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广智
让浓浓诗意充盈古诗词课堂
■文/王广智
当下,中国社会兴起了国学热,读古书诵经文,积累背诵古诗词在教育界已渐成潮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教好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古诗词,为学生在生活中能自主进行古典文化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已成为小学语文教研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上好古诗词课,让古诗词学习真正变成一件有乐趣的事呢?我认为,让浓浓的诗意充盈古诗词课堂是关键。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出了遵循一些常规的教学原则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要善于抓住“诗眼”来教学。
什么是诗眼呢?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也理解它的意思,其实,所谓的诗眼,就如这龙的眼睛一样。看诗,就看最重要的那部分,最能体现诗意,最具精神的那一段,那一句,那一个字。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话或一个词,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诗眼。
教师在设计古诗词教学时,万不可忽视了诗眼。备课时找准了诗眼,并围绕它来设计教学,往往会达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数年前,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就做过这样的尝试。
备课的时候,我发现这首诗围绕一个“问”字展开,“问”即此诗的诗眼。在教学过程中,我便在“问”字上做足了文章。
在学生读通读顺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质疑——
围绕“问”字,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兴致颇高地提了很多问题:
谁问?问谁?为什么问?在哪儿问?问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原诗大意的过程。学生很快在诗句中找到了答案,并梳理出了事情的经过。尤其是“问了哪些问题”这个问题,原诗中并没有直接答案,学生只有根据童子的答话来逆推才能找到答案——
你师傅在吗?他去哪里采药?他在山中的哪里采药?
这一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又可让学生明白贾岛的这首诗语言如此简练,二十字便能讲明白一件事的奥秘在于“寓问于答”,从而深刻体会到贾岛凝练简约的诗风。
疏通了诗文大意后,我继续在诗眼“问”字上下工夫:
根据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来揣测一下诗人在问每一个问题时,心情如何,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并想想,为什么用这个词?
学生很快便准确地找到形容诗人心情的词语,同时深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满心欢喜,失望但并不死心,重燃希望,惆怅而归。
在学生准确把握诗人心路历程的基础上,围绕诗眼“问”字,我又抛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诗人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找到隐者不罢休?
在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贾岛的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后学生体会到贾岛创作这首诗的真正用意是表达其对隐者高洁超俗品格的仰慕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我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抓住了诗眼“问”字,从疏通诗意到感悟诗境,从体会诗人情感到理解表达手法,渐次展开。这样做,不仅改变了很多古诗课主要指导学生解词释句、朗读背诵的枯燥教学模式,而且使古诗教学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为透彻,对诗境的感悟也更为深入,教学的趣味性大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整节课的教学达到了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抓住古诗中富含古典意象的词语来教学。
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是此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漫长的诗词创作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们约定俗成地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这种含有丰富意蕴和情思的艺术形象就叫意象。最常见的是望月怀亲,菊梅明志,折柳惜别,叶落知秋等。因此,从意象入手是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一条捷径。
基于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积累古诗中古典意象的意识。课堂上,诗句中出现了带有规律性的含有古典意象的词语,要舍得花力气,通过适当的手段,营造恰当的情境,努力使学生准确把握,充分感受到这个词语背后的意蕴,为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古诗词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诗意的眼光,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想象将凝练的语言具体化。
教材中选编的很多古诗词在写景状物时的语言可谓精粹凝练,这都缘于古人写诗在琢字炼句上的不惜血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便是对此的生动写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这样高度凝练的写景状物语言具体化,把一个词,一句诗变成生动具体的一段话。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深入感悟了诗情诗境,充分体会到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而且也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有位老师在《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中就作了这样的尝试:
在学生了解《游园不值》的诗意后,我让他们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在作者没有看到的花园里,会有怎样的美景?根据自己的想象分小组画出来,并向全班同学解说图上画的内容。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想象、绘画、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但深入地领悟了诗歌的意境,而且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通过想象来丰富诗歌的故事情节。
教材中选编的很多古诗词在叙事时言简意赅,情节的跳跃很大,这就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例如:张籍的《秋思》,这首诗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作者借助寄家书时的一个细节使全诗境界突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此句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象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不但真切地体会到看似平淡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那份浓烈思乡情,准确地把握了诗情诗境,而且还得到了有效的写话训练,可谓一箭双雕。
3.通过想象体验诗人的心路历程。
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没有真挚浓烈的情感,就不可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诗。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是必做功课。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往往离不开想象。具体方法大致有两种:
其一,设身处地法——教师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站在诗人或诗中人物的角度,展开想象,体验诗词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这样进行后两句诗的教学。
诗人眼看着好友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如果你就是李白,长久驻足的过程中你在想些什么呢?心里又会是什么滋味?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语言虽寥寥数语,却贴切生动。学生在这样“画龙点睛”式的情境创设中,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地感悟到诗人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
其二,激活记忆法——教师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展开想象,体验诗词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
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在此基础上,老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能正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学生们回忆过去七嘴八舌地讨论,很自然地就入了诗境,动了真情,理解了“密密缝”的深厚意蕴。
综上所述,古诗词课要上出古诗词的味儿来。课堂上,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切入点,有所侧重地进行扎实有效的字词教学;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手段,通过激发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深入地领悟诗的意境。最终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性情,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 姚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