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挑战*

2017-04-14 06:37:20王兰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

王兰娟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历史虚无主义: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挑战*

王兰娟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它侵蚀大学校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新的威胁和挑战。为此,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措施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新阵地建设,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以此来培育大学生唯物主义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新泛起及其实质

“虚无主义”(Nihilismus)一词最早来自德国哲学领域,意指“什么都没有”。后逐步向文化、思想和社会历史领域渗透。近代哲学家尼采则把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统称为“虚无主义”。20世纪初,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经俄国、日本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全盘西化论”就过分扩大西方文化的普世意义,提出全盘学习西方文化,否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民族主义的高涨,全盘西化论逐渐失去了市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确立,全盘西化论便走向沉寂[1]。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我国思想意识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自由化思潮在历史观上的一种体现又有所抬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加之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强大挑战。之后,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影响较大的“告别革命”的论调,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由此,一些人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采取了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于欧美史学界的否定革命、鼓吹改良的历史相对主义思潮以及新自由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潮对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重新泛起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此外,从现实环境看,历史虚无主义是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变迁影响与冲击下的能动反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如社会公平正义缺失、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等,这造成部分人在心理上对执政党的不满,这部分人很容易理解或接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执政党的错误批判。由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重新泛起,而且涉及范围较之此前更为广泛,在网络、微信、微博、杂志、影视中泛滥,并呈现新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面、负面的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完全对立的。为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其手法往往是“戏说”“恶搞”历史或抹黑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人物;打着所谓“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的文章,颠倒黑白是非;刻意编造和扩大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曲折和错误,进而否定和歪曲近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妄图以细节代替中国历史主流和主线;以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为圭臬试图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与西方接轨,进而扭转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等等[2]。就其实质上来说,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虚无历史,是一种秉持唯心主义历史观来认识、解释历史现象的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直接关系到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所鼓吹的观点在社会上影响广泛,在我国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土壤,极易成为西方通过互联网“扳倒”中国的工具,甚至制造社会的分裂和对立,威胁到我国的政治稳定[4]。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新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从历史领域入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蛊惑和渗透,使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呈蔓延之势,这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新威胁和挑战,正确认识这些威胁和挑战对我们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动摇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何为主流意识形态?“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乃至国家及国家集团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国际战略观,为了自己阶级和集团乃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或者为了达到改造世界、建立政权和巩固自己政治统治的目标而提出并确立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政治原则、行动纲领和实践战略等。”[4]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体现。意识形态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自觉自愿的接受和遵从,意识形态认同本质上就是价值认同[5]。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也就是大学生接受此思想观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结构,变为自身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与马克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根本对立的。它极力宣扬“告别革命论”、污名化党史国史、诋毁传统文化,甚至打着“学术中立”的名义任意解构和歪曲主流意识形态,等等。无疑,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严重扭曲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三观”建设,淡化了青年大学生追随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热情,使大学生盲从非主流思想,动摇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使大学生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在经济技术及物质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要缩短这一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使一部分人认为西方普世文明才是拯救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他们以“反思历史”为名,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通过所谓的制度和文化比照,否定和蔑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和执政能力,提出中国要以“英美为师”,实行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面对这些论调,缺乏客观认识的大学生,往往就会深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无视中国具体国情,盲从西式“自由”“民主”,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有些同学对于我们该不该选择马克思主义,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到底应不应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有没有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性等问题产生疑问。这种疑问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解答,历史虚无主义便会乘虚而入,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如果一旦让历史虚无主义弥漫在大学生头脑中,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意识,这种无视自己国家、民族历史的大学生无疑会失去对未来的理性追求,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契合了大学生猎奇认知心理特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猎奇倾向、反思批判精神,他们思维活跃并对探索历史兴趣浓厚;但大学生由于自身史学知识储备有限,相对缺乏历史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思想与心智不成熟、不稳定,致使他们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判断上呈现出“感官化”和“碎片化”。这种认知心理特征使得大学生对自己关注的历史问题难以形成理性、客观的认识和理解,而当一些所谓“鲜为人知的历史”以耸人听闻的材料出现时,往往令大学生“耳目一新”,并被其所迷惑。

第二,网络新媒体使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更加肆无忌惮。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思想文化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相互较量的“话语场”。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借助新媒体,以网络为推手,裹挟着“普世价值”“宪政主义”等理念,对历史事实、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度篡改,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危害极大[6]。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相对不足”。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引领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明显不足。比如,对现时代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回应乏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等等。致使大学生在历史认知、价值取向上的种种困惑和错误认知无法及时得到解答,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便乘虚而入。

三、筑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筑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当前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深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即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认可、接受和推广应用的程度。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现实,高校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才能真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辩护、整合功能。一是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赢得自身话语权和社会认同的基础。高校应积极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进行话语传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学生共同信仰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二是要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坚持学理批判,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各种错误观点,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话语基础。三是要积极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恶搞历史、映射现实问题的错误思潮,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回应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导力。

(二)善于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新阵地建设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往往借助网络监管漏洞肆意传播,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为此,高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依法加强管理,注重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建设。第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认真分析形势,主动运用新闻媒体、网络、手机、APP等新媒体主流话语平台,反驳错误历史言论,让肆意颠倒的历史得到正本清源。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传播管理机制。落实和强化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的监管责任,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完善新媒体发布信息的监控机制,加强信息源头治理。第三,努力以网络思想文化的健康繁荣推动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各高校要着力构建一批深受大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络论坛、聊天室等网络空间,设立网络管理员制度,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人们对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其虚幻表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动机和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出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历史价值观,是高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最有力举措。

第一,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注重把树立正确历史观和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其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要运用唯物史观来正确分析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抓住历史主流,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对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进行客观分析;建立中国文化自觉自信,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要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又要建立党的主流红色文化,更要构建适合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规范历史学科研究,维护历史学科的严肃性,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第二,要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获得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而传统“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不断探索教学新方式,增强教学实效性。一是要注重展现历史真实史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加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生动、形象,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二是要求真说理,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要帮助大学生不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蒙蔽,必须深化人们的知识,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的看待历史问题,尊重历史事实,探究历史规律。三是要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街道、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调查,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把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意识形态领域无小事,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不可小觑。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侵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时俱进,主动建立防范、应急管理机制,防止意识形态危险的发生。为此,要统筹管理,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到校园安全的范畴。特别是要注重日常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建立起定期性专题会议、阶段性思想分析、实时网络舆情监控等制度。要制定全面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考评制度并对各部门定期考核,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体系。

[1] 高希中.坚决抵制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J].红旗文稿,2017(2):21.

[2] 刘书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及其思维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27.

[3] 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8).

[4] 王永贵.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09(6):7.

[5] 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91.

[6] 陈芬.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学习习近平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福建党史月刊,2016(12):43.

HistoricalNihilism:aNewChallengetotheIdentityofMainstreamIdeologyfor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

WANGLanjuan

(XiamenInstituteofTechnology,Xiamen361021,China)

Historical nihilism erodes the university campus and poses a new tread and challenge to the ident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for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Therefore, the administrators and work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sist and overcome its influence in such ways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doctrine, using new media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si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concept of historical value.

historical nihilism;university students;mainstream ideology;value identity

*201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转型期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管控研究”(FJ2016B145)之成果。

2017-06-08

王兰娟(1978-),女,河北邯郸人,厦门工学院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10.024

G641

A

1008-6285(2017)10-0094-04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