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林舟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女性教育研究·
美国女子院校育人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欧阳林舟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美国女子院校的教育充分发挥女性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挑战传统,进入男性学术领域,为学生提供成长条件,营造女性成功的校园竞争文化氛围,在培养女性高端人才方面卓有成效,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美国女子院校办学经验对于国内同类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女子院校;主体性;校园文化
美国女子院校的建立在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史上堪称里程碑。女子院校实行住读制,设置与男校一样的专业和课程,在培养女性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绩,学生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更多的人获取了科学博士学位,挑战了传统上男性领域的学科和职业,更多人成为了优秀的女领导人。即使是在20世纪后半期的40年里,因面临“合校潮”危机,女子院校的注册人数减少,以文科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为主,但是,每年仍有约10万的女性受益于女子院校的学习。如今美国女子院校在全美学校整体评价中仍然表现突出[1]。尽管因单性教育环境备受批评,女子院校以女性为主体的组织特征、以女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获得了独特的育人效果,其经验值得中国的女子院校借鉴。
女子院校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全部或绝大部分学生是女性。男生的缺席对女生校园生活意味着4个方面的优势:女生全空间参与校园学习与生活;关注和研究女性问题;女性在多种场合承担管理者角色;深受同辈群体影响。
第一,从空间上来看,女子院校是女性的世界。空间和位置的力量不能被低估。研究表明,在单性环境里,女性的各项活动参与更频繁。在女子院校校园内,教室或者球场上随处有女性的声音,在只有女性的环境里,女生被同伴尊重,在只有女生的科学或者数学课堂上,女生对这些学科更热情、更坚持。教师在女性如此之多的场合,对女生抱有更大的成功预期①。那些有关女性能力的社会刻板印象在只有女生的课堂里被遗忘甚至消失了,伴随女生的是不一样的课堂体验。调查表明,女子院校的女生不但在文学、历史与心理学等学科中表现优秀,在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在内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里都有成功表现。
女子院校为女性提供了领导机会和良好的住宿条件,女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而不被异性或异样的眼光所注视。只有女生的单性环境使其成为校园的主导者,承担起团队领导者角色,挑战社会关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塑造了女性主体性身份[2],“这种环境下评判竞争和能力的就是竞争和潜能本身,而不是性别”[3]。女子院校可从身边女性的成功中得到榜样的鼓励,认为自己也是可以成功的。单性环境虽然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双性世界”,但是,单性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可以锻炼个人能力、培养自我意识,支持女性成功。在女子院校,各个位置中的女性都不是做做样子的装饰品,她们是学校的中心,在所有领域受到关注,被认真对待。
第二,从教育内容上看,女性问题成为学校关注的中心。女子院校的女性研究课程门类多,范围广泛,学科齐全,这些课程总是围绕女性经验来界定和展开。政治讨论必会谈到女性的作用,数学讲授也不会遗漏女性天才,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紧紧围绕女性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来讨论。校园内的体育设施和项目活动将女性作为主体,从女性的角度加以设计。校园内的资源分配全部围绕女性,不会出现男女合校中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将投入女性项目经费削减的情况。女子院校的研究机构除了研究人类普遍问题外,更聚焦于女性问题,女性研究机构在女子院校是作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部门的,其人员和经费会优先得到保障,这是和混合院校里的妇女中心、妇女研究所或者其他有关妇女项目不同的,许多混合学校中的这些机构难免处于边缘位置,并遭受预算削减[4](P109)。
第三,女生校园生活中的角色更加多样化。在女子院校里,学生要承担管理实验室、操作多媒体设备、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布展会场、搬运各种器材、完成体育竞争等多项活动。这不但给学生提供尝试多种角色的机会,也允许她们有不同风格。女性的这些角色在女子院校里不会被看作例外,而是其必须参与和承担的所有角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现在许多合校校园中女性的多样性也增加明显,相似与差异在个体和群体中随处可见,但都不及女子院校这样司空见惯。丰富多样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是非同一般的享受。有学生在描述自己在体育课踢足球的感受时说,“我们完完全全摆脱了女性的娇嗔、柔弱!我们每个人都像奋战的英雄,个个英姿飒爽,好一片生机勃勃!我们没有任何东西束缚,依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玩去痛快!是多么的惬意……”学校女教师、女员工和女性管理者等多种角色的模范作用也会影响到女生的角色、风格、兴趣等。女性兴趣的多样性、女性参与的纵深维度、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在女性环境中都会更加明显、突出。
第四,住宿制和社团活动给予女生积极的同伴影响。同龄伙伴间的影响对学生成长很重要,校园风气、教育价值观念等都会借助同伴影响发挥作用。女生年龄相同或相近,她们一起住宿,一起活动,共同探讨未来的生活与命运,一起度过校园生活的大部分时光,她们在这些互动中相互影响,拓展个人兴趣,发展沟通交往技能,丰富个人见识。可以说,同辈互动的教育作用远超教师和家庭的影响程度。有学者甚至认为,即使同伴间传递的还是传统女性角色和期望,还是传统的价值观,可其对女生的教育激励作用也超出传统影响的效果[5]。
对学生最有影响力的是那些文化特征最强的教育活动[6](P123)。与美国其他院校普遍将教育学生的目的替代为研究和追求声望不同,美国女子院校的育人活动紧扣女性成功的目的。女子院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和日常管理都是围绕女性教育的使命进行设计。教学决策、校舍环境、校园符号、仪式活动等深深地融入到学生、教师和员工的日常生活之中,以一种合力影响学生。
第一,教职员工的育人态度和榜样作用。美国所有院校中,女子院校教师和管理层中的男女比例是最平衡的,他们为学生提供了角色榜样的参照系,将自身的影响微妙而又实在地传递给学生。大部分女子院校推举女性作为院长,男性教师更乐于教育女性②,女性教职员工用自己的教学和行动诠释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向女生表明女性职业的多样性,女教师和管理者均衡的比例让学生感受到两性为女性教育的共同努力和同等作用。而较少“同类”人物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具有“榜样”负作用,那些较少或者没有女性雇员的院校会让学生怀疑:女性是否应该在该位置,是否能在该位置成功?换言之,学校性别比例失衡和女性领导的缺席不利于女性成才。
第二,女子院校的校园中充满着对女性成功的高期望。首批女子院校从创校之初便坚持一个信念:女性具有和男性同等的潜能,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习得并创造人类精神财富。美国第一所女子院校瓦萨学院创建时就坚持认为:女性在学术和职业追求中和男性一样会成功,学校开设了拉丁文、哲学等高深课程,向女生传播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美国历史上的成功女性和美国妇女运动、女子教育中的先驱们进入到校园,她们成功的事迹以图片形式被展示在会议室、图书馆和校园长廊中,也被写进学校教材成为教学内容,校园中的小路也会以知名女性的名字来命名,每一届新生都要接受校史教育,女性被期望成为与历史上杰出人物齐名的人。女性历史、女性成才、女性领导力等成为必开课程,这些课程激励女生了解自己,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制定人生职业规划,为未来成功作准备。
第三,为学生提供环境支持,让学生自主管理。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被重视、被肯定,因此高期望实质上是一种发掘女生潜能的动力。同时,除了无形的同辈学习氛围外,女生能够获得学校支持系统的支持同样重要。女生在初步参与学校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时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会怯于尝试,从而产生退缩、抗拒的心理,而女子学院的学生、教师、员工和校友们组成了支持学生成功的支持系统。不同级的班之间结成了“姐妹”班级,校友定期回校探访,她们共同活动,互相传递学习经验,传递关怀和爱,也传递着学校的传统。女子院校的学生会是锻炼学生领导才能的重要平台,学生自主策划、自主开展各种活动。学生会工作成为锻炼学生领导素质和才能、体验民主生活的重要经历,学生可以为未来从事领导事务和活动积累经验。瓦萨学院曾任院长克拉肯(Mac Cracken)认为女子院校对养成学生自治的市民化训练十分重要: “如果我们要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国度,……我们要在大学就开始训练她们,允许它所拥有的一切力量保证自治。”[6](P118-119)瓦萨女生在女子院校学生会中被赋予一起制定和推行制度的权利。
第四,强调女性人才的社会责任教育。在美国女子学院办学者的教育观念里,女生的学习就是服务于他人的一项事业,甚至与书本学习相比,女生的社会责任培养更重要,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提供个体持续努力的力量源泉,在面临困难时,社会使命感可以使人刻苦努力、坚持不懈地应对问题。校方时刻提醒女生即将承担的社会角色,鼓励她们进入到社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分担社区事务,提供社群服务,对女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
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只是取决于教育提供的质量,更取决于学生上学的质量[6](P128-134)。学生的质量是决定任何一所大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多方面的研究表明,美国女子院校能够在“男女合校潮”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学生能够获得比其他院校学生更高的成就,是与女子院校学生校园生活的高参与度密切相关的[4](P55-56)。美国女子学院的办学有以下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女子学院的环境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领导力
美国女子院校一方面提供给女生全面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供给她们充分的领导机会。这些参与机会和领导机会对于女生的领导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领导活动和经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7],女子院校的女生被鼓励在校园工作坊和培训中参与讨论并发表意见,被鼓励参与社区事务,这些事务融合了学术探讨、职业发展和社区关怀等广泛的内容,学生在被鼓励和参与中培养起参与意识;学生担任领导职务和从事管理的校园经历促进其参与社会事务领导和管理的意愿③。学校全是女性的情境提供了学生全面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也有利于发展女性的领导技能和加强女性的自信④。学校女教员人数是影响女生成就者人数的重要因素(r=+0.953)⑤。
国内的女子院校要在培养女生自信心和领导力上多做文章。一是在班级管理上放手,要将班级管理托付给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教师加强引导和指导,对积极参与者奖励,对初次尝试者多鼓励,让学生学会处理好自己的事务;二是要发展学校社团,要加强社团引导,将社团活动常规化,培养社团领袖,通过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领导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领导能力;三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事务,以团队形式在课余进行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在社会事务处理中锻炼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责任意识。
(二)美国女子院校强化了学生挑战学术隔离现状和所谓男性化职业的意愿,我国的同类院校也要探讨自己的办学特色
针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普遍存在注采不平衡的矛盾,桩西采油厂在特低渗油藏区域内进行了小井距的开发试验,为特低渗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持。笔者以桩59-X30井为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1]对影响小井距注水开发的因素进行分析,设计合理的开发参数。
美国女子院校开设与男校相类似的课程,也提供给女生更多的选修课程的机会,学生更加可能进入男性主导的专业和课程[8]。在没有男生在场的课堂里,女生对自己的学术能力更自信,学术能力更能得到锻炼和成长[9]。同时,女子院校里研究女性问题的课程可以使女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认知,强化性别意识。这对于传统社会里信心不足的女生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启迪和性别意识发蒙。女子院校联盟(WCC)的一项女生调查发现,女校学生修习经济学、生命科学、物理学或数学学科获学位者高于合校女性[10]。女校学生专业的多样性为学生选择进入男性职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给学生带来了个人的薪资收益,女子学院的毕业生成为精英的比例也要高于混合学校的女生。
国内的女子院校办学较晚,教会女子院校的专业与课程承接美国女子院校的传统,给女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与宽泛的专业基础,但是国家自办的女子院校的课程和专业仍以女性传统职业为主。改革开放后新办的女子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其职业训练的应用型定位,与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相符,也与家庭送子女上大学的初衷相符,国家经济建设和家庭输送生源的初衷构成了女子院校办学的社会基础。所以培养女性就业技能和通识基础教育是女子院校办学的历史与现实使然。女子院校的专业与课程也要反映女生的兴趣爱好,最终要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成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女子院校的女性教育目的不只是为女性个体的,它还有另一层涵义,是一个特设的教育组织形式,有着特殊的教育使命。女子院校要开设女性课程,研究女性问题和女性教育规律。学校要培养女生性别意识,要鼓励学生修习哲学、科学、社会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断创新性别文化,创造优秀的女性教育文化。
(三)要辩证地看待世界女子院校这一教育组织形式
第一, 从国内资料来看,中国的教育环境仍深深根植于男性社会,在中国的素质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的标签化思维使得其学科性质难以挣脱传统的桎梏。一项有关女教师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女教师的观念仍囿于男性传统,其主要学科领域和生活中的角色榜样仍然以其生活中的成年男性长辈为重要参照,她们幼年时期的良好体验伴随着她们的终生。“女性受益于正面的男性榜样,正是这些男性一直鼓励和支持女孩子们通过动手解决问题。”[11]因此,国内女子院校面临的难题恰恰来自于榜样。我们在对国内女子学院师资的学历学科资料统计时发现,女教师的学位仍然以文科为主,理科和工科师资仍然主要是男性[12]。这种环境下女生感受女教师成就时所获得的关于女性成就领域的认知难以超越传统,对学生开拓性学习影响作用有限。换言之,国内女子院校在女生教育方面超越传统的基础性条件并不十分充分,在挑战传统方面未必会取得与美国女子院校同样的教育实效。
第二,从世界范围上看,女子院校有发展、有萎缩、有改革、有创新。国内的女子院校也要不断推陈出新,拓展视野,创新办学思路。美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向着合校教育转变,哈佛等名校向女性开放,招收女生,女子学院由于单性环境和学科较为单一,女生纷纷转投名校和综合性大学,合校教育给女子院校带来的首要压力是适龄生源不足。为了生存和发展,美国的女子学院不得不开发其他教育培训项目,面向国际社会招收女生,或者从传统的本科生教育项目中发展其他的项目,招成人夜校生、周末班或者业余生,吸引社区的成年女性开展成人教育;有的女校则转型,男女生兼招,或发展与附近综合大学的密切关系,提供 “单性校”与“合校”组合的育人环境;一些学校由于经济压力选择关门或并入其他学校。成功转型后的女子院校扩展了生源,缓解了财务压力。中国的女子院校发展历史短、师资力量薄弱,加之国内坚持了近40年只有合校教育的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独立女子院校的招生也正在遇到一些困难,一些职业女子院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名额不满,一些女生表示不愿意选择单性学校⑥。提升办学层次和扩展教育项目、兼招男生成为女子院校的议题。
第三,我们不可忽视女子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女性主义运动中的政治意涵。从女子院校兴办历史看,女性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是女子院校存在的条件。女子院校就是女性对高等教育不平等的政治抗争途径与权宜之后的结果,其政治意义要远远超过女校办学本身。世界女子为获得与男子同等的高等教育权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条件下,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女性被排斥在高等学府之外。社会怀疑女性的智商,不让女生进入图书馆,不给女生授予学位,那些在名校中就读的女生处在“冷氛围”之中。女子院校在女子高等教育历程中接纳女性,探索女性高等教育规律,在高等教育领域和女性主义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女子院校在从事女性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也创造、培育并传播了女性文化,其开拓性在以男性文明为主流的人类文明发展中显得尤为可贵。但是分校而教毕竟以社会不平等为条件,实现男女和谐才是人类的理想与愿望。从发展的观点看,女子院校只是人类寻求平等的一种教育途径,是教育存在的一种过渡形式,合校教育符合社会性别平等发展的要求。在目前我国仍处于发展进程中的条件下,现有的女子院校既要对当前社会现象中的性别盲点予以批评,保持敏感的性别教育意识,也不要忘记自己追求男女平等的初衷,要始终保持与社会的对话,与男性群体的对话,保持与合校教育场域的对话,以对话的态度,建立畅通的对话渠道,要避免性别分隔,更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
注释:
② 参见Women’s College Coalition的AStudyoftheLearningEnvironmentsatWomen’sColleges,Washington,DC,1981年版。
③ 参见M.E.Lockheed, S.S.Klein的SexEquityinClassroomOrganizationandClimate, In Handbook on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edited by S.S.Klein. Bai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年版。
④ 参见A.W.Astin的WhatMattersinCollege? San Francico:Josey-Bass,1993年版。
⑤ 参见M. Elizabeth Tidball的Women’sCollegesandWomenAchieversRevisited,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1980年第5期第17-540页。
⑥ 在与某女子院校招生办主任的访谈中,她说:“我们在做招生咨询,以前她们就只是好奇(女校),现在一听说都是女生扭头就走。她们觉得都是女孩子,不喜欢,喜欢男女混合的学校。这种比例比以前多得多……女生就会说,那我没有异性朋友啊。以前这么说的只有一两个,现在面就广一些。”
[1] Lee Lawrence.Women’sCollegesAreRisingintheRanking[J].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97,(89):13.
[2] H. L. Horowitz.CampusLife[M].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87.107.
[3] M.E.Tidball .EducatingtheNewMajority:WomenandAchievement[J]. Scan,1980,(56):13.
[4] M. Elizabeth Tidball, Daryl G. Smith, Charles S. Tidball, Lisa E. Wolf-Wendel.TakingWomenSeriously:LessonsandLegaciesforEducatingtheMajority[M]. The Oryx Press,1999.
[5] Ademless Eden.TheCommunityofFacultyWomenatWellesley[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14.
[6] Mabel Newcomer.ACenturyofHigherEducationforAmericanWomen[M].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1959.
[7] G.D.Kuh.TheirOwnWords:WhatStudentsLearnOutsidetheClassroom[C].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3,30(2):277-304.
[8] M.Bressler, P.Wendell.TheSexCompositionofSelectiveCollegesandGenderDifferencesinCareerAspiration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80,(51):650-653.
[9] M.Kim, R.Alvarez.Women-OnlyColleges:SomeUnanticipated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5,(66):641-69.
[10] J.S.Sebrechts.CultivatingScientistsatWomen’sColleges[J]. Initiatives,1993,55(2):45-52.
[11] 李丽华,等.世界各国和地区女性职业与技术教育[C].成都:巴蜀书社,2010.336.
[12] 欧阳林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82.
(责任编辑 王 灵)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Women’s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Revelation to China
OUYANG Lin-zhou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China)
The U.S. women’s colleges are effective in training female talents by giving the full role of female subjectivity to students. They encourage students to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and enter men’s academic fields. They provide students with growth conditions and create competitive campus culture to success. The rich experience of women’s colleges in the U.S. is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subjectivity; campus culture
2017-04-26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960s美国女子院校发展的社会学视角”(项目编号:12C0728);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文化创新背景下湖湘女性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YBA216)
欧阳林舟(1969—),男,湖南女子学院教育与法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文化、社会工作教育研究。
G649.22
A
1008-6838(2017)04-0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