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诚 苏国贤 赵安山 贾璟琪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陈 诚 苏国贤 赵安山 贾璟琪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本文先是阐述了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两厢城市转移后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是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再联系自己的分析,说明了这种大趋势下的消极作用,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使得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然后还有对农业生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以及农村社会稳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其产生这种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人多地少、农机推广服务薄弱、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农村的社会制度保障不完善、城市用人单位的不合法行为,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做到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又保证农村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平衡,这样就不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城市转移;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随之夜出现了一个问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是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年轻力壮的中青年,农村中只剩下50岁以上的老人,导致农村生产老弱化,造成了大量土地荒废无人耕种的情况,农业生产效率下降,不仅如此,在家中留下上学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我国目前已经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佳客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前些年的时候我们还在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现在已是大势所趋,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不愿意继续待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更倾向于向城市转移,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只要有点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的人都会到城市打工,他们普遍认为依靠农业是无法达到小康生活的,忽视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这种劳动力的盲目转移一旦达到某种规模,就会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失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总产出,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是很难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最终导致农村内部产业结构的失衡。这样的发展模式下造成的结果就是城镇化的速度虽然加快了,但是严重损坏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
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劳动力的要求也相对变高,所以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接受过文化教育的青壮年为主力,家中的农业生产就交由妇女和老人进行,甚至有的时候年轻的夫妻会一起外出打工,家中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由于老人的文化素质较低,身体状况不佳,农业生产经营粗放,造成农业生产率低下,土地得不到妥善的管理,耕作质量和肥力下降,在一些山地上耕地出现荒废的情况[2]。
我国目前虽然加快了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但是毕竟提高的速度不快,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减产,特别是短期内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在农忙的季节也不能回家耕种,这就造成了农业资源的浪费,减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况且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本来就很少,对土地的利用率的要求就相对较高,但是劳动力不足容易引起粗放式经营,土地抛荒现象也更严重,给粮食的增产造成困难。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是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个农业大国出现了“农民荒”现象。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农业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老人们固然有心继续种地,但是已是力不从心,文体素质和身体素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人农民已经无法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主体[4]。
因为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漠视,忽视对其的保护和维护,认为这和自己没有关系,他们认为他们不会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得利益,不愿意在农村的这些基础建设中投资;再有就是农村的技术设施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现在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农村基础建设劳动力不足,制约着检出设施建设的实施,进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道路修建困难,农田水利投入不足,公共饮水建设不利等问题。
我国对于农村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并给于农民一定的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方向是好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土地作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耕地一旦变少了,那么农民的收入也就减少了,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证,还会造成已经还林的土地又重新作为耕地,所以说我们要在保证农民耕地收入的情况下,实行相应的政策。
首先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站,打破单一的以政府为主题的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大学、社会非盈利组织、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为补充的农科服务站;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的相关法律,我国现存的一些法律条文的操作性不是很强,制约力并不大,对相关部门的执法情况没有有效的监督,导致我国的农业科技服务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应给于地方一定的立法权,各地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推广办法,以更好的开展推广工作;拓宽融资的渠道,政府给于一定的经费支持,但主要的部分来自社会投资经营性收益、社会捐赠以及农民自身;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质量的好坏,重视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培养,打造一支精良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若是在本地区的县域级发展非农业产业,对于农村劳动的吸引力是十分巨大的,劳动力可以做到打工和务农两不误[7]。县域非农产业主要是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特色乡村旅游,现代化的种养殖业,适合于普通的一般劳动力,还有就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这是种具有相对竞争力的产品,依据本地的传统文化和资源优势,再结合市场的需求,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产业,生产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结束语
本篇论文从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原因和具体对策来分析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向外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给农村的经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城镇化的好处,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制度和政策来弱化这种情况,使农村劳动力更好的转移,只要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政策,在保证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平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化进程。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233-234,242,250-251.
[2]高士亮,王信远,陈晓利.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经济师,2005,(2):8-9.
[3]段成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北人口,1998,(3):2-4.
1004-7026(2017)21-0053-02
F323.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