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刘 英,车 静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吴献新“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王晓霞,刘 英,车 静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辽宁省语文特级教师吴献新在其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课堂实录中都突出体现了他的主要语文教学风格为“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此方法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作为研究重点。吴献新是在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的过程中将其继承并发展而形成的。他对语文教学的独特体验和创新,给当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颇多有益启示,引领了当下语文教学方向。
语文;吴献新;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
语文教学风格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达到高度成熟的重要标志,随着语文教育理念的深入,语文教学风格越来越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探寻特级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语文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辽宁省特级语文教师吴献新经数十年的钻研和实践,形成自己主要的教学风格——“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引领了当下语文教学方向。
“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是对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他以“六步教学法”为主线和常态贯穿课堂始终。所谓“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一)定向
所谓“定向”,即每节课前,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或由教师直接出示学习目标。吴献新主张成功的课堂教学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让教师和学生围绕这条主线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吴献新强调,学习目标的内容设置很有讲究,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要适量、精准,要以课程标准为重要参考,兼顾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相关重难点,甚至不仅仅从本篇文章的角度,还要从单元的角度,乃至整册书看培养的侧重点。有时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可以跟学生一起商量并制定学习目标。
(二)自学
所谓“自学”,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或依据自学习题,阅读文本,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完成任务。自学过程中切忌干扰,让学生完全进入思维高速运转的状态,搜寻自己的线索和答案。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做好标记,为下一环节做好有效铺垫。教师要注重自学指导习题的设置,设置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斟酌。问题设置要求既围绕教学目标,又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达到自学环节让学生完全自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讨论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一般自己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对于自己不能单独处理的问题,可以在本环节中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解决。吴献新认为,此环节在整堂课中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力求让每位学生都有给他人讲解和提问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扩大了知识传授面,由“师教生”的局限转变成“兵教兵”的高效,最后由组长负责综合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
(四)答疑
讨论结束,进入答疑环节。针对小组讨论的实际情况,如果小组内仍有没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启动组间互助程序,可以请求其他组帮助。如果还没得到妥善解决,那么教师此时可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其得出结论。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新的疑难问题。倘若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新一轮的讨论,如若问题没有探究价值,可以课下个别辅导,节省时间。
(五)自测
所谓“自测”,即自我检测,检测的方式比较灵活。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分层次有梯度地设置检测习题:易、中、难各占一部分比例,分必答题、选做题、抢答题等多种形式。此环节是整节课的亮点,全班同学均进入竞技状态,甚至连基础差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做完自己的习题之后,向更高层次跃跃欲试。学生通过此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出题检测、互相考核,彼此帮助,共同进步。
(六)自结
所谓“自结”,即学生的自我总结,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回顾整个教学流程,冷静分析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还需要加强。这一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善于总结和及时反省的好习惯。
吴献新在继承魏书生“六步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与分组学习相结合,成功地颠覆传统教学的模式,转变学习方式。从“定向”到“自结”,一堂课就这样完整地呈现出来。但是,并非每节课都有所谓的“六步”,有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做一点调整。吴献新在课上很少讲话,一般都是引导着学生来说、学生来做。课上各个环节不但紧密相扣,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即使再复杂的课文,再难理解的知识,他都能运用“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进行处理,化繁复为简洁。
吴献新“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探索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的基础上,经历了复杂的蜕变过程。其形成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和创造性教学阶段。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坚定信念,学习魏书生
吴献新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盘锦市一所效益不景气的企业子弟学校,承担初一年级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并兼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起初,很多家长因他是“新手”而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转班。初一年组共有160名学生,他们班连排全校前20名的都没有,他决定乐观面对眼前的窘迫,开始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等方面下功夫,但收效甚微。吴献新当即意识到,要多向名师学经验,少盲目做实验,要有自己相信并佩服的人做榜样,要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只有方向明确,才更容易成功。他把目光投向了魏书生,寻得机会去拜访魏书生。简明表达来意后,魏老师脱口而出:“你占便宜了。”他很不解,魏老师继续说:“很多优秀教师的经验都是在教差班、改造后进学生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你毕业就有了这样的机会,不是占便宜了吗?多调动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培养其能力,会有效果的。”说着,送给他一本自己的论著《语文教学》,并亲手写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八个清秀漂亮的大字。①他茅塞顿开,认真观摩并研究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尤其是“民主与科学”的教学理念让他大开眼界:围绕教育科学管理而建立的庞大系统,包括制定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系统、监控系统及反馈系统,还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非智力因素的调动等完全颠覆了他原有的认知,他意识到教学不能一味地“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学”。就这样,魏书生思想成功地引领了他从一个懵懂的青年,走向了一个懂得寻求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特级语文教师,后来在他执着的努力下,有幸成为魏书生的亲传弟子之一。
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吴献新在学习魏书生的道路上进步显著,赢得了学生、家长的青睐和同行的赞许。1998年的一天,盘锦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要走进教师课堂,突击选拔去省里参加教学比赛的人选。在听过吴献新的课后,市教研员评价他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他教学的整个过程贯穿着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精巧地设置几个关键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追求高效,两课时的教学任务他只用了一课时就达成。在最终的检测中,连基础最差的学生也通过考核。他的课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视角独特,方法得当,突出学生主体,巧妙地解决了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的问题,专家一致同意选择他代表盘锦市登上了省语文教学大赛的最高讲台。最终,他摘得第一名的桂冠,当时的他实际教龄还不足5个月。从此,他坚定信念,决心在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摸索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把握规律,实践提升
经过模仿学习,加上自己独立的实践探索,吴献新的语文教学能力已进一步提高,基本摆脱了模仿的束缚。通过查阅资料与比较分析,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内容;能够积极主动了解学生,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手段,调节教学环节,把控教学节奏,开始树立自己独特的教学形象,其教学风格已初步具备。
任何事物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语文教育亦然。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吴献新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他立足于不同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利用教育资源,分散和扩大学习授予面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于是,他大胆尝试改革,进行了“分组分层教学实验”。他按照平日学习成绩的优劣,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每一名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结成一个学习小组。同一节课、同样的知识设立不同等级,不仅能够满足优等学生的能力拔高,还能保证中等学生的融会贯通,差等学生的透彻理解。由原来的一问(教师问)一答(一个学生答),转变成多问(优等学生问)多答(中、差等学生答)。由教师指导学生训练,转变为学生(优等)指导学生(中、差等)训练——自我指导自我训练。①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这一阶段,吴献新的教学已鲜明打上自己特质的标签,在模仿借鉴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文化积淀,在实践中继续摸索规律,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处理教育教学的风格,并日趋完善。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选择突破,开拓创新
有了初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能够别具一格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并不完全意味着吴献新的教学水平已达到了最高水准。就像艺术需要不断革新才会创造出更加震撼的作品一样,拥有教学艺术后才能形成教学风格。吴献新围绕“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理念为突破口,进一步思索实践,开拓创新,垒砌起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台阶。
80年代初,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风靡全国。时值全国正进行课程改革,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在集中关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吴献新结合自己多年践行魏书生思想的经验,将“六步教学法”与“分组分层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完善学习小组的建设,矫正了教师主导作用的过渡削减,加强教师的有效性掌控,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多年来,吴献新一直实施“六步教学分组学习法”,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作为研究方向。他对语文教学的独特体验和创新,给当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颇多有益启示。
吴献新对自己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甚至细致到每一个过渡句的字词。他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精炼用语,切忌赘述,否则学生很难抓住重点,容易出现溜号的现象。他的课堂看似简洁却不简单,用语既精准又耐人寻味。每一节课后,他都能及时总结和反思。无论是经过无数专家认可点赞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堂,课后他都要认真记录,并且做出调整,为下一次呈现得更精彩做充分准备。如吴献新凭借《春》一课的精彩表现,获得省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但他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趁热打铁,写了一篇名为《以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个性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教学反思,他在反思中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处理好和传统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和“名家”“名模”之间的关系;无处不语文。在执教完《狼患》一课后,他也一字一句地写出了《不仅仅是一堂公开课的事》的执教感言,感言中总结了一个核心、两种理念、三个维度、四个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科学民主的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四种提炼小说主题的方法。
吴献新认为:“要从事好任何一份工作,首要的并不是在于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而在于人的心灵。”心灵是素质能力的源泉,一个没有爱心,不肯全力以赴的人能力再强、素质再好也都是空中楼阁。吴献新爱学生、爱事业,他力求自己的每一节语文课都不留遗憾,所以他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面面俱到。他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身份平凡,但是责任却很重大,而且责无旁贷。在讲授鲁迅的《药》时,当讲到老栓用蘸了夏瑜的血的馒头给小栓吃时,他试图启发提问:“如果老栓知道夏瑜是为了老栓这样的穷苦人而死,他还会用馒头蘸夏瑜的血给小栓吃吗?”结果有个学生却反问:“如果老栓特别爱小栓呢?”潜台词就是父亲疼爱孩子,任何不可理喻、甚至有悖道德伦理的行为也可以被通融。吴献新听后愈发意识到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德育熏陶,应当贯彻欧阳代娜提倡的“文道统一”的原则。吴献新决定在语文教学中减少空洞的说教,从此,社会实践活动成了他的语文必修课之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如春暖花开之时,他与学生一起去野外郊游,感受春草吐露、春花烂漫,并将真实感受流露于笔端;等到秋高气爽,他与学生一起走进乡村田野,体味硕果累累的丰收欢愉和农家人为之付出的艰辛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增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效。
吴献新在教学中反复推敲、细致琢磨、精益求精,他从未上过完全相同的两节课,每一节课都比上一节更出彩。期待当下的语文教育者都能够像吴献新一样把教育工作当作事业,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如琢如磨”自己的教学设计,那么语文教育的前景将会更加繁荣。
注释:
①吴献新.寻者,不闻得失求光大[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4).
[1]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北芦)
王晓霞(1970-),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刘 英(1990-),女,辽宁盘锦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车 静(1968-),女,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辽宁省中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现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JG16CB356)的研究成果。
2017-04-01
G633.3
中图分类号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