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艮惠延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效率较低,而当前我国林业生物防治工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从而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从而使有害生物治理效果不突出。而从国家林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率保持在65%~72%之间,并且几年内有下降的趋势。比如某些部门开展林业病虫害监测工作,基本止依据肉眼观察,并且结合到自身经验而获得数据。虽然有专的设备仪器能够对病虫害进行监测,但是专业操作人员比较少。从人员结构方面来划分,人员年龄偏大,难以深入到基层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数据获得依据基层人员统计汇报,而基层工作人员在方法与设施支持面难以获得保障,由此就会导致防治工作基础存在问题,无法为后期防治工作开展提供支撑。
林业生物防治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了人力物力与财力,而在资金方面林业生物防治费用比较紧张。林业生物防治工作费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林业生物病害发生情况开展调查,二是对生物病害情况进行监测,三是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于引资招商,开发地产,从而导致林业防治工作开展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中央财政预算有限,因此在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投入力度不足。资源投入不足导致设备等得不到保障,设施不健全工作开展效果难以体现。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制不健全,林业防治工作大多以政府部门开展为主,社会化防治体系没有建立与完善。机制不健全导致了责任无法落实到位。林业防治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薄弱,监测工作无法有效落实,预警监测工作开展不到位,疫情普查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应急措施缺乏。执法力量不足,某些地区政府对于林业防治工作不重视,导致疫情出现时控制力度不足。
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工作的目标,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林业有害生物检疫,监测,防治与减灾体系。森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体系建立与健全是保障,工作开展需要结合到国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各地区需要结合到区域内实际工作情况,将目标细化与标准化,市场经与系统化,从而使林业防治工作的质量能够逐步提升。规范防治工作开展,防止有害生物扩散,确保早发现早处理,从而控制有害生物影响范围,降低林业防治工作开展的难度,同时对于防治工作成本降低也有积极作用。
完善预警机制,强化预测工作,预测工作是防治工作的基础,要坚持以预防为主,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而不是等到问题扩大化再解决。使林业防治工作能够主动开展,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而不是问题出现后被动应对。达成上述工作目标就需要为技术、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从而使预测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并且能够确保预测工作的效果,从而使治理工作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开展防治工作,降低工作人员任务量,控制人工成本。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基础就在于监测,需要准确了解区域内生物灾害分布情况,灾害发生的特点,比如气候,季节,其它环境因素等。安排专人开展监测,确保及时发现与处理。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开展林业防治工作需要对工作人员予以相应的激励,包含了正面与负面。正面激励主要是为了调动工作人员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对于工作成果突出并且积极性较高的员工予以一定奖励。从而使各环节工作都能够高质量完成,使整体防治工作目标得以完成。
建立专业的林业生物防治工作队伍,林业生物防治工作要想深入开展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经的队伍,尤其是在涉及到监测、防疫、验收等方面,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掌握一定技术。而现有林业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有效适应新的形势下林业生物防治工作开展。同时还需要完善社会化的防治机制,林业生物防治体系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林业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同时加大资源投入,确保资金,人才,设备能够为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从而才能使林业生物防治工作开展取得效果,使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