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彧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基础”课中开展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实践思考*
张 彧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由于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学内容多学科性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渴求,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已成为“基础”课教学的新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作用,应在遵循尊重教材而不偏离教材、消化教材而不死套教材原则的基础上设置专题。在问题式专题设计时要考虑全体学生,注意问题的针对性、适度性和启发性。此外,问题式专题化教学虽优势明显,但容易造成割裂教材体系、弱化师生交流、导致教师知识面变窄等负面影响。为此,需进一步完善该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各高校都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大量探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不断突出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强调教学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与综合化,由此提出了类似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专题化等新的教学方式。其中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则是在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其划分为相对独立且彼此关联的若干专题,再由一系列问题将专题内容前后串联,逐层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在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上,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观察力和敏锐度上,以及在形成独立或与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渐渐成为科学教育的新方式。
(一)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中宣部和教育部一直高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先后联合出台相关意见和方案,对课程作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各高校相关管理机构依据文件精神,围绕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评估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改革。“基础”课作为大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实施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提炼出若干问题与专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惑,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特点和育人规律,也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多学科性的需求
“基础”课主要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它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掌握启迪智慧、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法,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课程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相关学科知识。但是每位教师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各有专长,仅凭一位教师将教学内容从头到尾讲深讲透,并保证每节课讲出精彩很难实现。现实中存在着授课教师对所熟知的章节大讲特讲,对不熟悉的内容则照本宣科或一笔带过的现象。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则是根据各位教师特长重新整合教学资源,改变以往由一名教师全程讲解的模式,成功化解了“基础”课内容多样性与教师知识结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
(三)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渴求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接受新事物,追求美好生活,信息来源多,蓬勃向上;不足是缺乏实践锻炼和社会经验,受多元文化影响而辨析能力需要提高[1]。他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思想灌输,不满意浮浅式的讲故事,不满意脱离实际的纯粹书斋式的联系实际。他们在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很关心自己的未来与发展,期望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得到思想、学习与生活上的指导。那么“基础”课就不能只给予学生一些概念、原则和结论性的知识,而应是一种理性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基础”课应把着力点放在以问题为出发点的专题化教学上,使教学由呈现问题向发现问题和创造问题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教师可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的科学理论进行讲解,这样更容易说服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受益终身。
由于目前大、中学校都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彼此之间必然存在体系上的联系与内容上的交叉。如何使重复的内容再次吸引学生,引发其兴奋点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况且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已从以升学为目的的“简单掌握”,转变为对知识的“深层次”思索和探究。因此,进行带有浓厚学术意味的专题式设计,是实施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成功与否的有力保证。
“基础”课各专题的设计不能仅凭教师的个人兴趣、知识背景或教学经验来对教材任意取舍,更不能为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和所谓学术创新来安排。应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并在专题设计时遵循尊重教材而不偏离教材、消化教材而不死套教材的原则,把握科学性、目的性和完整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一是建立专题研讨制。每学期开学前所有任课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对专题设置进行讨论,对需要增加、删减或修改的专题进行评议,确定专题名称、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时数。二是建立专题跟踪责任制。每位教师做好所负责专题的相关新闻、研究动态、图片、时政要点等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及时更新教案与课件,保证专题内容的时效性。三是建立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制。每学期期初、期中对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希望课程解答的问题进行收集,便于对专题进行实时调整和补充。四是配合各专题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我的大学生活”专题中邀请当地企业家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自己关于“成长与成才”问题的思索,并与大家现场互动,同学们参与热情很高。在“我的祖国”专题中根据班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特点,组织开展“我为家乡代言”活动,学生们踊跃报名,都愿意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美景美食分享给大家,在相互介绍中不仅体会到了对家乡、对祖国浓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而且也深深感受到了我国文化的浩瀚与魅力。
专题框架确定后,还应考虑如何通过问题将每个专题形成前后知识的逻辑链条,由表及里引发学生思考是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关键。设计问题时需把握如下几点:第一,问题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即既针对专题内容又针对学生需求,答疑解惑中能突破重点、难点。第二,问题设计应具有适度性。即问题设计应难易适中,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问题过于艰深,会造成学生畏难心理,效果适得其反;而过于浅白,则使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思考余地,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学会思考、活跃思维。第四,问题设计应考虑全体学生。尽量根据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循序渐进、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促使每个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另外,问题设计不等于将教学内容习题化,这样只会使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比如,笔者在“我的理想”专题中,通过理想、梦想、空想与幻想之间的辨析,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的含义、特征与意义,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共同理想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等问题。学生们积极思索,通过自身目标的实现联系到国家、民族的复兴,达到了教学目的。
除此之外,导入与阐释问题的方法也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通过学生互相启发,认识问题本质,并锻炼他们的资料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还可借助案例、视频观摩等方式灵活组织。比如,笔者以学生关注并熟悉的互联网为切入点,列举网络大V“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在网上造谣传谣、敲诈勒索等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区别,公共生活中是否需要遵守公共秩序。由于所选案例学生比较感兴趣,易于他们畅谈感想,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实现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一)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优势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后(包括: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演示、小组讨论、动手操作、马上应用/教别人七种),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经研究表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则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更偏向于后者。学生也反映这种授课方式主题鲜明、联系实际、易于接受。
1.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实现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成功转化。目前,各高校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均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该教材学科特征明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与权威性,对于“基础”课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若按教材章节目顺序依次授课,往往会导致教师讲课中因面面俱到而难以突出重点、难点,或是因课时不足而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它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概括、提炼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专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将专题内容串联起来,将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便于教师突出重点,把握教学节奏,既贯彻了中宣部、教育部的精神,又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实现了教学内容少而精的目的。
2.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方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予疑”,疑问是带领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变了以往“以师为主”的授课方式,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带着疑惑去听课、去探究,不断激发学生求解的渴望和思考的冲动,促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甚至创造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专题主题和问题设置紧扣课程目的和学生实际,着重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使学生因为对某些专题内容感兴趣,而改变对整门课程的认识,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基础”课其他知识点的求知欲,很好地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3.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各教师的专业特长。目前很多高校“基础”课教师专业背景并不一致,研究方向差异较大,对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认识也不相同。实施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可以按教师的专业或研究方向分配专题,方便教师根据专题内容产生的理论渊源、发展现状、实际效用等设计问题,扬长避短,使每位教师专业特长得以最大效度地发挥,继而形成优质的教学团队。另外,实施专题承包,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备课量,使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专题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利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还有助于形成用教学带动科研、用科研丰富教学的新局面,增加教师的成就感。此外,因不同教师授课方法、风格不同,实施问题式专题化教学还可以使学生领略不同教师的风采,耳目一新,激发学习热情。
4.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更为灵活。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教师在授课中以知识点为导向逐一讲解,整个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没有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与表达时间。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秉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依据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学生不再只是听众,他们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知识的主角,他们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质疑教师的观点[2]。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组织更多的素材,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还可围绕某问题或专题开展情景剧、演讲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另外,在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擅长主持的同学可以担任主持人,擅长写作的同学可以撰写论文和发言提纲,擅长演讲的同学可以担任发言人,爱好制作PPT的同学可以制作课件。这样,不仅有助于克服一个人独自面对问题的畏难情绪,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3]。
(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需待完善的环节
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并非完美无瑕,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第一,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容易割裂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使得知识变得碎片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专题与教材章节体系的关系,保证专题内容与教学大纲以及中央精神相一致。专题设计时应尽量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兼顾热点,切勿仅为投学生所好设置专题,背离开设“基础”课的初衷。而对于未兼顾到的教材内容,课后需让学生自学,并通过作业考察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第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容易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行为减弱,不利于彼此间的交流与探讨。因为主讲教师授课方式多样,也会出现一些学生的不适应。因此,如采用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各学生班级需配置一名主讲教师负责,以此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并及时将某些学生的不适反馈给其他专题的主讲教师,从而将这些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第三,问题式专题化教学还易导致授课教师知识面变窄。因为主讲教师集中精力专注自己所擅长的专题,可能对“基础”课所涵盖的其他知识点缺乏深入、必要的了解和掌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专注自己擅长专题的同时,必须知晓中央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文件精神,明确“基础”课的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对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观点透彻了解。
总之,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础”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理论抽象、涵盖面广。教师在开展问题式专题化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好激活课堂教学的艺术,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且如能在教学中避免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式专题化教学的优势,将有助于教师在授业过程中通过解惑方式实现课程的传道功能,力争使“基础”课成为学生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 逄锦聚.关于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86-90.
[2] 唐莉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J].沧桑,2014(1):217-219.
[3] 冯莉.专题研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中的应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78-81.
O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he Course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Law Basic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matic Issues
ZHANG Yu
(SchoolofMarxism,FuzhouUniversity,Fuzhou350116,China;SchoolofMarxism,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Because of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multi-disciplinary needs for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 desire for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o discuss some thematic issues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MoralityCultivationandLawBasics.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he teaching approach, we should design thematic issues b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stead of departing from them, digesting them instead of rigidly sticking to them. In the meantime, we should take student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signing the problem-related issu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ertinence, mode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ose issues. In addition, teaching through discussing thematic issues, despite its obvious advantages, is likely to cause fragmentation of textbook system, weaken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narrow teachers′ knowledge and some other negative effects. For this reason,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further improve this teaching method.
MoralityCultivationandLawBasics;thematic teaching through discussing some issues;teaching reform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基础’课为例”(JAS151493);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AS160094)之成果。
2016-12-02
张 彧(1979-),女,陕西西安人,福州大学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2.011
G642
A
1008-6285(2017)02-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