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慧, 王二雷, 赵 飞
(1. 吉林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62;2.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62)
大学生创新课题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郝 慧1, 王二雷1, 赵 飞2
(1. 吉林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62;2.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62)
在探讨了食品类专业中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大学生创新性课题项目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对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为更多同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素质
2007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07]15号文件)精神[1],我校被批准为第一批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校之一。为贯彻落实这一政策,学校在“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的基础上,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该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2-5]。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传统的实验课程大多是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基本知识的验证与理解,如所开展的“食品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的测定方法” 等实验内容,且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是在学生基本掌握食品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申报的,以大二下学期的学生为主。由于大一学生刚刚入学,所学内容以公共课为主,对所学专业及专业内容并不了解,虽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但并不具备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大二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食品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能接触到本专业从事科研的教师,学生可根据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申报。每个项目团队一般由3~5名成员组成,项目成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指导教师意见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方案和实验路线的设计,并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实验内容,自觉地对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并从中学到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2007—2017年的10年间,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课题项目,学院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2项、校一级51项、校二级31项,从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情况及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就业影响来看,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是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经过10年的开设,已经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把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通过创新性实践真正转化为实际的科学研究,专业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导向、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3.1 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有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美拉德反应过程”“蛋白质、核酸和核苷酸的分离与鉴定”“固定化酶技术”“单糖与多糖的种类及结构”“食品中细菌毒素的快速检测”“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鉴定”等知识点。食品专业学生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性课题项目属于对所学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如针对糖类的研究课题“乳酸菌胞外多糖研究”“藻糖分解酶活性评价”,针对蛋白类的研究“卵黄高磷蛋白”“猪血浆蛋白”“乳清蛋白改性研究”,针对有害物的快速检测课题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生成机制”“苯并芘的毒性”。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学生为更好地完成实验项目,不仅要学透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有时还需要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了活学活用,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
3.2培养学生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传统实验课中开设的实验课所用的仪器设备较为有限,如分光光度计、天平、离心机、水浴锅等常规设备,而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多以演示为主,限制了学生对先进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而参与创新课题的学生接触先进仪器设备的机会较多,如对食品中黄酮类单体成分的分析、食品中有机农药残留的检测等项目常会用到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等大型仪器设备,在纯化食品中蛋白质、花色素等成分时则会用到层析系统、制备型液相色谱系统、浓缩机、真空冷冻干燥等设备。学生不仅能掌握单个设备的使用步骤,还能做到系统掌握一系列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这些仪器设备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为学生今后的求职应聘、顺利择业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3.3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
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课题项目,能把本科生、教师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只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也常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也只能被动参与。本科生只有在考入研究生阶段时才能更多地与教师互动,才属于真正开启了科研之路。由于参与大学生创新课的学生以大二学生为主,则学生能提早与众多优秀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进行课题的交流与探讨。这些优秀的指导教师能够给参与课题的本科生提供许多科研的方向、指导性意见、开拓性思维以及困扰学生的各种难题等,使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学生不仅能做到独立查阅文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及开展实验,还能掌握多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技巧。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学生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在顺利结题的基础上,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少数学生还能发表SC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或申报发明专利等。目前,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每年都有10多名参与创新课题的学生被直接保送研究生,或是拥有更多优先考虑机会,这都充分证明了创新课题的开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质。
4.1 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是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选题、独立设计方案与实施、开展数据处理及撰写结题材料等一系列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等。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的选题环节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有创意的题目是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6]。优秀的创新课题题目需要具备几个重要的要素,如创新性、前沿性、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及效益性[7]。大学生选题环节中常存在的问题有:
(1) 选题内容脱离所在专业特点,达不到专业素质的培养。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选题应以食品加工、食品安全、食品营养评价方面为主,如“富含玉米须黄酮的功能性饮品的制备研究”等,但有的学生所选题目侧重于医药方面,如“玉米须黄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 选题内容创新性不够,如有的学生选择“香菇多糖的提取及制备”,由于研究此方面的文献已经很多,则此题目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而有的学生选择“香菇废弃培养基中多糖类成分的提取”则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3) 选择题目太难,大大超出了学生能力或兴趣培养的范围。有的学生一味追求原创性和新意,选择的题目很少有人研究,且现有实验室硬件条件也无法满足,最终导致半途而废,无法顺利结题。
(4) 指导教师的错误性选择。由于每个实验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均有所差异,一般选择了指导教师,则已经选择了大致研究方向,学生所选的题目必须经指导教师认可及给予充分指导性建议后,方可定题[8]。如有的教师以果蔬类食品研究为主,有的以蛋类食品为主,因研究方向差异较大,指导教师的错误选择会直接导致创新实验的失败。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正确的选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4.2 实验开展及数据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创新课题开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主观或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实验人员的合作、课余时间的安排、仪器设备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9]。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由于创新课题的参与人员由负责人和参加人共同构成,有的课题的实际只有负责人一人在按计划开展实验,其他人员仅从事些辅助性的工作,或根本就不参与实验工作,从而造成了创新实验的进展缓慢或无法按期完成实验任务,因此实验人员的合作非常重要,只有每个成员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顺序完成。
(2) 创新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有许多实验内容需要连续采集实验数据,由于创新课题的时间安排比较特殊,不能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所以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开展实验的难度,只能提早协调实验时间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
(3) 学生在操作仪器设备方面,尤其是贵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面,要面临许多问题。目前能做到本科生独立操作仪器设备的高校还为数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动手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压力较大,尤其惧怕损坏设备。只有本科学生提前向有经验的教师或研究生学习,或经过多次现场指导的前提下才能具备独立操作仪器设备的能力。
(4) 实验数据的处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如数据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数据处理软件操作,以及光谱、色谱、质谱图的解读等,都需要系统地学习才能掌握。
4.3 结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课题一般都要求取得一定的成果才能结题,主要包括制备出相应的产品、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只有真正在创新课题的实验上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最终的成功,不仅表现在能够顺利地进行结题,还能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完成给予充分的保障,更有许多优秀的创新课题的参与者赢得了难得的保研、硕博连读资格[10]。另外,尚存在一些学生,凭借一时的兴趣或动力申请了创新课题,后期却不能做到一如既往地坚持开展实验,从而不能顺利结题,或者所设计的实验在开展过程中并不理想,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导致实验的结题工作无法完成。只有充分发挥课题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指导教师的引领作用,才能保障创新课题的顺利结题。
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培养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近10年创新课题项目以来,不断对创新课题的开展工作进行修订和提高,如在实施原则上提出“兴趣驱动” “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指导方针[11]。学校层面对创新课题实行培育制度,创新课题项目在试运行一年后,根据运行情况选择确立为国家级创新性项目,或确立为校级项目,或降级成校级一般项目等。学校对取得优秀结题成果的学生给予更多奖学金的奖励或是更多优先保研的机会。
近3年来,学校又将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工作,如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等,学生可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申报[12]。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本专科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和实施、研究报告的撰写、成果(学术)与学术交流等工作的创新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是本专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的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我院也在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广泛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与自主创新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论证、创造实验条件、开放仪器设备、配备指导教师、立项申报与初审等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广泛、高效开展,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是一种有效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学模式,但这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否定,而应是建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的开展不应占用学生的正常上课时间,而应该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是一种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巩固和补充。大学生创新课题不应过于重视结果,而应看成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自主式实验、重在过程的实践方式。今后,我们将继续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的活动中,在大学期间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素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
References)
[1] 高捷,杨西强,印杰.以创新实验计划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8(8):12-14.
[2] 张友琴,王萍,朱昌平,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67-170.
[3] 杨长春.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探讨[J].青年探索,2003(8):48-50.
[4] 孙健,张富强.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576-578.
[5] 程建军,王辉,江连洲,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77-79.
[6] 赖晓晨,惠煌,夏锋,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29(7):17-20.
[7] 罗超.对于大学生创新课题的选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20-20.
[8] 梁蕊.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探索与体会[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2-124.
[9] 潘涌璋,唐启红,张秋明,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146-149.
[10] 韩秀友,赵明山,谷一英,等.培养精英人才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5,18(2):196-199.
[11] 秦丽娟,王艳蕾,张一兵,等.浅谈如何高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8-29.
[12]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by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ve projects
Hao Hui1, Wang Erlei1, Zhao Fei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2, China; 2. Management Schoo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2, China)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s for food science majors, the experience is summarized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by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ve projec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ing process are summed up and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roject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10.16791/j.cnki.sjg.2017.11.043
G642.0
B
1002-4956(2017)11-0174-04
2017-04-26
吉林大学2015年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2015QNZD024)
郝慧(1983—),女,山东聊城,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工作研究
E-mailhaoh@jlu.edu.cn
赵飞(1976—),男,吉林长春,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与工程.
E-mailzhao_fei@j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