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学生行为表现周期理论与教育启示

2017-04-14 03:35付泽雯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品行障碍儿童

付泽雯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品行障碍学生行为表现周期理论与教育启示

付泽雯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行为表现周期理论在品行障碍学生的治疗与干预中备受关注。该理论将品行障碍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行为划分为平静期、发作期、焦虑期、恶化期、巅峰期、舒缓期和恢复期7个阶段,强调早期干预和强化积极行为在品行障碍学生的治疗与干预中产生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施早期干预、加强班级行为管理和学校管理等策略对品行障碍学生进行教育干预。

品行障碍;品行障碍学生;行为表现周期理论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简称CD)是一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与年龄匹配的主要社会规范或规则的反复的、持续的行为模式。[1]DSM-V将品行障碍分为“儿童型”“青春期型”和“未特定起病型”,在童年期发病的多是男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特征,有不成比例的违法行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反社会行为会保持。相反,青春期发病的青少年,有男孩也有女孩,他们没有严重的品行问题或者不具备童年期发病儿童的精神病理特征。[2]人群中一年患病率估计从2%到10%以上。在不同民族和种族的国家中,品行障碍的患病率相当一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患病率有升高的趋势,男性比女性更高。

有品行问题的儿童或青少年,其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性与违规性,从抱怨、咒骂、发脾气到恣意破坏公物、偷窃,甚至校园暴力。据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故意破坏公物是最常见的犯罪行为,全国90%的学校报告存在砸碎玻璃和窗户的破坏行为。[3]我国学者通过对39例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进行案例分析后发现,他们的首次违法年龄在12-16岁,作案多以抢窃(33.3%),杀人(30.7%),投毒(5.12%)等。且作案手段凶残,与成人无差别。[4]青少年品行问题的高发率以及由此产生的青少年伤害问题,都表明这些青少年急需得到理解与帮助。

西方国家对品行障碍的研究起步早,研究较为深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对品行障碍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学者们对西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干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华中师范大学的苏雪云应用行为矫正技术对两例品行障碍儿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矫正训练方法得当,效果较好。[5]从行为矫正、多系统治疗到药物辅助治疗,我国已有许多方法在品行障碍的矫治中得到应用。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预未能从品行障碍的发生机制入手,草率的使用一些教育策略。二是学校普遍在行为管理中进行单一成分的干预,但干预效果不理想。综合性、持续性的干预策略越来越引起重视。美国俄勒冈大学杰奥夫·科尔文(Geoff·Colvin)在《班级中的行为表现周期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行为表现周期理论,即儿童的行为问题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发展、演变和增加的过程。他描述了儿童和青少年行为表现所经历的典型阶段(见图1),分别是平静期、触发期、焦虑期、恶化期、巅峰期、舒缓期和恢复期。科尔文认为,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由偶发事件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中我们认为的惩罚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的强化。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必须清楚不同阶段行为的特征,对有品行障碍的儿童采取不同的策略。本文综合科尔文在其著作中对行为表现周期理论的论述,将行为表现各阶段的特征与管理策略做以归纳,以期为我国本土化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实际工作中对品行障碍的教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一、行为表现周期理论的特征与管理策略

行为表现周期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它开始于平静期。学生的整体行为是符合教育者期望的,但是这种行为常常被教师忽略。平静期主要强调的是教师承认并且对学生的适当行为给予认可。杰奥夫·科尔文强调提供反馈,可以协助教学实现课堂期望。[5]在教学进行中,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有利于促进学生保持适当的行为。当学生做出适当行为,或者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偷窃等行为做出努力时,教师要及时反馈,但要尽可能基于事实。

在校内或校外,学生的行为问题没有被解决,很容易引起问题行为从平静期向发作期发展。事实上,学生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往往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和刺激控制。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哭闹,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回家摔玩具,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受了气;打碎了学校的玻璃,是因为和小朋友打赌谁勇敢。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需要在问题行为发作之前,认识到行为的触发事件或条件,及时采取行动,防止行为的进一步发展。有效的方法是预先行为矫正,即预测问题行为和事先干预。教师可以通过制定预先矫正检查表来实现干预,确认行为的触发点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详细阐述预期的行为目标,系统地改变环境,帮助学生解决行为问题。有品行障碍的学生,比预想中更多地出现抑郁与焦虑。[6]处在焦虑期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和拒绝任务。如果教师能意识到学生的焦虑,对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通过发展替代性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防止侵害性行为的进一步升级。比如,在独立活动中,教师为提高参与度,可以让学生选择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从而获得放松和快乐。

焦虑可能导致行为的加速。到了上升期学生会与教师产生强制性对立,表现出不顺从、不遵守规则、持续的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青少年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对于这些问题行为,清晰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有利于避免行为的再次升级。到了高峰期,学生的行为就会失去控制。如严重破坏财产、身体攻击、严重发脾气和逃跑。对处于高峰期的学生,重点强调安全和回应,将学生短时间的隔离,允许其冷静的时间,同时与家长或警察取得联系。

高峰期之后是行为的下降期。此时,学生开始从挣扎中分离,并处在一个拒绝的阶段。为了使学生从严重的行为升级中逐渐进入到恢复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具体的任务,如帮助同学捡起书,帮助教师清洁脏乱,使他们愿意主动回应,有从事简单任务的倾向。当学生进入恢复期,会在小组工作中和课堂讨论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教师为帮助学生回归正常的活动,要专注于日常例行的活动程序,尽量不谈及行为的后果,对学生适当的行为表现及时强化。在班级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如何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礼貌待人。在生活技能课上,如烹饪课,通过让学生担任小组负责人,来培养责任心。

二、行为表现周期理论对品行障碍学生的教育启示

(一)注重行为的早期阶段,实施早期干预。由杰奥夫·科尔文提出的行为周期理论模型,解释了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不断升级的行为链。但在科尔文的七个阶段中,教育者经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第四到第五阶段,也就是行为的上升期和高峰期,实际上忽略了前三个阶段,尤其是第一阶段。沃克指出这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并且会起反作用。而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周期的早期阶段(前三阶段),关注和强化学生的早期行为,消除或改善不良行为,防止问题行为的发作。[7]科尔文,苏盖和帕奇认为把注意力放在周期早期阶段的一个系统的方法是制定行为的早期干预计划。强化适当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8]对于品行障碍儿童来说,早期识别和干预对预后情况有着很大的影响,辨认出品行障碍的早期征兆,并确认导致它的危险因素是预防行为从焦虑期发展到上升期的重要步骤。

教师是最先注意到学生品行障碍相关行为预警信号和风险的人。在制定早期干预计划时,首先要对问题行为进行预测,详细描述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现和动机,不断地提示学生期待的行为表现,通过及时强化来发展期待性行为。行为预先矫正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动监督,教师要四处走动,寻找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比如学生上课心不在焉,拒绝和其他同学一起活动。如果教师能意识到该学生焦虑期的征兆,马上采取措施缓解学生的焦虑状态,可以防止焦虑的升级。对于学前和学龄期的儿童,经常发脾气或吵架的行为,教师也要引起注意。比如,观察到学生经常打人,教师要了解他如何以及为什么打人的相关情况做基本的功能性分析,再对行为的持续时间、频率以及行为的强度加以记录,定期监控学生的进步,逐步改善学生打人的行为。

(二)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减少问题行为。品行障碍的早期阶段,学生的行为问题处于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在这一点上,许多专家和相关研究人员已经达成共识。如果没有一个连贯的行为管理计划和个人化的课堂组织策略,这种行为事件将不会得到有效缓解。[9]研究发现,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不断提醒有关规则和程序,用符合学生的方式对其行为进行追踪。[10]班级规则在数量上要少,要让学生看得见,并且是他们能在学校生活中能完全应用的。应鼓励教师征求学生提出来的规则。如课堂不乱动双手,双脚;使用得体的校园语言:不羞辱、戏弄他人,也不骂脏话。

当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异常,或者持续出现问题,说明该学生需要个性化的干预。教师需拟定一个课堂管理计划,利用严格的教学程序来教导和管理问题行为,及时中断危机行为链中的早期行为来化解危机。并做好记录,通过重复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展适当的行为。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分析问题行为发生之前,发生时,发生后的行为表现。例如学生Y是一个品行障碍的儿童,在语文和数学课上教师一布置作业,他就会大喊大叫、拍桌子推打其他同学,而在唱游与律动课、绘画课上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就非常配合,经过观察和分析后发现,学生Y逃避作业任务是因为语文和数学课的作业难度和作业形式不适合他的能力和需要,才激发了不适当行为。因此,教师调整了作业的难度和形式,学生Y逐渐建立了参与的信心,不适当行为也消除了。

(三)实施以学校为主,多方参与的行为管理策略。学校针对品行障碍学生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整合不同需求的学生,使教学变得极为困难。对于学校而言,在教育和治疗品行障碍学生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积极行为支持计划来辅助教师对品行障碍学生进行干预,具体而言,积极行为支持计划是由学校和教师共同拟定,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同时,学校可以组建一个教师领导团队对教师负责,监督和提醒教师的职责和任务。

教师要关注班级和课堂的行为管理。尤其在班级中,面对学生的不适宜表现,教师不应自然

倾向于选择退缩,或避开他们,更不能对其进行惩罚。根据科尔文的行为表现周期理论,教师首先应清楚知道学生目前正处于行为表现周期的哪一阶段,反思有关学业教学、期望及行为管理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努力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年纪越小,教师的期望、态度就越重要。师生互动、教师激励的语言,都会影响学生的归属感、自信心和自我实现。

对父母而言,形成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榜样作用,在品行障碍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前任FBI局长埃德加·胡佛认为,违法犯罪率的增长是因为父母太过粗心或者太忙于自己享乐,而没有充分的时间来陪伴及投入照料他们的孩子。事实上,有些父母往往认为他们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只是子女不听话而已。因此,基于父母的管理策略,就是要重视父母的这些信念和想法,告诉父母如何在家庭中改变子女的行为。比如,改善亲子互动的关系,通过学习何时和如何提出要求、规则以及期望来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等。同时,父母与学校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和家长协作越多,对品行障碍儿童产生积极影响的机会就越大。

品行障碍学生的发展研究和教育训练是复杂的。在对品行障碍学生进行教育时,教育者需要关注行为的早期阶段,为行为的迁移与维持制定计划,并致力于持续性干预;形成高度结构化的课堂行为管理策略,建立高水平任务行为分析,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反应;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积极行为支持计划,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品行障碍学生更好的进步。

[1][美]埃里克·J.马什,戴维·A.沃尔夫.异常儿童心理[M].徐浙宁,苏雪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5-186.

[2][美]休斯,克罗瑟斯,吉姆森.中小学生品行障碍[M].彭维,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5-6.

[3]ReeseW J.Learning from thepast[J].Th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1995(12):113-114.

[4]王跃升,孟彬,等.39例青少年品行障碍的行为特点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2):97-98.

[5]苏雪云,张福娟.品行障碍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1558-1559.

[6]Walker H,Colvin G,Ramsey E.Antisocial behavior in schools[M].Strategiesandbestpractices,1995:168-179.

[7]RobertsRE,AndrewsJA,LewinsohnPM,et al.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Using the Center for Epidi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0(2):122-128.

[8]WalkerHM,RamseyE,Gresham FM.Antisocialbehavior in school:Strategies and best practices[J].Pacific Grove,C A:Brooks/Cole,2004(12):267-268.

[9]ColvinG,SugaiG,PatchingB.Precorrection:Aninstructional approach formanaging predictable problem behaviors[J].intervention inschooland clinic,1993(28):143-150.

[10]MartellaRC,Nelson JR.Managingdisruptivebehaviors in theschools:Aschoolwide,classroom,and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approach[M].Boston:Allyn&Bacon,2003:456-457.

[11]ColvinG..Managing thecycleofacting-outbehavior in theclassroom[J].BehaviorAssociates,1990(8):153-158.

[责任编辑 王占峰]

Abstract:Behavioral performance cycle theory has attractedmuch attention in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student with conduct disorder.The theory divides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conduct disorder from children and youth into seven stages:calm period,trigger phase,agitation period,acceleration period,peak stage,deterioration stage and recovery stage.It emphasiz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early intervention and strengthening positive behavior in the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of stud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Teachers can implement early intervention;strengthen the class behaviormanagement and school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studentswith conduct disorder to education intervention.

Key words:conduct disorder;conduct disorder students;the acting-out behavior cycle theory

Education Inspiration of the Acting-Out Behavior Cycle Theory of Students w ith Conduct Disorder

Fu Zewen Yuan Yi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9)

G766

A

2095-0438(2017)10-0111-04

2017-07-11

付泽雯(1992-),女,吉林通化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

猜你喜欢
品行障碍儿童
优良品行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跨越障碍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留守儿童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六一儿童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