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当前农业结构性调整的研究述评

2017-04-14 01:15:47王广斌
山西农经 2017年24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发展

□吴 楠 王广斌

1 基本概念

1.1 农业结构

农业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对农业结构的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业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受各国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历史种植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对农业结构的理解和研究重点也存在着差异[1]。

本文通过整理汇总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学术成果,得出当前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农业结构进行研究[2]。一方面是从国家制度,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即农场的数量和规模,农业科技组织,农产品市场条件,农场组织形式)进行分析。如欧美,日本等国家,将农业结构等同于农场结构,从分析农场的角度研究农业结构[3];另一方面是西方多数计划经济国家认为农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广义上的农业结构强调农林牧渔副各产业在农业部门中所占的比例;狭义上的农业结构是在以上各产业内部继续进行细分,强调各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的变化、实际是将农业结构等同于农业产业结构[3]。

国内学者对农业结构的研究大多是从农业产业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如张九汉(2001)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由农业生产低效益行业向高效益行业配置,由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调整。并且指出在农产品生产日益过剩的条件下,要积极通过技术更新、知识更新、品种更新等方式,加强出口扩张,实现农业资源转移,同时也可以向非农产业配置,尤其是向小城镇服务业转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5]。王淼(2013)认为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是农业资源的转换器,是农业各生产部门以及相应农产品之间的比例组合关系等等[6]。

1.2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是指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过程中各部门农业生产要素与当前市场需求的关系,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尽可能的使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努力使农业生产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益。当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条件相适应的时候,农业结构趋于和谐,农业生产发展就会呈现出良态;当农业结构失衡致使生产要素无法正常高效运行的时候,就需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解决农业各生产部门之间出现的问题[7]。

2 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部门统计,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 162.4亿kg,相比去年而言,减少了52亿kg,减少了0.8%,粮食生产总产量止步于十二连增。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由总量不足变为结构性矛盾,并凸显出了诸多问题。

2.1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据统计部门统计,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7.35%,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为79 298万人,比2015末增加2 182万人。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升级,人们对绿色、健康、营养食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求量加大。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品质较低,高品质的产品依然以进口为主,农产品刚性压力较大[8]。如高强、孔祥智(2014)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农业结构调整(1985—1997年,需求导向下的农业结构调整阶段、1998—2012年: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阶段),得出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业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成为2013年以来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首要问题。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人口增加1.74亿人,新增粮食需求60亿kg,与此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地提高和城镇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高质量农产品有了更大的需求[9]。张兵(2013)认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会使大量的农民涌入县城,他们逐步从原来的粮食生产者过渡为粮食消费者,改变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粮食刚性增长,加快了农业结构性调整的步伐[10]。刘汝魁(2009)指出在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我国农产品质量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当前国内销售市场上,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功能农产品的供应量相对较少,价格偏高,人们难以接受,农产品生产仍然存在许多问题[11]。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我国耕地面积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但耕地质量整体较差,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是中低产田,土壤相对贫瘠。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占到40%,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设施陈旧落后,机器老化严重。此外,农业生产依赖于高投入高产出,农民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获取更高的经营性收益,致使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容易造成土壤酸性加强,土壤板结等环境问题。

张兵、刘丹(2013)通过分析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人均水资源、人均森林面积少的的先天劣势以及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耕地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得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要问题。宋文新(2003)认为由于我国土地质量整体较差,生产技术落后,同时过去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农业长远稳定发展造成了威胁[12]。许郭(2014)通过分析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得出当前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是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交通落后、水利设施缺乏、工程性缺水面积大以及农业科技条件落后、机械运用率较低、大部分地区仍靠传统的人畜劳作、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13]。和龙、葛新权、刘延平(2016)指出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复种指数高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灌溉采取传统漫灌形式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以及农业投入品过多化学化,致使当前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农业持续发展难度加大[14]。

2.3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综合效益低下

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效益连年提升,和过去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同时粮食生产成本也在大幅度提高,且增长速度较快。以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为例。自2007年以来东北三大粮油作物的种植生产成本就在持续上升,到2011年种植水稻的亩完全成本已经达到742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了93.10%;种植玉米每667m2完全成本为398.2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了65.4%;种植大豆的667m2完全成本271元,同2007年相比增长了57.9%,三大作物的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物质费用的提高。据统计,2011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的农业生产费用都在大幅度提升,同2007年农业生产物质费用相比,分别增长了74.1%、60.5%、22.6%;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务工费用的提高。据统计2011年春耕秋收季节的农村短期工价大约在100-150元每天,和过去相比提高了近50%,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间接的抵消了粮食亩产量提高和粮食价格提升带来的收益。刘媛媛(2013)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过快且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较差,使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普遍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现象,农民收入减缓,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5]。

2.4 农村劳动力不足,素质偏低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老龄化、女性化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基本都是四十五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文化素质较低,理解能力较差,而这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递进的最大阻碍。

毛敬友(2007)以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为例,认为当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缺乏高效的农业生产能力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16]。候彦玲(2015)结合凉州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发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主力的农民并没有主动参与到农业调整过程中,而且农村信息建设落后,只能通过报纸、电视、乡镇干部宣传获取相关信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17]。施启平(2014)通过实地分析海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指出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难以准确把握,盲目种植只会造成效益低下;农民跟风种养植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市场上同类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减低;社会上大多数人搞不清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政府要做的就是要做好服务工作和宣传工作,让农民自愿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农民生产发展的风险[18]。余戎(2016)指出由于农业经营性收益连年下降,成本不断增加,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致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造成田间管理缺失,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19]。

3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3.1 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项改革如火如荼的展开,催生又一轮农业发展的巅峰期。为此各部门应该不断拓宽农业视角,将农业结构调整融入到“三化”同步、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从长远角度制定发展战略,树立整体意识,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从宏观的角度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

程文婷(2001)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目前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阎占定(2004)指出农业结构调整要对农业政策调整,建立合理的农业政策体系。一方面过去农业政策最大的缺陷就是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把精力都放在了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供给上面,难以从长远、宏观、整体的角度制定农业政策;另一方面要转换农业市场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国际化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20]。郑少红、石羡、何祥铮(2017)以福建省特色农业发展为依据,指出政府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流动配置的机制体制、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供给侧背景下福建特色农业的发展[21]。

3.2 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特色农业

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规范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是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关键。

肖洪安(2001)指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雷同化已越来越成为影响农业综合效益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长期以往下去农业结构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实际上,由于农业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而我国在资源分布上又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因此我国农业机构调整应该努力按照区域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22]。裴一雅(2006)从当前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出发,认为农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展开,调整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重心,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专业化生产。此外农业结构调整要重视生产,加强农业技术的创新和人才的培育,从根本上巩固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23]。李文哲,张学胜(2002)分析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面临着双重严峻挑战,指出发展农业必须认清市场竞争的两个法则,掌握市场规律,不断满足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并提出要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主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提高农产品竞争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等[24]。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6)指出农业结构调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等,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进行。

3.3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大多数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种养殖模式,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难以适应农产品竞争的要求。加快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已经刻不容缓[25]。

严君(2016)认为当前应该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开发有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国内外人们的需求[26]。肖洪安(2001)通过分析国内外农业竞争环境,得出当代新型农民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能掌握基本的市场经济知识、熟练的农业生存技术,才能适应当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路建忠、赵慧峰(2008)提出了要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首先要做好产前培训工作,以科教兴农为主要内容,以乡村基数为主要阵地,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其次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根据不同生产环节的技术需要,组织技术人员进入田地进行专业指导与服务;最后通过这一系列的服务,让农民看到科学技术带来的收益,鼓励农民从“政府要我调整”转变为“我要调整”[27]。刘汝魁(2009)提出要以青年农民培训、农民技术资格证书为载体,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扎实推进专业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侯满平(2004)以中国加入WTO,黄淮海平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为依据,提出要通过发挥科学实验示范和技术辐射带动的县城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28]。

3.4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拓宽农业视角,挖掘多功能农业新产品,是要将过去的只销售农产品,扩展到卖风景、文化、生态、观赏、养殖等特色产品,使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要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智能化农业的发展。

朱承亮(2016)以甘肃省M镇为例,指出新常态下要严格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并明确三大主体责任,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农户的关系,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等等[29]。熊帷茗(2013)以喜德县为例,认为进行结构调整要推进农业各产业有序发展,以种植业为根本,畜牧养殖业为重点,努力发展林果业,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各产业同步发展[30]。和龙、葛新权(2016)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要从从供给侧进行调整,必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可以共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收益[31]。姜晓伟(2016)以产业发展规律为依据,认为要保持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必须加强与二、三产业的联合,通过三产融合提高农业的综合实力,带动二、三产业的良性发展,新成新的产业链条,反过来三产融合又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32]。

结束语

国内学者从农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方进行了详尽研究,并指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主要存在有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过快、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减低、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偏低这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各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下一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应该采取的对策,即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化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几个方面。另外,国内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08年以前,2008年之后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梳理过去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为我国接下来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路径借鉴,以便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1]刘家庆.天津大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战略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2]杜青林,等.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

[3]KnutsonRD,PennJBL,FlinchbaughBL.2007.AgriculturalandFoodPolicy,6thEdition.PrenticeHall

[4]多勃雷宁.农业经济学[M].1990,俄文第三版

[5]张九汉.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再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1,(05):16-19.[2017-08-02].DOI10.13246/j.cnki.iae.2001.05.00

[6]王淼.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冯海发.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0.13246/j.cnki.iae.2001.07.002

[8]侯丽薇.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9]高强,孔祥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估价与趋势判断[J].改革,2014,(11):80-91.[2017-08-02].

[10]张兵,刘丹.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关注的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7-08-07].DOI:10.13246/j.cnki.iae.2013.08.006

[11]刘汝魁.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08):255.[2017-08-07].

[12]宋文新.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J].《天津大学》.2003

[13]许郭.对贵州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4]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 [J].农村经济,2016,(07):29-33.[2017-08-07].

[15]刘媛媛.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测度及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6]毛敬友.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

[17]侯彦玲.当前凉州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D].兰州大学,2015.

[18]施启平.海门市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89-90.[2017-08-07].

[19]余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38-42.[2017-08-07].

[20]阎占定.论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J].理论月刊,2002,(09):67-69.[2017-08-07].DOI:

[21]郑少红,石羡,何祥铮.农业供给侧改革下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17,(01):11-18.(2017-03-23)[2017-08-07].

[22]肖洪安.试论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1,(09):32-34.[2017-08-07].DOI:

[23]裴一雅.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对策[J].经济师,2006,(11):234-235.[2017-08-07].

[24]张学胜.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2,(03):1-3.[2017-08-07].DOI:

[25]王振国.论农业经济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30):164.[2017-08-07].

[26]严君.珲春市农业结构调整研究 [D].延边大学,2016.

[27]路建忠,赵慧峰.张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02):74-76.[2017-08-07].

[28]侯满平,郝晋珉,李新波,覃莉.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模式探讨 [J].农业工程学报,2004,(03):286-291.[2017-08-07].

[29]朱承亮.新常态下农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政策误区与对策建议——以甘肃省M镇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3):66-72.[2017-08-07].DOI

[30]熊帷茗.喜德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1]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 [J].农村经济,2016,(07):29-33.[2017-08-07].

[32]姜晓伟,李海锦.探究农业供给侧改革之六大举措[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28(05):44-46.[2017-08-07].

[33]黄益强,梁慧燕.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休闲农业发展“4+”对策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2):126-129.

[34]郑趁意.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J].农家参谋,2016,(07):34-35.[2017-08-07].

[35]刘群.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36]周慧.新疆农业结构调整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新疆大学,2008.

[37]王利云.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4),25-26.[2017-08-07].

[38]周向阳,熊露,李婷婷,韩玥,李辉尚.关于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12):32-35.[2017-08-07].

[39]杨中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4):73-77.[2017-08-07].

[40]原伟鹏,田童,刘新平.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经济,2017,(01):32-34.[2017-08-07].

[41]常丽锋.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7,37(03):163-164.[2017-08-07].

[42]汪小勤,汪娟.产业融合视角下探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商业经济研究017,(06)143-1462017-03-24)[2017-08-07].

[43]杨中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7,38(01):69-73.[2017-08-07].DOI:

[44]张鸣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探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甘肃农业,2017,(06):38-40.[2017-08-07].DOI:10.15979/j.cnki.cn62-1104/f.2017.06.014

[45钱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要点探究[J].经济纵横,2017,(05):14-19.[2017-08-07].DOI:

[46]罗润东,李超.2016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7,(03):107-122.[2017-08-07].

[47]黄好.宿迁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6):20-22.[2017-08-07].DOI:

[48]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 [J].经济地理,2001,(05):564-568.[2017-08-07].DOI:10.15957/j.cnki.jjdl.2001.05.012

[49]明辉.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

[50]冯昆山.营口市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