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消费视阈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7-04-14 07:47:45
关键词:视阈马克思消费

武 慧 俊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一致的,就是以“人”为基础,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休闲是对“有价值的方式”和“内心之爱”的人类自由与自在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而休闲消费是人类超越基本生存需要之上的消费追求,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重要消费行为,其最终目的也是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休闲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本文就是在关注新时期人的解放的实践需求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来探究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的休闲意蕴,进而探讨休闲消费视阈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对人的正确理解形成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通过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时期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与理解。

(一)理性自由人的确立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确立了要把为人类谋幸福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这一理想信念体现在他1835年8月中学毕业考试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这种理想信念的确立应该说与他在中学所接受的人道主义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理想信念来源于德国启蒙运动和古典时期人道主义者的理想信念,它强调个人的全部发展与人群共同体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应该说这个时期马克思对“人”的理解还处于一个脱离现实基础的理性抽象人的阶段,对人的解放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结,是一种乌托邦式的遐想。1837年11月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提到他开始从法学转向哲学研究。此后的一段时间马克思对康德、费希特、谢林及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到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转变。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理解基于当时普鲁士特定的历史条件,开始触及社会现实追求人的理性自由和精神自由。

(二)向政治自由人的转变

1840年下半年马克思开始着手写他的博士论文,由于当时的德国正面临着批判宗教和封建制度的斗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从哲学批判的角度对当时德国的现实进行了批判。比如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原理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1]241这体现了当时马克思对精神自由追求的理想信念,因而他对此赞赏有加。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在1842年1月中旬至2月初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对普鲁士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随后4月份写的《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议会记录的辩论》中进一步认为“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2]94此时马克思已然投身到反封建的进步势力和封建的反动势力政治斗争之中,为争取人的政治自由而努力。问题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当时马克思的答案是:哪里的法律成为真正的法律,就真正地实现了人的自由。[1]72在这里马克思用肯定、明确及具有普遍规范的法律来保障人们普遍性的自由,这种对人的自由的追求倾向于一种普遍无差别的精神自由。《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马克思于1842年10月写的评论第六届莱茵省会议的第三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劳苦群众的物质利益进行辩护。尽管这种辩护还存在着思辨哲学的局限,但通过“林木盗窃案”这一事件,让马克思进一步认清了普鲁士政府的丑恶本质,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并在此后的理论斗争和政治斗争中确立了物质利益原则。马克思人的解放也由此从理性自由人经由政治自由人开始向社会意义上自由人转变。

(三)向社会意义上自由人的转变

1843至1844年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形成过程中思想转折的关键时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人,马克思当时认为自由的人就是真正的人,[2]412“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自由的人就是共和主义者”。[2]409此时,对于什么是真正人的世界,马克思以为资产阶级的民主世界是真正人类的世界。[2]412可见,民主制社会就是马克思对“什么是新世界”问题所给予的一个初步回答,但不是最后回答。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形成过程来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这时他心目中的自由人只是属于理性自由、政治自由的范畴。由于理论研究还没有进入经济生活领域,因而不可能得出用一般劳动去规定关于人的真正本质的结论来,但马克思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就要向他的敌人宣战了,这也进一步促使他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相,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必要的证明,同时马克思也迫切需要参与到这场工人运动之中去。

从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深入社会实践并写下《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犹太人的解放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探讨了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这两篇文章预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开始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了赫斯的金钱异化理论的影响。此时马克思已经开始从社会经济生活来理解人了,并着手证明“无产阶级解放是真正人的解放命题”的合法性。

(四)“解放何以可能?”命题的确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内在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了批判。在1845年春之前,尽管马克思已经接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他并没有发现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所以马克思不但没有批判过费尔巴哈,反而对之大加赞赏。真正接近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并确立了唯物史观辨证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开始立足于现实的历史活动中的人的革命实践来解决现实的历史问题,从而最终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这一次思想上的根本性的转变预示着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1848年2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被誉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出生证书”[3]98,它的思想解放作用在于“好似一声春雷,唤醒了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它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各国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航道”[4]67。由于唯物史观日趋成熟,因此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两大阶级的产生及其关系的分析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更符合辩证法。可以说人的解放问题、现实人的解放即无产阶级解放问题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惟一原因。马克思认为《资本论》这本书“无疑是向资产阶级(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5]542由此确立了无产阶级的解放才是真正的人的解放。至此,从理论研究的内容上看,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理论研究才真正全面完成了。

综上所述,马克思一直坚信自由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但对于什么是自由的人,马克思的理解经历了从理性自由人经由政治自由人向社会意义上的自由人的转变,最终到达自由自觉的活动的人即劳动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逐步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基于现实中的社会人。当社会处于资本主义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中,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看到人的“异化”。伴随着“资本异化”和“劳动异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加剧,进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相适应加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解放何以可能?”这一历史性命题。之后经过实践斗争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付诸行动,依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达到未来美好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那时人类进入全面自由发展阶段,实现了人类真正的自由。

二、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的休闲意蕴

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中并没有对休闲问题的直接表述,他的休闲主张隐喻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中,隐喻在他有关人的解放理论成果中。马克思的著作中也从未出现过“休闲”这个词,马克思只使用过“自由时间”“闲暇”“余暇”等相关概念。下面就从自由时间、休闲与消费、人的全面发展三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隐喻的休闲意蕴。

(一)自由时间——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把人们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称为“自由时间”。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隐喻了自由时间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由时间,马克思认为“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6]139“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6]225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分析,突出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时间分配的不公,以此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资本主义解体,达到未来社会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融合。他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6]225又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6]216这说明,自由时间是个人充分发展的预设前提,是实现人类休闲消费的时间保证,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马克思并没有过多地谈论人们自由时间的生活方式,如何对人进行闲暇教育,消除自由时间异化,等等。

人类自由时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逐步增多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自由时间增多这种趋势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在此基础上,休闲活动、休闲消费、休闲价值都在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有不同程度的隐喻,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休闲观的主要内容。这些主要内容更加突出了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当代重要意义。

(二)休闲与消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基本主张

潘海颖在《休闲消费论纲》中对“休闲”“消费”这两个可以并列在一起的词语作了解释,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休闲的消费”;二是“为了休闲的消费”。[7]27作为休闲的消费,多数意义上指人们消费是为了一种炫耀,显示某种符号象征意义。而为了休闲的消费,多数意义上指人们消费是为了获得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一种幸福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马克思在人的解放理论中所提到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因此,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隐喻的休闲消费多指后者。

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考虑消费问题,并对消费的地位给予了积极中肯的评价,对工人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对资本家的挥霍浪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也正是在这种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到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有关休闲消费的智慧之光。波德里亚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物的体系,休闲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这个物的体系中。在这个过程中休闲被消费化。因此探讨休闲和消费的关系,一方面,在物的指引下,休闲被消费化,消费社会加剧了休闲异化的可能;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休闲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真实存在,可以与消费异化相抗衡,进而人们通过休闲活动来达到休闲与生活、工作及自由的融合。马克思在人的解放理论中看到了劳动与休闲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他在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的批判中隐喻了休闲问题。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探讨了消费能力,提出合理的消费主张,在这种探讨性的见解中,我们能解读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有关休闲消费的地位、作用、目标以及应有的文化精神内核等诸多观点,这些都成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的休闲主张,对今天的休闲消费仍有借鉴与指导作用。

(三)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宗旨归依

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形成发展过程可以看到马克思一生立志追求自由,最终基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转向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寻找和探索实现自由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价值所在。对于休闲消费而言,马克思立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现实,对资本家和工人的休闲消费状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介绍和深刻的分析,并从人的发展的应然性要求角度把精神消费作为休闲消费的合理内核,这是马克思休闲消费观的精髓所在。

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休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得到隐喻:第一,休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预设前提;第二,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作为目的意义上的休闲实现;第三,未来社会是人人享有休闲自由的理想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宗旨归依,马克思的休闲观根植于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展望之中。马克思认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6]225可见,马克思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劳动时间就可以使得个人的自由时间增多,个人自由时间增多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同时这也触及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问题,而休闲是实现这样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未来社会是人人享有休闲的理想社会,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8]760。

三、休闲消费视阈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对“人”的理解最终落实到现实活动中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的动力在于现实的物质生产与普遍的社会交往。下面联系当下社会现实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及人与其思想的关系四个方面谈休闲消费视阈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休闲消费视阈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完善有利于人的社会责任的承担

人和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9]89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9]83。可见,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立足于人类实践的自然观,在使人从自然束缚及其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同时,让自然回归其自在的自然,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长久以来,人类中心论造成了人- 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生态批判的目的就是要构建生态化的休闲消费观。这种休闲消费的生态观就是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倡导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培育可持续的消费观,减少对环境的干预;倡导减少消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休闲消费对环境的依存度,将休闲消费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干预降到最低限度。同时,休闲消费与其他的消费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因此,休闲消费是减少物质产品消费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引导精神消费的最佳路径。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导人们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倡导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人与文化的共生共荣,这将成为休闲消费视阈下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体现。

(二)休闲消费视阈下人与社会关系的完善有利于人的劳动能力的提升

从社会领域出发,马克思基于当时工业、农业、商业交往的状况提出人的解放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分工与所有制密切相关,分工引起了社会单个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的社会物质条件即人与社会关系出发,提出人的解放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人的解放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提到人的彻底解放就是基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在消费社会,休闲被消费化,因而导致异化消费的出现。处于物的体系中的人们深陷其中而不能自觉和自拔。因此,对于异化消费的思考就需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处于物的体系中的人们树立一种理性、科学、合理的消费观,进而引导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对其与物关系的深刻反思。

休闲消费视阈下人与社会关系中人的解放的当代价值集中表现在休闲消费有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人本质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也要求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因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6]36。“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8]295。一个人只有在普遍的交往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关系,才能使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消费扩大人的视野,发展人的潜能,进而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提升是有赖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三)休闲消费视阈下人与自身关系的完善有利于人的个性自由的展现

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53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人类的彻底解放就是在劳动的解放中追求最高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人的生存境界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从人与自身的关系完善的论述中把休闲与未来美好社会联系在一起。休闲的本质在于确认人作为个体的自由以及社会对个体多样性的认同。休闲消费的实现与健康发展有赖于休闲消费者主体性的确立和个性自由的彰显。尽管休闲消费受到一定消费能力的制约,受到来自社会、文化、个人能力条件的约束以及方方面面的消费障碍,但并不能改变休闲消费的基本出发点——自发自为性。首先,休闲消费是人们自由个性的展现,是人们自由地选择包括消费的具体行为和具体方式以及所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其次,休闲消费的个体自由是一种展示的自由,是身心自由的社会展示。消费,究其根本是社会活动,休闲消费作为社会活动的样式,消费的供给者引导休闲,在满足人们休闲欲望的同时彰显了自我选择的价值认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身心的自由愉悦。未来美好社会更是彰显个性自由,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正因为休闲消费强调“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这也正是理想社会终极价值的体现,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性质。同时,这种关乎个人生活方式和生存意义的探索也成为休闲消费视阈下人与自身关系中人的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体现。

(四)休闲消费视阈下人与思想关系的完善有利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完善

人们的思想观念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因此,人们的思想将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即是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1]290。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1]15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无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对无产阶级解放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因此,从思想领域出发,马克思认为正是在革命实践中,无产阶级通过改造环境,改变生产方式,进而在改变自身的同时,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因此,要想实现人的解放,离不开思想解放的推动。

休闲活动强调个体的体验感受,以此来达到精神应有的慰藉。休闲消费注重个体文化、精神消费,在消费中始终贯穿自由的精神,其目的在于彰显主体的意识。因此,消费解放关注的重点是人们“自由自觉的存在”,倡导人们在消费自觉基础上一种理性消费观的构建。休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化解人们在物的体系中“主体性迷失”现象,给人们在休闲消费中提供一种生存的最高意义,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一种追求内心世界的完善的自由自觉的存在状态。这正是休闲消费视阈下人与其思想关系中人的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所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M].易廷镇,侯焕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顾锦屏,周亮勋,吴惕安,等.马克思的伟大一生[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潘海颖.休闲消费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视阈马克思消费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19:42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