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攀莲镇中心学校 四川 攀枝花 617200)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无论是普遍性的常见现象,还是针对学生个体出现的特别现象,都应当加以重视,并寻求积极高效的解决办法,保证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1.1教学目标不合理,缺乏导向性。对于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缺少对学生实际接受和认知能力的判断,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安排课程,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和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并不能制定每一阶段、每一学期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应当获得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真正收获和学习到多少知识没有一个明确度的衡量和把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无法真正做到有目和有方向的学习。
1.2学生兴趣的淡薄,师生互动少。数学教学一般会给人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往往注意不到学生的情绪方面的问题,在教学压力的促使下,往往更加严格的对待学生,且教学模式单一老化,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学生若是对数学失去兴趣,对后期的发展十分不利,不仅使其在接受和理解知识方面存在惰性懒得思考,长期发展会形成一种惰性,消极厌学,限制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忽视,能动性差。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被当做一个接受知识的对象,等待教师对其进行知识的教授,学习计划也是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并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因此,较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遇到问题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能动性,没有树立一种积极主动寻找方法解决困难的意识,对其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害无益,也对后期的教学工作埋下隐患。
2.1优化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阶段性计划。在教学计划制定之初,合理的对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进行判断,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和普遍性特征,及时进行课堂教学成果的反馈,梳理思路,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有条不紊的帮助学生深入的学习。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尤其是高年级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制定阶段考核计划,以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总结学生在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和急需提升的地方,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对学习的进度把握。
例如,五年级下的教学内容中,《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章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应重点对其意义和使用的普遍性进行讲解,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进行使用的练习,并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在学习结束后,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查缺补漏,对掌握较弱的地方,着重进行辅导和训练。
2.2增加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改变教师讲台上讲课、学生讲台下听讲的固有模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意识,强化与教师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拓展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十分必要。
例如,在乘法口诀(六年级上人教版)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游戏环节,进行口诀接龙,按座次从第一个学生开始背诵,并采取一定的奖惩环节,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同时不会感觉到强制性的任务安排。
2.3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自主性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愿望,而非一味地进行知识点的教授。同时,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的发现问题,根据课堂学习到的内容,探索多样化的路径解决困难,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充分的提升学生自我帮助、自我完善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六年级下人教版)这节课时,对于各种统计图的适应范围和平均数等应用问题中,教师不是首先给出学生答案,而是引入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自己在案例中,思考和发现都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并进行总结,举一反三,最后发散性的思考,自己还可以将这些知识点如何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数学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成果的衡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当秉持着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观念,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中,及时的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