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科技 薛 毅
(山西省牧草工作站 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省发展“粮草兼顾”型农牧业浅析
□闫科技 薛 毅
(山西省牧草工作站 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地处农牧交错带,具有发展“粮草兼顾”型农牧业的资源基础,深入分析山西省发展粮草兼顾型农牧业的优势和不足,探索适合山西粮草兼顾型农牧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山西现代农牧业优质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农牧交错带;粮草兼顾;农牧业
建立“粮草兼顾”型农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尊重我国国情实际的农牧业革命,是保障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长远大计。
独特的区位优势。山西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畜牧产业发展黄金地带,具有实施“粮草兼顾”的区位优势。同时,山西省有10~25°以上的坡耕地110万hm2,保守估计有100万hm2的土地可进行草田轮作,建设“粮草兼顾”型农牧业结构,按亩均养羊3只算,可新增载畜量4 000万个羊单位。2、适宜的气候条件。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国土总面积15.7万km2,80%以上为山地丘陵。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9~14℃,年降水量介于400~650mm之间。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适应各类牧草、农作物及不同畜种的生长繁殖。3、良好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基础。截止2016年肉牛、奶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41.79万头、44.24万头、3 269.48万只,约4 290万个羊单位,比2010年增加了1874万个羊单位。4、成熟的发展模式。粮草轮作在山西省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优良豆科牧草与农作物轮耕轮作,在山西省南北各地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推广施行,不仅保证了粮食生产,而且对培肥地力也起到积极作用,为“粮草兼顾”型农牧业提供了重要经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畜牧业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升,各地积极探索开发饲草资源新路径,如秸秆利用、林间果园种草,草田轮作等成功模式,在扩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增加饲草料生产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效益,为新时期开展“粮草兼顾”型农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5、配套的技术条件。山西省、市、县三级草原管理、技术推广体系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基本建成,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省等大型草原建设保护项目,为开展各类牧草种植和生产、加工、调剂、贮存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是我省连续多年进行草品种训种及种植区域试验示范,已成功筛选出大量适合我省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我省颁布实施了一批牧草栽培引用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为确保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6、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关资料显示,虽然我国目前苜蓿草产品数量比2008年增加50%以上,但苜蓿草产品进口也仍由2008年的0.4万t增加到今2016年前半年的40多万t,而且随着草食畜生产的加大,这一需求还将大幅增加,实施“粮草兼顾”的空间十分广阔。
虽然山西省在推进“粮草兼顾”上探索了一些可行的模式,但总体来看这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推进的难度还相当大、困难还相当多。一是思想认识差距大。认为草畜不为粮,一些地方把保障人们的食物需求简单理解为保障粮食安全,忽略了肉、蛋、奶在满足人们营养需求上的重要作用,认为保护耕地就是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片面强调耕地只能用于种粮,不能用于种草。还有一些地方把生态建设与保护认为就是造林,忽略草地建设,种树补贴远远大于种草,限制了“粮草兼顾”型农牧业的发展。二是土地调整难度大。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土地确权、林地确权等工作的大力推进,草地越来越受到挤压,许多地方把原来属于草地的地方划归为城建用地、林业建设用地等,甚至有些地方为了保住“耕地红线”,把一些草地用作“占补平衡”对象,严禁种草养畜、发展“粮草间作”,土地空间受到限制。三是政策突破限制多。草作为重要资源的意识尚未得到认可,一些地方想把“耕地种草”列入粮食补贴范围,但受部门认可限制,只好放弃了补贴。同时,受造林补贴大于种草补贴的影响,许多退耕户宁愿种林不愿种草,使退耕地用于种草的难度加大。四是草业扶持力度弱。目前,国家尚未完善草地发展扶持政策,天然草地从未进行过系统性保护治理,致使80%的天然草地出现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执法队伍不健全,人为破坏占用草原的行为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在草地上任意开展工程建设、矿产开采、私挖乱垦等行为大量存在;草产业开发不充分,饲草供应能力弱,草业功能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
以上问题必须在示范引路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认识转变的同时,从土地资源、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解决。
“粮-经-饲”的三元结构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有着显著作用,不仅使粮食产量提高,同时提供大量的优质饲料,还改善生态环境,获得一举数得的功效,但更多情况下“饲”这一结构往往被忽略;而在发达国家的种植业中,有着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如果把饲草业耦合到农业产业结构中,不仅能促进农田质量的提高,还能为畜牧业结构调整提供契机,促进饲草业产业发展。“粮草兼顾”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是我省破解传统畜牧业发展难题和优化可持续农业结构的一个新型农业系统。发展大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大规模节约粮食。发展大区域农牧协调发展模式,不仅可极大地节约粮,而食用量且还可保证畜禽蛋健康,更重要的是可以生产出品质更高、更安全的动物产品。早在2001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重大决策,在晋北30多个县集中实施“以牧为主、农牧协调发展”的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一地区草地面积达到2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2%,超越耕地和林地,成为这一地区的土地主要利用类型。粮食产量达到43亿kg,人均425kg,满足了人们的粮食需求。据2015年统计,该区域奶牛存栏31万头,肉牛出栏32万头,肉羊出栏826万只,分别是2001年的2.7倍,1.4倍和3.5倍,是该区畜牧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初步走出了一条“粮草兼顾”现代农牧业新路子。发展耕地种草模式,提高耕地效益最大化。围绕畜牧业发展需要,调整部分生产力低的耕地用于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作物。山西省近十年年建设人工草地面积一直保持在8万hm2以上,截止2015年全省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达到515万亩。如朔州市平鲁区大力推广退耕种草,近年来发展耕地种植苜蓿4 200hm2,政府对企业进行扶持,草地连续两年喜获丰收,不仅解决了本县各类草食畜养殖对优质牧草的需求,而且为周边县区的奶牛、肉羊养殖提供了优质牧草,实现了“粮—草—畜”互相促进发展的目标。发展林草间作模式,搞活林下经济。利用林草复合系统理论,在一些疏林地、幼林地、经济林地实行林下种草,扩大饲草来源,提高造林成活率。山西省平遥县从2008年开始在幼林地开展林间地种草,到2010年共计种植近2 000hm2,亩均产苜蓿干草达500kg,除满足当地饲用外,年均销售500多吨,较好地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隰县广泛开展果园林下种草,发展林下畜牧经济,2011年果园种植鸭茅获得成功,当年推广种植鸭茅1 333hm2,在促进草、林、畜协调发展上取得了重要经验。发展草田轮作模式,改善耕地质量。以改善耕地质量和提高饲草生产能力为目标,利用豆科牧草实行肥田善田的特性,实行“五年种草、三年种粮”的草田轮作模式。山西省原平市多年来发展草田轮作模式133hm2,种植各类牧草,依托新建人工草地建成千头奶牛场,有力推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山西发展“粮草兼顾”型农牧业,要实现从“粮草兼顾”型农牧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粮草兼顾”型农牧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按照“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坚持“抓重点、抓关键”的基本方法,以支持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良牧草种植为突破口,统筹推进规模健康养殖,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性项目,加大建立“粮草兼顾”型农牧业宣传力度,抢抓机遇,为山西省发展现代农牧业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1004-7026(2017)07-0046-02
F326.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7.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