时,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①中药内服治疗: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来讲,中药药方的基本组成为:钩藤12 g,天麻12 g,牛膝12 g,麦冬15 g,白芍15 g,赤芍10 g,川芎10 g,甘草6 g,用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服用1次。对于风痰阻络型患者来讲,中药药方的基本组成为:甘草6 g,竹茹6 g,胆南星6 g,天麻12 g,茯苓10 g,半夏10 g,川芎10 g,用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服用1次。对于气虚血瘀型患者来讲,中药药方的基本组成为:甘草5g,鸡血藤10 g,红花10 g,地龙10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2 g,黄芪30 g,用水煎服,每天1级,早晚各服用1次。对于肝肾亏虚型患者来讲,中药药方的基本组成为:甘草6g,川芎10 g,当归10 g,麦冬15 g,牛膝15 g,熟地15 g,党参30 g,用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服用1次。患者服药后,加水对药渣进行煎煮,并在患者每晚睡前泡足,每天20 min。②推拿疗法:选择足三阳、手三阳等腧穴,给予抖、弹拨、捻、搓、按、揉等手法,每天1次,每次25 min。③针灸治疗:选择曲池、解溪、内关、合谷、百会、人中、足三里、阳陵泉以及三阴交等穴位,选择平补平泄法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留针30 min,每天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应间隔2天,全部患者均给予3个疗程的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进行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为[4]:体征、症状彻底消失,NIHSS评分下降率大于90%则为痊愈;体征、症状显著改善,NIHSS评分率降低为45%~90%则为显效;体征、症状有一定缓解,NIHSS评分率降低为18%~45%则为有效;体征、症状没有变化,或者加重,NIHSS评分降低率小于18%或者增加则为无效。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观察 45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8例、15例、13例、9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6/45);45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15例、18例、10例、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6%(43/4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治疗前后的FMA、ADL、NIHSS评分观察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46.22±6.31)分、(37.94±4.12)分、(30.22±5.68)分;实验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45.17±6.81)分、(39.05±4.20)分、(29.31±6.82)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70.92±9.03)分、(57.24±5.25)分、(23.04±2.81)分;实验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80.86±8.52)分、(76.75±4.12)分、(15.38±3.16)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 治疗期间,在45例对照组中,仅1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1/45);在45例实验组中,1例患者发生头晕,1例患者发生轻微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2/4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死亡率,然而脑梗死的致残率依然较高[5]。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脑梗死存活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6]。现代康复医学研究发现,通过早期康复治疗能让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有效降低,进而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改善,让其生活质量提高。
中医学将脑梗死归属到“中风”范畴,主要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元气耗伤、忧思过度等导致阳化风动、瘀血阻滞、痰热内蕴,临床治疗应坚持养血滋阴、清热涤痰、补益肾气、温阳益气以及活血通络的原则[7]。选择中药方剂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具有标本兼治、专方专治的作用。加水对药渣进行再次煎煮,然后在患者临睡前泡足,利用药液温热效应来对足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具有通常经络、理气和血和疏通腠理的效果[8]。针灸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机体腧穴进行针刺,具有经络传导的效果,进而实现调和气血营卫的作用[9]。百会穴是足太阳和督脉的交会,是对大脑功能进行调节的主要穴位之一,能对阴阳脉络进行有效通达,让周身经穴连通。人中穴则是对患者进行急救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和阴阳和开窍醒神的作用。对曲池穴进行针刺,对上肢偏瘫、肩肘关节疼痛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足三里是强身健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合谷穴联合内关穴对肘臂挛痛的效果比较理想。在对筋病进行治疗时,阳陵泉是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主化生气血。三阴交是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三经的交会,具有调补肝肾、健脾益血的作用。在对下肢瘫痪进行治疗时,悬钟穴的效果比较理想。应用中医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作用,应用推拿疗法则能对肌肉萎缩或者关节痉挛等症状进行有效改善。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在对患者症状进行改善的同时,还能营养神经,对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最终让患者生活功能提高。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FMA、ADL以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安全可靠;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10]。
总之,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 李新启.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3):108-109.
[2] 孙宇炜.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6):27-28.
[3] 俞乔美.脑梗死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应用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6):39-41.
[4] 冯守民.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4):91-92.
[5] 沈玉婧.脑梗死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2014,5(4):164-165.
[6] 拜永宁.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5(17):75-76.
[7] 王海龙.脑梗死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效果分析[J].光明中医,2014,19(12):2604-2605.
[8] 吴翠霞.脑梗死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探析[J].医药前沿,2013,3(3):329.
[9] 黄建华,苏平.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49例[J].陕西中医,2014,35(3):305-305.
[10]卢海.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早期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4):135-1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