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梅,周宏星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双创”视域下川东革命老区高等教育转型研究
莫春梅,周宏星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专业,目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川东革命老区地处偏僻,创新理念落后,大力推进革命老区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川东革命老区高等教育的转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育创业人才,促进大学生成才与就业。
创新创业教育;川东革命老区;高校
教育部办公厅在2012年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要求高校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经济面貌具有重要作用。川东革命老区占地辐射面积 3.5万平方公里 ,面积占整个四川革命老区的14%,人口占整个四川革命老区人口的37%。[1]但是由于地处偏僻,人民思想相对落后,对于新事物信息接收相对较慢,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中,立足川东革命老区本土特色,加快推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育工作的大力跟进,高校教育工作也应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大力需求,高校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双创工作的主力军,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创业服务业,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1998年,国家教育部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川东革命老区地处偏远山区,多丘陵、山峦地带,经济文化和创新创业教育条件相应受到制约,人民思想和经济状况相对滞后,对新常态下“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理念接受较慢,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和宣传起步较晚。以达州市为例,2016年10月举办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将全市双创工作推向高潮、引向纵深,这充分说明双创工作在全市是一个新事物的开始,虽然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相对较快,但由于整个川东革命老区的双创工作回应较慢、较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相应受到影响。同时,人们的创业意识陈旧,功利化思想严重,只是注重创业带来了多少经济收益,获得多少财富,而非关注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育观念上未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2]
(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与数量不成正比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是高校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级政府和高校通力合作,成立专门的自上而下有决策力、执行力的管理机构。走访了解了川东革命老区达州市、巴中市、广安市各地区,各地高等院校建校历史不长,基础薄弱,普遍未成立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大多以各学校招生就业部或团委或学生处牵头开展的创新创业讲座、知识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也未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之川东革命老区在地域方面地理位置偏僻,招商引资方面缺乏吸引力,这就导致资金短缺,极大的影响了创新创业的发展,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时代,革命老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相应受到影响,同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新兴专业还未被完全理解,老师在这方面知识也相应欠缺,没有创新创业相关的教材,资金配备短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创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受到限制,教师队伍中不仅在专业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数量上也严重不足,这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三)创新创业教育未纳入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辨别、寻找创业机遇的能力。[3]川东革命老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方案、学科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中。作为川东革命老区的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在走访了解川东地区的高校中,各高校通过“邀名师、设专栏、开讲座、办大赛”等系列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川东革命老区地方高校对这块的投入相对专业教育较少,查看川东革命老区地方高校学校主页发现,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极少,如广安职业技术学校在2015年5月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同年10月开展了首届创新创业知识竞赛,2016年12月开展了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川东革命老区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的四川文理学院在继举办“SYB”创业培训、各种创新创业讲座以来,近年来相继举办“挑战杯”“营销策划大赛”“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双创工作的推进下,川东革命老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也在不断摸索中稳步向前,但是由于缺乏具有优质教材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也未纳入课程教育中来实施,在创业实践方面更是极少涉及,在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方面更未涉及,这严重影响了川东革命老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在人才培育方面也受到制约。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服务机构与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制定合理的制度,建立强有力的服务机构,才能确保其顺利开展,《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监督机制,落实主体责任,成立以校领导主管、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其他各二级学院具体落实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符合川东革命老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加强考核制度,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让全校师生明白其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及俱乐部等,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与科技部办公厅发布《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教技厅[2010]2号文件)精神,依托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努力开展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和实践平台。及时总结和推广各个高校的经典做法,邀请在创业方面比较成功的毕业生回校分享创业之路,树立成功典型,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国发办[2015]36号文件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继专业教育后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是集知识性、创新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脱离专业教育的技能培训,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奠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在双创浪潮中,创业能力将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大标杆。川东革命老区地方高校应发挥专业教育优势,以此带动创新创业教育,以先进带后进,以后进推动先进的整体前进模式,同时,面向不通层次的创业教育进行分层教育和培养,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意识,使其了解国家政策方针;二是面向大二、大三有较强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大部分学生,重在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运用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三是面向有创业行动的大三、大四的毕业学生,以创业大赛、课题项目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同时将这部分学生推荐到企业,以便熟悉企业生产模式,为创业奠定基础。
(三)打造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社会和学校提供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其中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川东革命老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和数量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创建一支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对补齐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专业教师的短板,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同时对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建立对师资的考核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大力引进具有创业经验的资深人士,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组建创业教育教师团队,这对革命老区高校创业教育的推进有深远意义。
(一)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脱贫攻坚
“十三五”脱贫攻坚计划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脱贫攻坚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这个核心驱动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创新是国家和社会走向经济强国的新路径”。[4]川东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地方高校更应注重发挥学生“运用知识创新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发展更大的创业空间,解决就业压力为目的”。[5]好的创业不仅能帮助更多人就业,而且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创业的道路上,充分发扬川东革命老区不畏艰难险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人生设计和创业作风,继承川东革命老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精神,体现川东革命老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面向群众的民本思想。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培训机制,不断加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成立创业园区及孵化基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发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范作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推动经济发展, 对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改变革命老区贫困面貌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大趋势,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高校教育应结合地方经济,创新创业教育应发挥地方优势,教育内容应反应地方社会需求,搭建经济与教育、企业与学生互动互通的链接。”[6]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或偏远山区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因受制度建设、教师观念、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更有甚者只是随着政策性要求举办各种竞赛、培训等,没有系统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为先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知与行相统一,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收集跟踪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并给予指导,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
(三)帮助大学生成才和就业
中央领导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据统计,每年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有749万,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相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面对就业压力加大的形势,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将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共享;积极主动的将遇到的困难和诉求反馈到当地政府,极大的争取地方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支持,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打造“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让有创业能力及想法的学生进入企业,指定专人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了解企业运作模式,熟悉企业的生产设备、流程、管理等各方面知识,了解市场需求,在学习和摸索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热情,更大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成才与就业。[7]
[1] 蒲小梅,李 谦.川东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动力及路径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140.
[2] 哈 艳,高向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48.
[3]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6-11-26].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3978/34585/xgzc34591/Document/1478339/1478339.htm.
[5] 王嘉毅,陈建海.从研究型大学到创新性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6(12):31.
[6] 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45.
[7] 王大本.“众创空间”兴起背后的创新思想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6(3):85-91.
[责任编辑 范 藻]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Eastern Sichuan in the Tim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O Chunmei, ZHOU Hongxing
(Teacher Education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s a new major,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na.It is a currency to reinforce this education for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relief of employment. As an old revolution region, Eastern Sichuan is remote and the idea of innovation falls behind. So it is required to push forward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o quiken higher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to cultivate the culture, to train the talents and to help undergraduate grow up and emplo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astern Sichuan as an old revolution region; college
2017-01-16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项目“川东革命老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条件保障研究”(SLQ2016C-21)
莫春梅(1981—),女,四川达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G641
A
1674-5248(2017)03-01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