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合作、共赢:高校多元机制下“非遗”保护新模式的思考
——以新疆几所高校为例
王 琦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在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维系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就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普遍性问题。各大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具备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且硬件设施以及网络化数字平台资源丰富。在高校多元机制下发挥各自专长,能够积极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多元机制;“非遗”保护;新模式;思考
高等院校尤其是综合类大学依托多学科、多平台的资源优势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在新疆这样一个具备多元文化的地区,各类大学以不同的发展模式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本土民族文化,从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入良好、有序的发展轨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数牵涉本土少数民族艺术、民俗、技艺等方面的内容,以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为首的几所高校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并借助丰富的学科平台,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利用本院文学、民俗学、语言学等优势专业申请并建立了“新疆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新疆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疆大学民俗博物馆”等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不但为高校教师创设了良好的科研平台,从另一个方面也推动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行。期间邀请了新疆各级别、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历学校为广大教师及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如:喀什麦盖提县“刀郎木卡姆”传承人阿布都·吉力力、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曲子剧团“新疆曲子”传承人郭天禄等。
既为“遗产”,当有特别之处。新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涉及文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新疆大学在以上学科中已经拥有了实力较为雄厚的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学科进行探索,这无疑是一种优势的资源互补,更是自身研究方法的特别之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是新疆大学的优势专业,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过程中需要涉及大量文献翻译工作,各语种专业的学生不但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学术锻炼,而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诸如此类的范例不胜枚举。
石河子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自治区首批文科重点基地,发展过程中与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及国家科研机构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石河子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独立的文化管理体系。文化传播及交流过程中依托下属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剧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杂技团等机构传播各类优秀的艺术文化,其中不乏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类文艺团体长期与石河子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及文学艺术学院合作,推出具有新疆本土文化特色的各类作品,如音乐剧《戈壁母亲》、民族管弦交响乐《丝绸之路》等。这从另一个方面弘扬了我国各民族文化,也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亚音乐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以音乐与舞蹈学优势专业为依托,对新疆乃至中亚各民族音乐进行了采集、整理、研究,其中大量涉及到了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内容,实际上也为保护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与全国部分高校合作、共赢的机制下,研究中心聘请了包括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内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加盟研究团队。这样一个高水准、高规格的研究团体无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种支持。近几年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亚音乐研究中心所涉及到的研究项目包括跨界的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阿肯弹唱艺术等。诸如此类的跨界音乐文化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都有着不可估量作用。中心的建立同时吸引了全疆甚至全国各地实时关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保护的同仁们积极地参与到了研究中来,这为宣传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现实性的帮助。
财政补贴滞后制约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步伐。高校毋庸置疑是以教学与科研为主要目的的单位,其中教学又居其首位。多数财政资金强有力的直接投入至各教学部门的办学中,包括教学设施补给、校园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据笔者了新疆解部分高校由于财政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学生宿舍公共设施短缺,由此可知财政在维系学校基本教学运行的情况下已经没有过多的结余投入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去了。
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影响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每学期有着繁重的课时量,部分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等相关职务。超负荷的工作量已经无暇顾及学科以外的事物,更何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正是大家所担忧的。建议相关艺术学、民俗学、文学、人类学等研究方向的教师可将自己关注的视野拓宽几倍,结合与自身研究学科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双向研究,已达到事半功倍、双双受益的效果。
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本科专业的为数不多,能够开设与其相近专业的,例如:文化遗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专业的也是屈指可数。硕士阶段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相对多一些,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就新疆各大高校而言,至今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这无疑是也是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一种阻碍。各高校应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到相关学科专业申报的工作中来,从高等教育、科研的层面上推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印发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新疆这样一个独特的区位优势具备了向西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了与中亚、西亚等国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务物流以及文化中心,从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新疆各高校应该把握良好的机遇,积极响应国家扶持西部的各项号召,综合利用各项政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家互通交往。这样以来不但弘扬了我区独有的文化资源,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疆少数民族种类诸多,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层面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进度均不同。部分偏远地区由于语言问题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这在推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高校的各级教育工作者来讲,应该普及通用语言的使用,尤其在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以及宣传资料时应考虑推行多种语言并行的策略。各高校可定期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基层文化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双语培训,推行多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材料,从而提升当地文化管理部门人员的通用语言使用能力,从最根本上解决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屏障”。
总之,新疆各大高校及部分科研机构均有其各自独特的优势,虽然这只是一部分资源,但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疑对今后更深一步地从合作、共赢多元机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方便,这样以来新疆的各民族文化将会取得更大更辉煌的发展。
[1]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敏著.巴扎志[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3]刘玉皑.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4]万建中.民间文化的多维视域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杜亚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 [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
[6]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视野[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7]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9]张洁,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G122
A
1009-8534(2017)05-0048-02
王琦,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