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与规训
——基于三部绘本的分析

2017-04-14 01:13:20袭祥荣
关键词:规训秘密成人

袭祥荣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秘密与规训
——基于三部绘本的分析

袭祥荣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儿童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体现着不同时代教育理念的变迁,“秘密”作为儿童文学的常见题材,折射着成人对儿童这一本体的认识,分析成人的“秘密观”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当前对儿童观与教育观的认知。通过选取三本具有关于儿童秘密的代表性的绘本,从规训的角度分析成人对儿童秘密侵犯带来的儿童自我意识消解和道德认识偏差的问题,建议成人在尊重儿童的道德领域同时,适时选择介入方式。

儿童文学;秘密;教育理念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质,诞生在作者对生活再现和提取的基础之上,是一个抛却偶然性、抽取本质性的过程。优质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受人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反映了具有时代普遍性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观念。因此,通过儿童文学审视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和思想烙印,对于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细数儿童文学主题,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叙事文本不约而同选择借助“秘密”这一线索推进故事发展:如匹诺曹的长鼻子、灰姑娘的水晶鞋、克劳蒂的天使雕像、汤姆·索亚的宝藏。“秘密”蕴含着儿童时代的隐喻,马克斯·范梅南对儿童秘密的地位给予极高评价:“孩子们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秘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魏格纳也曾指出:“除非你有一个秘密,否则你就不会有自己。”秘密的存在是儿童自身独立的象征;康德在《伦理学讲稿》中提到:“被告知了一个秘密,就像是被赠予了一份礼物。”由此可见,秘密蕴含着促进幼儿人际交往和道德发展的重要功能。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我们进一步反思幼儿意义提供了新视角,尤其是福柯“全景敞式”规训理论的提出,对旧式儿童教化方式产生了强烈冲击,迫使我们反思当前教育行为是否真正体现儿童本位?成人的规训与儿童天性将碰撞出何种火花?成人世界应如何正视儿童的内宇宙?这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文本解读

秘密作为一种个人独有的体验,以其隐蔽性和隔离性的特征促使个体与外界分离,儿童在秘密的体验中知晓自身的独立与不可复制,获得自由的意志。然而,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成人有更多的意志,小孩有更多的妄想”,[1]成人为保证儿童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长久以来热衷于采用规训方式窃取儿童的秘密,规训手段的多样化和存在的永恒性,构成了儿童教育的一大景观。

(一)《国王长了一双驴耳朵》——自然后果式规训

《国王长了一双驴耳朵》是19世纪塞尔维亚的民间故事,风靡度极高,属于常识性故事。一位长了驴耳朵的国王为了隐藏自己“驴耳朵”的秘密,每次理发后都会将见过他耳朵的理发师杀掉,一位年轻的理发师因能保守秘密而幸存,然而,受秘密的折磨,理发师向大地倾吐而获得了心灵的解救,最终大地通过枝条的哨声将国王的秘密传向了各地。

范梅南和莱维林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区分了三种秘密模式:生存秘密、交际秘密和个人的秘密。该故事中的秘密更多是个人的秘密,即当事人不可能、不愿意或者害怕与人分享的某些想法。国王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驴耳朵,理发师不能让别人知道国王有一个驴耳朵,国王畏惧秘密暴露后自身利益的损害,理发师痛苦于保守秘密的心理折磨。儿童应如何对待自己秘密呢?作者借新国王的一句话:“长了驴耳朵的国王如果心底坦然,那么他一样可以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坦诚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诚实地向他人坦白自己的秘密,真的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吗?“社会规训和惩罚迫使人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隐私和秘密”[2],国王拒绝暴露自己的秘密,源于秘密暴露会招致他人的排斥,儿童时代的我们都曾畏惧过因为个人秘密被暴露带来的自我存在感的丧失和被孤立。然而,成人为了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巧妙绕开开头问题,一方面为这个故事设置了“话语标签”,将国王刻画为一个残暴阴郁的秘密保守者,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被标签所传达的文本态度同化,认同成人的价值预设,忽视了国王秘密暴露的实质意义;另一方面,成人向儿童展示自然后果式的惩罚手段,国王招致了悲惨结局是因为他没有将自身的秘密坦诚相告,理发师隐瞒秘密使自己饱受疾病困扰。儿童在惩罚手段的强力威慑下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成人的价值观:儿童的秘密必须告诉成人,否则就会招致祸患,看吧,“驴耳朵国王”就亲身实践过这个了。

(二)《爸爸不知道的秘密》——隐性精神规训

《爸爸不知道的秘密》是《我的小秘密》系列之一,韩国作家赵星子的作品,小主人公琪琪是一个普通的二年级孩子,在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中认识了好朋友小思的爸爸,对比之下产生了“换爸爸”的想法。爸爸发现琪琪的秘密后,开始改变自己,并尽量给予琪琪多一些陪伴,最后,琪琪终于打消了换爸爸的念头,自己的小秘密随之烟消云散,故事迎来了大圆满结局。

故事里的琪琪因为秘密而学会保持缄默,爸爸尽管知晓了自己小女儿的小秘密,却没有像“理发师”那般将秘密戳破,而是选择帮助自己心爱的小女儿消化掉这个秘密。然而,成人掌控下的全知叙述者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故事中传递的全景监控式的教养方式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认同。

首先,儿童意志根本是由成人支配。连高举自然主义的卢梭也坦言:“在一切束缚人的办法中,没有比仅仅保护自由的外表这种办法更周密的了,这样做,甚至把他的意志也俘虏了”,[1]故事中成人面对儿童秘密时并未强行改变他们的意愿,而是通过调度儿童周围的环境进而将儿童的想法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动声色地引导儿童按自己走向发展,看似尊重儿童支配意志,实则是更为有效地隐性规训形式。其次,以爱为规训手段。金生鋐在《规训与教化》中深刻指出,现代教育中的爱是“一种不牵涉善与灵魂的联系的关心”,“爱已经另有所图”。[3]面对爸爸的改变,琪琪“突然觉得每天忙碌的爸爸有些可怜”“爸爸比琪琪更像个孩子”……因为“爸爸”爱“琪琪”,所以儿童必须要体谅成人并放弃秘密。“爱”在这里被异化为规训手段,儿童在“爱”的光辉下为拥有秘密而深感愧疚,成人全知式监控和专一话语权的挤压,致使儿童秘密最终被消解,自我独立的期限被延迟,回归成人期望的“天真无邪”状态。最后,成人漠视儿童心灵敏感性。如范梅南所说,秘密的暴露会带来羞耻、愧疚和尴尬,“爸爸”的巨大转变,使琪琪开始质疑是否“爸爸已经看了纸条,只是装成若无其事呢”,[4]儿童天生的敏感性促使他们在某些选择上进行保密,一方面不想父母为此感到沮丧或者过度担心;另一方面,羞耻感的体验也是儿童道德意识的萌芽。文中成人自以为保护儿童的同时并未考虑儿童心理的细微变化,轻视了儿童的敏感性和自我修复功能,不利于儿童情绪稳定性和安全感的获得。

(三)《秘密藏身地》——作为保护手段而非目的的规训

受众多教育专家推荐、极为畅销的《秘密藏身地》从全新角度诠释了成人对待儿童秘密的理念。拉丁语中,秘密意味着“分开、分离、区别”,藏身地最初是为想遁离外部世界的人提供安全的隐蔽之所,对于儿童而言,藏身处也许就是秘密存在最简单的例证,孩子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到一个真正的独立自我。小快活卡尤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在卡由努力要寻找一个自己的秘密藏身地时,爷爷将树洞推荐给了他,而且,这个秘密藏身地曾经还是爸爸的秘密,多么有趣的重合。

学前期的儿童有了初步的秘密体验,但思想表达还处于一种不分化的状态,难以区分本体与客体,不能真正理解秘密的神圣性和自我性,需要独立空间的同时,又依赖成人的保护。作为秘密藏身地的树洞,是平衡成人监视欲和保护儿童自主意识的折中手段,其半闭合半开放的特征,利于儿童从形式上摆脱日常生活中成人的控制。受光影原理影响,藏身地内部的儿童可以掌控外界动态不被发现,由日常受大人约束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获得心理满足感;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予儿童思考的机会,随着儿童经验的发展,藏身地为其提供消化自身认知、实践自身想法的空间,利于儿童在一个隔绝状态下去“接近那个亲切、熟悉但是秘密的自我”,[2]体会“我之为我”的自主感和自控感;无人打扰的环境也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良好契机。由此可见,成人为儿童提供秘密场所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非更多地监控。尊重儿童的地位意味着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包括姿态和心态的降低。文中的成人在不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童,将儿童置于平等公正的地位,允许儿童自己支配自己,儿童的“自立”、“自力”和“自主”水平均得以提升。

故事到终了也没有说卡由为什么需要秘密,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秘密的故事发展到这里,终于有成人肯放弃对儿童秘密的窥探,转而安心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安全的避风所。故事预设“爷爷”这个长者形象也是有深意的,“爷爷”的形象代表着参透生活的智者形象,代表着对进入未知的、神秘的世界的信任,包含着相信一切都会圆满解决的信心。

二、秘密侵犯的后果分析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人道化的刑法引起了权利作用点的变化:不再通过公开处决制造过度痛苦和公开羞辱的仪式游戏运用到肉体,而是运用到精神”,[5]三个文本的主题精神便反映了这种变化:规训暴力程度减弱,规训的方式内隐化,但规训主导权依然掌控在成人手中。没有秘密便难以产生思考,思考恰恰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成人剥夺了儿童秘密的权利,试图使其长久停留在成人掌握下的儿童世界,阻碍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

(一)挟持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也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觉察。艾温指出,对于儿童而言,“只有当他理解到有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的时候,自我感才会产生”,对秘密的拥有是从共生依存阶段转向个性化阶段的过渡,儿童秘密的出现使儿童第一次体悟到“只有我知道”的新奇感,意味着儿童第一次体察到自身与外界的分离,是儿童自我独立意识的萌芽,是对生命哲学思索的开端。然而,成人用“驴耳朵国王”的悲惨命运告诉孩子:你不可有秘密;借用琪琪爸爸的形象暗示孩子:你的秘密我知道。无论是显性的道德教化还是隐性的道德绑架,其实质都在于将儿童的自我意识挟制在已有的规训框架之中,塑造自己想要的儿童形象,根本是维护成人本位的权威地位。

中国古代传统长幼尊卑有序的大家庭观念,使得我们对秘密这个领域缺乏敬畏,受“儿童是成人私有财产”等儿童观的影响,持“孩子必须服从大人”这一观念的成人不在少数,缺乏对儿童的尊重意识,热衷以“爱”为名义采取各种手段以获悉儿童的秘密。一方面,缺乏秘密的体验不利于儿童自我认识。秘密被成人挟持使儿童因发现秘密产生的兴奋感和荣耀感遗失殆尽,“包裹式”儿童的塑造,致使儿童难以体验自身与外界分离的新奇感,意识到“我”这个独立个体的存在,缺乏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机会,个性独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自主感、自立感等难以发展。另一方面,秘密空间被侵犯不利于儿童自我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社会环境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外界要求与当前幼儿发展阶段之间发生矛盾时,儿童通过同化、顺应机制重新达到平衡化,儿童的发展是自我建构的结果。然而,强迫式关心剥夺了儿童自我反思和调节的机会,成人热衷于介入儿童问题或直接告诉儿童解决方式,“揠苗助长”式的教养方式,使儿童人格易滑向反抗型和驯顺型两个极端,或者急于挣脱成人的管束,或者彻底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隔绝空间的缺乏,不利于儿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重新建构,儿童自我修复水平和社会性发展受抑制。《秘密藏身地》中卡由“希望那个秘密藏身地只属于自己一个人”便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和对安全感需要的写照,小卡由的秘密藏身地向我们证明,成人在儿童世界暂时缺席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二)阻碍幼儿道德成长

“如果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好人,他们就能做到坦诚相待,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康德对秘密的论述。秘密根源于这个不完美世界里的不道德行为,所以,对某些秘密保持缄默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在儿童最初的社会化进程中,儿童是“通过保守秘密来维系亲密关系”,学会保守秘密是儿童责任感和交往能力发展的体现,是儿童道德感的萌芽。树立保密意识、乐意并能做到为他人保密,是提升儿童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和推动道德行为的良好途径。

首先,成人对儿童秘密的侵犯,歪曲儿童的道德认知,压抑儿童的道德情感。皮亚杰在儿童心理结构中发现了三种能够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感或情绪倾向:爱的需要、畏惧感和尊敬情感。成人作为与儿童最初接触的社会道德主体,出于对成人的敬畏,儿童最初通常会将成人的规则纳入个体的规则体系中,以使道德结构重新获得平衡,最初的道德认知由此产生。成人利用这一发展规律,向儿童灌输“对大人要诚实,不能有秘密”会歪曲儿童的道德认知,对依恋感、同情心和羞耻感等道德情感的体悟产生偏差,根据卢乐珍教授所言,而这三者恰好是道德发展的根基。其次,成人对儿童秘密的侵犯会削弱儿童的道德意志,影响儿童的道德行为。学会保密是建立社交关系、走向成人化的第一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必须花费很大精力才能习惯控制自己不说出自己的秘密。因此,对秘密保持缄默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良好契机,成人的侵犯阻碍儿童道德意志发展。道德成长最终落脚于儿童的道德行为,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阶段儿童处于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的发展来源于对成人的观察和认同,成人“窃取”秘密的行为内化为儿童的道德认知进而产生模仿行为,教化方式的异化和规训手段的滥用,导致幼儿难以坚定的保守自身秘密,同时缺乏对他人秘密的尊重意识,热衷于刺探他人秘密,道德意志薄弱,自觉性低,道德行为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

三、教育反思

范梅南在如何对待儿童秘密这一命题上指出:“最理想的就是大人能够知道如何给孩子机会去分享秘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不意味着彼此的完全透明和彻底坦诚,更需要彼此之间留有尊重和防守地带。

(一)构建和谐安全的心理关系

“教会孩子自己排解秘密,比直接干涉孩子的秘密世界更加有效”。[2]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介绍游戏疗法时对如何对待儿童秘密亦有所论述:“对于治疗师而言,首先需要的不是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测定或分析,而是对孩子心灵的细微动向做出敏感的反应,尽可能在其显示的世界中共同呼吸,是一种感受性和参与性姿态”。[6]真正的教育是对孩子本身感兴趣,对孩子的兴趣需要保持敏感性,而非刺探孩子的具体秘密。我们明明知道“驴耳朵国王”不能一直戴着帽子,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戳穿他,而是尊重他,给予他充分的心理安全感。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成人首先要注重与儿童建构优质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发展幼儿道德自律性的前提条件。正如前文所说,过度的爱会导致放纵和娇惯,过度的敬畏会产生距离,爱与敬畏的复合情感,即尊敬,才是幼儿接受成人规则最好尺度。其次,成人要主动为儿童创设舒适的“私密区”,较小儿童可选择游戏室,较大儿童可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甚至床底、橱柜等都可以作为儿童的秘密藏身地,私人领地是儿童宣泄自身情感,消化情感体验的良好机会,成人需给与充分尊重,允许儿童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不得随意干涉、有意监控。最后,成人要乐于倾听儿童的想法。电子传媒时代造就了一大批“低头族”,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为电子设备所取代,仅仅止步于生理安全而忽视了精神世界,情感交流极其匮乏。生活中成人要予以儿童更多关注,当儿童有倾诉需要时要耐心配合,认真倾听,让儿童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个体,从而获得充足的内心安全感。儿童心理安全感和和谐型依恋关系由此建立。秘密的体验和消解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在人类的旅程中循环往复,我们终究无法消灭秘密,也无法穷尽所有的秘密,倒不如像卡由爷爷一样,为儿童提供另一个“时空”,在某个角落默默守候,让儿童内心小宇宙平安度过危机。

(二)保持适度的教育张力

“孩子们一方面想独立,不再受到监督,但遇到个人问题时,也需要支持和理解”。[2]孩子追求自主与实际能力之间的落差,要求成人在面对儿童的困难时必须及时予以帮助,一组两难问题由此产生,了解教育对象意味着需要对儿童秘密进行探索,同时,教育又要尊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独立地位。这对成人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在秘密的侦察和悬置之间保持适度的教育张力,如何在宽严的拿捏间建构起适宜的分寸?像对待驴耳朵国王逼迫儿童吐露秘密,还是像琪琪爸爸那样自以为是地干涉?童心未泯的爷爷对小卡由秘密藏身地的态度也许能为我们提供启示。

首先,成人要提升对儿童秘密的敏感性,及时提供帮助。爷爷为卡由提供藏身地:“卡由,快起来,我带你去个好玩的地方”;探险工具也是由爷爷提供:“爷爷像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手电筒”;爷爷甚至还可以通过树洞与卡由沟通:“卡由,里面怎么样?”不可否认,秘密藏身地被成人介入,意味着儿童自以为的秘密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是秘密,但是,这里成人向儿童传递的是:我可以不干涉你的具体秘密,但我愿意随时提供帮助。其次,建立民主型关系,引导儿童自主解决问题。儿童向成人倾诉意味着对成人的信任,这份信任的延续需要成人的维护。在倾听儿童的倾诉时,成人要将关注点放置在为什么儿童会产生该类秘密以及应如何引导以促使儿童自主解决问题,而非直接告诉儿童解决方式。这启示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出谋划策比敷衍塞责更加可取,巧妙引导比焦虑恐吓更加有效。在当下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被秘密监控过早催熟的“成人化儿童”与深陷于窥探快感无法自拔的“儿童化成人”,因此我们在面对儿童教育时,需要我们去投入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对儿童的教育应该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

[1][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社,2015:90,156.

[2][加]马克思·范梅南,[荷]巴斯·莱维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陈慧黠,曹赛先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0,30,171,182.

[3] 金生鋐.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66.

[4][韩]赵星子.爸爸不知道的秘密[M].王梦君译.背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9.

[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11.

[6][日]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M].王俊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57.

袭祥荣(1993-),女,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2017-05-04

I28

A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规训秘密成人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成人不自在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中国德育(2018年15期)2018-11-20 11:01:02
愿望树的秘密(二)
手心里有秘密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35
我心中的秘密
第十三章 进化的秘密!
小学科学(2015年11期)2015-12-01 22:25:22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