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开勇,朱亚梅
(1.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四川南充637002;2.川北医学院发展规划处,四川南充637100)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障的问题与改进
谢开勇1,朱亚梅2
(1.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四川南充637002;2.川北医学院发展规划处,四川南充637100)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近20年以来,规模由小到大,总体发展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其中质量保障的问题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健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应完善评估目标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加强对外交流与沟通。
教育硕士;质量保障;问题;对策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于1997年正式设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适应中小学和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20年以来,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行业的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但是,在教育硕士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历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问题已更加凸显,而且成为教育硕士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和解读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过程中,在培养的众多环节中还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明确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笔者目前所查阅到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在教育硕士培养领域长期的管理实践,认为影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估机制方面
在当前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中,相当部分培养院校没有建立或完善对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定期评估机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明确指出,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素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水平的提高。[2]这一明确的要求已把教育硕士的评估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各培养院校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更加注重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教学单位的反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进行自我调整。但从当前教育硕士自我评估目标的设定情况来看,各个培养院校较少考虑到市场对教育硕士的真正需要。尽管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设计现有评估指标体系时已有所考虑,但明显力度不够且缺乏实际操作性,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产出”质量重视,与基础教育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来制定一套适合社会和中小学教学管理需要的评估目标。另外,培养单位对教育硕士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一,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缺乏精细的设计和管理。
(二)导师队伍方面
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大都由学术型导师而来,对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与管理,乃至对基础教育的了解比较缺乏。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在宏观研究和理论性的课题方面把握较好,但是在实践研究和一些精细操作上并不擅长。[3]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就难以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应用需要。甚至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选拔标准相对简单,导师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应用指导能力缺乏严格考核标准,导师队伍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教育硕士教指委要求培养单位加大从基础教育一线遴选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实施双导师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教育硕士的学习、实习、实践时间来看,还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需求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一个导师需要同时指导多个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沟通交流较少,难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三)培养课程方面
培养课程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从各个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来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公共课偏多,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较少,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缺乏明确的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差异和特征;在具体的课程实施和教材选择上,属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用教材并不多见,甚至很多课程没有教材;在课程内容上,授课教师并未深入去了解当前中小学新课改的内容,所讲授的内容与当前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脱节;在实际教学中,也仍然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听课记笔记,师生双边活动较少,缺少一定的案例教学。
(四)学生评价机制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位论文的质量,二是在校学习和实习成绩。就学位论文来说,各个学校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要求相对较低,也就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上马虎粗糙,缺乏新意,尤其是难以结合中小学新课改的内容,不能够针对基础教育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有效见解,缺乏实践价值。而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和实习成绩来说,各个学校要求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去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实习,但是目前有的教育硕士是在职研究生,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校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的仅仅是利用寒暑假的短暂时间集中授课,这样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达不到标准,学习效果也不明显。
继续大力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保障和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为全面深化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也需要很好地与之对应。[4]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保证体系很有必要。结合前面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完善评估目标体系
各培养单位要根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政策,制定出适合自身办学水平和特色的评估体系,科学处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与“量”的问题,更加重视“产出”效益,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科学的评估目标,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事业的需要,改进不合理的指标,尤其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和各教学单位对人才质量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评估目标体系。
(二)改革课程体系
对教育硕士培养来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既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各个学科领域要根据本身的学科领域特色来制定培养方案,选择精品教材;同时,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基础理论性,又要重视实际应用性;科学安排好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注重专业选修课及特色课程的开设;在课程实施上,要注重老师的讲授质量,重视师生双边活动,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案例教学的比例和质量,通过专题研讨、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课程质量。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实现保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各培养学校要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制定严格的导师遴选条件。在遴选导师时,不但要考虑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导师对基础教育的熟悉程度和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可聘任一批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中的优秀教师作为教育硕士的研究生兼职导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团队,加强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优秀教师的联合,共同培养和指导教育硕士。另外,对已有导师队伍的定期培养和培训,是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和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校际交流,深入基础教育一线调查研究,着力提升队伍质量。
(四)充分重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目前各院校对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不一,部分院校对教育硕士应该具备的论文质量和水平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这需要对这一新型学位的论文水平和质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要求,借鉴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培养目标,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尽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着眼于培养服务于基层教育事业的教师和管理者,但是其学术能力也不能忽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硕士必须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结合实际问题,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学位论文的撰写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因此,各培养院校务必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质量,把好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质量关。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沟通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起步较其他国家而言,相对较晚,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充分借鉴国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实际,是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自主性上,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给予大学自主决定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的自主权,这样可以调动大学办学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硕士专业化、个性化发展。[5]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借鉴美国“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扩大招生范围,灵活入学条件等。[6]
[1] 陶业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6(7):25-27.
[2]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7.
[3] 顾明远.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十年的思考与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08(3):1-3.
[4] 于佳宾.对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20-21.
[5] 邓 涛,孔凡琴.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0):39-44.
[6] 傅松涛,等.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56-60.
[责任编辑 范 藻]
Quality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Master in China
XIE Kaiyong1, ZHU Yamei2
(1. Graduate School of West China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32; 2. Planning Department of Northern Sichuan Medicine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100, China)
The Education Master in China has been granted for almost 20 years, its size has enlarged and developed smoothly as a whole. However, its shortcomings are obvious, especially among which is the quality ensurance, which to some degree has affect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quality ensurance system of Education Master requires to perfect the assessment system, to reform curriculum system, to reinforce the staff, to stress the supervision of thesis and to enlarg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Education Master; quality ensurance; problem; countermeasure
2017-01-19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建构研究”(13SB0020)
谢开勇(1980—),男,四川资中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G643
A
1674-5248(2017)03-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