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育

2017-04-14 13:35:08
关键词:革新培育大学

陈 惠 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山西 临汾 041004)

一、推动高校教学革新的背景

西方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到18世纪初,向以文化传递与人才培育为大学教育理念,而其唯一任务为教学。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不论以太学、国学或书院为名,其基本任务在讲经、论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师道内涵,也同样都是强调人才培育的纯粹教学机构,是所习称的“教学型大学”。直到1809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创办柏林大学,将科学与知识探索引为平行于个性与道德修养的大学职能,并标榜学术与教学自由,是为“研究型大学”的滥觞。研究型大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在美国发扬光大。如今美国所建立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不但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模仿的典范,同时也成为当前高等学术机构与师生的根本价值。

时至今日,虽然教学、研究、推广服务作为高校任务已为普遍的共识,但紧密结合高教资源及社会资源分配的研究型大学典范已使高教发展严重向科研倾斜。在学术资本思维及功利主义影响下,高校的综合化、学术化、普及化及多元角色发展尤其不利于人才培育,[1]而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矛盾更成为高校的共同问题。[2]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中以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作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目标。目前国内大学都依此“双一流”政策落实在校内的建设任务规划上,提出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师资、质量监控、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台湾的高教发展自2017年展开高等教育深耕计画,[3]其中在协助大学追求国际一流地位及发展研究中心之外,特别强调“全面性提升大学品质及促进高教多元发展”,以改善教学品质及提升学习成效为核心。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水平当然仍是大学发展质量的核心支柱和基本标志,[4]但是教学革新应为确立高校人才培育任务的根本途径。

二、高校教学革新理念与革新內涵

人才培育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之一,而课程与教学是大学培育人才的依据。因此,教学改革乃为今日高校革新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议题。然而,高校教学革新的重要性虽为政策、理念的共识,但其论述与研究却相对较弱。回顾近十年来国内有关高等教育研究文献,多集中在高教政策、发展、管理及比较,针对高校教学革新的整体论述与研究少之又少,有关特定教学方法应用研究及机构研究也不多见。

国内高校甫经综合化、普及化、学术化的发展历程,除部分国家教育资源独厚的研究型大学之外,多数为体质不一的地方高校。其中受限于旧有领导思维与管理模式、教师人力结构与价值信念、课程法规与教学环境、师生教学习惯与校园氛围等因素,推动教学革新有其实质上的困难。

首先,学校领导应确立以教学革新作为人才培育的核心策略,同时通过教学革新带动大学管理与制度变革,重新塑造大学的校园文化。由于教学革新涉及共同价值与信念的凝聚,而教改理念到实践的策略也都需要先有共识,因此高校党政领导阶层除正式的政策宣示外,应考虑运用校园中的非正式团体以传播信念。具体作法如成立“智库”凝聚共识与规划具体行动、鼓励与组织教师专业社群、培训种子教师团队。

其次,高校推动教学革新要考虑三个层次的内涵:

(1)底层的地基:开放大学自主、高校自治的思维与制度,涉及政府、社会与大学之间的互动,也涉及大学内部领导与管理模式的改变,特别是对于领导阶层理性限制的自觉。中小学教育也是重要的基础,因为其课程与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将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2)中层的基础建设:指的是大学内部的制度革新特别是教学行政及教学后勤支援两方面。其中包括:教学行政专责机构(区别于传统的教务行政)、课程架构革新(课程时数、通识教育的改革)、教师评价与职称制度、机构研究与资讯揭露等。

(3)上层的建筑:教师培训、开课与选修课制度、学生评量、教学质量管理、就业连结与国际化。

这三个层次的内涵有着不同的广度与深度影响,也象征着高校教改规划的优先顺序,但都有相同的重要性,必须全面思考、系统设计。

三、高校教学革新的机制与策略

基于人才培育的教学革新方向、内涵与人才的定位有关。根据笔者过去主持高校的经验,首先将人才培育定位在“立足区域、放眼中国、接轨国际”的格局,以面对今日国内外的发展与竞争。由此定位再衍生以下四项人才培育的教改方向:师者如亲的教学引导、有能有品的公民养成、具产业平行移动的专业训练、看见世界与深化自己的国际学习。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特殊的社会与经济责任及定位特色,也都应据此思考人才培育的定位、方向与内涵。

教改方向与内涵会决定校内推动机制的设计。由于教学行政异于传统的教务行政,教学革新更涉及全校所有行政部门的协调,故通常由“教与学中心”统筹协调,并承担教学行政与教师培训、助教培训、智库、教师专业社群等事宜。另由教务处负责选课辅导、修课规范与辅导、教师升等、学生评教、教师奖励与课时费;学生事务处专责品格教育,“通识教育中心”协调课程调整与通识教育改革,总务后勤处、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共同负责教学环境改造,含教学系统建置与维护。

教学革新包含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同步改变。其中教师与教学当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而课程调整、系所评鉴、教师评价与升等制度可为大学追求教学卓越与设计创新教学革新的先行策略。

全校的人才培育定位系经由全校课程结构呈现。全校课程结构调整与校、院、系各级课程目标都应有清晰定位与设计,一方面作为所有教师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参考,课程目标中涵盖的能力指标据以绘制各科课程地图,另一方面做为学生学习历程与毕业前学习结果检视的依据。

课程结构调整包括订定学生毕业门槛的最低学分、调增选修课程、跨系所或跨领域学习、学期中学习预警与学习落后辅导等规范,以及助教培训与分级认证、双导师制度、导师会议、班级辅导股长(小咨商员)制度等。另外还有一些在多所国内外大学中尝试性的课程措施,如虚拟产业学院、无边界大学、夏季学院与开放课程等均可参考。

以人才培育为目标的课程结构调整通常还会涉及通识教育的议题。通识教育有其理想性,是完成大学全人教育理想的关键。不过国内高校课程受制于结构性问题,在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与教学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高校推动教师的教学革新通常会遭遇的两项制度性的问题为教师评价及学生评教。通常需先建立合理的系所评鉴与教师评鉴(价)制度,其中教师双轨升等(科研与教学)是值得推动的制度。台湾目前许多大学都正在积极推动并有丰富经验可供参考。此外,学生评教原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反映,但如其设计与执行不当则容易打击优秀教师士气,反而形成讨好学生的教学风气。因此,需从设计适当的评价试题、改进统计方式、订定解读规范,并配合鼓励与辅导措施等方面改进学生评教,不可轻易执行,或执行后悬置不用。国内高校通常运用领导首课制度、行政部门人员参与的每日查课制度、三期教学检查与教学评比及学生评教等方法,[5]其本质都偏向于行政管理,故改善空间甚大。

四、高校教师教学革新

教学革新的基础力量来自于教师,而高校教师的意涵其实包含以下四师的交流应用,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学需求。

(一) 教师:激发热情/专业培训

教师的教学革新需要适当合理的鼓励与辅导措施、充足的教学资源与支持以激发其热情,另外也需要专业的培训使其发挥专业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法与教学评量等方面的培训,针对新进教师、待辅导教师引进“教学师父”,并定期邀请校内外教学创新的教授进入专业社群分享,以作为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途径。

(二) 大师:引进校园/带动风潮

礼聘知名大师、国外名校教授客座讲学是所有高校的共同做法,但应设计完整的延伸活动,例如:教学助教(TA)协助带领经典阅读、课室分组讨论、大师开设工作坊/大师班、配合制作云端课程等,也可以开放课室观察,以大师典范引导教学典范。

(三) 网师:翻转教学/触发革新

教育信息科技的应用(如幕课)在高校已经相当普遍,但考虑学生需求,可搭配实体课室加云端的混合学习模式。实体课室以报告、小组作业、讨论为主,大班课程配合随堂摄录、后制剪辑并上传,作为云端学习材料并提供讨论与作业空间,创造翻转教室及云端学习模式,以提供学生需要的适时学习,这样的混合学习模式才能配合学生差异的适性学习,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养成学生永续学习的动力与能力。

(四) 业师:产业接轨/融入社会

高校普遍面临毕业生失业的问题,同时也面临与产业及社会脱节的指责。业师的引进与无边界大学的理念都是促进高校与产业及社会连结的途径。其中业师并不限于兼任教师的角色,而是协同设计课程与教学、引入现场教学及实务教学资源。

“学习者为中心”及“学习者关怀”是高校教师教学革新的核心理念。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首先面临的挑战是要改变传统讲述教学法。大学老师习用讲授法而师生习惯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学习模式由来已久,撼动不易。其原因除师生共同的学习习惯外,也因为课程结构与内容限制、班级结构与教学时间限制、大学教师缺乏教材教法的专业训练等因素。然而,大量讲授教学与记忆背诵不利创新人才培育,因此有必要改变高校教师的教学。由于学生学习受到教师教学与评量影响,因此其具体方法乃提供高校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训,如问题本位学习、案例教学法、动态评量系统与多元评量方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省等。特别要在教学与评量中,让文字书写、图像表达、口语沟通、科技媒体表达、实践性专题制作与问题解决等能力学习均具同等重要性。

基础的教师培训是针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但教学设计并非要大学教师花时间撰写教案,而是针对课程中教与学的整体思考。包括教学前有关研究教材、预期目标、学习方法设计,教学中的观察学生反馈、修正教学,以及教学后的省思、学生反馈搜集与修正教学设计。更深入的教学专业发展则是培训高校教师以课程教学作为研究题材,此即教学行动研究,系以教材、教法研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科研成果的课程教材研发、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引入,以课堂教学改进为研究目的,包括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等。

此外,影响教学成败的因素也包括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因此,协助教师训练学生阅读与思考、实验与科学探索、创作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五、结语

本文所述系从高校领导与管理角度,以人才培育为目标,以教学卓越及教学革新为途径的论述,包含理念、策略与具体规划,但限于篇幅而无法涵盖所有教学革新的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机构研究(或称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大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大学教学现场研究。机构研究系以个别高校及其特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6]对高校自身的管理与革新发展能发挥关键力量,是追求教学卓越与教学革新的重要手段,美国高校的机构研究自二战以来已累积丰富的成果,但在国内尚在萌发阶段。大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已有少数专论,[7]但仍须深入耕耘与开发。

不论就政策与理论论述而言,确立高校在人才培育与科研的双轨价值殆无疑义,而高校教学革新作为人才培育的核心策略也成共识。但推动教学革新需要决心意志,更需要人力物力的长期投入。期待通过高校教学革新与研究的推动,带动高等教育品质的提升,让高品质的高教人才成为国家建设的基石。

[1] 翁福元.学术资本主义与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台湾的经验[J].教育与考试,2009,(6).

[2] 廖耘.研究型大学两个基本矛盾的处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 台湾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计画[EB/OL].http://depart.moe.edu.tw/ED2200/ News_Content.aspx?n=90774906111B0527&s=C85106C3E60F68F5.2017/7/25/17:39.

[4] 卫建国.英国大学注重办学质量的实践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

[5] 张丽娜, 宋保松, 刘宗凯,等.高校内部对教师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有效方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5,(10).

[6] 代蕊华,王斌林,戚业国.院校研究:理论、方法与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7]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革新培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四川文学(2020年10期)2020-02-06 01:21:16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32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