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宣传对晋察冀边区抗战的影响
——以西北战地服务团为例

2017-04-14 00:40:20苏继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战地抗战

苏继文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文艺宣传对晋察冀边区抗战的影响
——以西北战地服务团为例

苏继文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重视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宣传工作具有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1937年在延安组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包括文艺演出、文学创作等形式各异的文艺宣传工作,在晋察冀抗战中发挥了动员群众、扩大党的影响和培育文艺队伍的积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宣传

一、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成立和前期准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不甘受欺辱的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抵御外辱,人民的爱国之心达到高潮,“上下左右一片沸腾,人人争相到前线打仗,保家卫国”[1]262。当时,延安抗大的学员一个个强烈要求尽早结束课程到前线去抗战。毛泽东非常支持学生的爱国之心,把预计要成立的宣传队小组和战区记者小组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战地服务团。1937年8月12日,一支半军事化性质、致力于服务西北,以宣传对抗日本侵略者为宗旨的小组成立了。在成立大会上,该团取得了一个正式的名称: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西战团”)。首任团主任是丁玲、副主任是吴奚。会上还明确了这支队伍的工作意义、宣言、团规、行动纲领与性质等,相关内容发表在1937年8月19日的《新中华报》上。

西战团建立之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延安开展了为期40天左右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强化学习政治知识理论。一周开展一次政治知识理论的学习会议,会议专门研究理论与时事方面的问题,邀请国内著名人士做专题报告,以提高团员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其次是编排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团员们热情高涨,在40天左右的准备时间内,或创作或改编了多种形式的节目30多个。为了使节目更加深入人心,西战团在延安街头进行了巡回演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在这期间团员们还组织了演讲竞赛和辩论赛,以此来提高团员自身的宣传能力,所有这些准备为团员们奔赴前线开展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西战团在晋察冀边区开展文艺宣传活动

西战团从1937年9月到1938年8月,把山西前线作为宣传的首要阵地,先后行程3000余里,在16个县城和60多个村寨为20多万的群众进行了113次演出[2]。之后由音乐家周巍峙从延安带队出发,经过40多天的长途跋涉于1939年1月初到达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根据地五年半的时间里,西战团的成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抗日救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话剧、歌曲等文艺演出

1939年4月,西战团分别为根据地第一和第三军分区的军民进行了慰问演出。在易北县第一军分区的北娄山,西战团表演了京剧《忠烈图》、话剧《人命案》等剧目,演出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西战团于5月12日召开了文艺座谈会,确定了“新主题、新故事、新角色、新生活与新世界”的文艺创作主题。西战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创作了《血祭九一八》《中国是怎样站起来的》以及大型话剧《祖国三部曲》等作品。大型话剧《祖国三部曲》以卢沟桥失守后华北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边区的成立和迅速发展,以及抗战力量的不断壮大对敌人和土匪形成的严重威胁,这部剧是对根据地发展新形势的初步展现。1939年冬,西战团集体创作了话剧《模范公民》和讴歌边区人民跟党走抗战到底的歌剧《相信谁》。《相信谁》以新歌剧形式再现了晋察冀边区人民在第一次大规模反扫荡中的战斗情景,受到广泛欢迎。“《相信谁》的剧情内容讲述的是一位抗日少年成功抓获汉奸的故事,剧中陈正清正是八路军的饰演者,其哄亮的男高音震惊四座,其中的童声齐唱《儿童战歌》和一曲《我们坚决像钢》令观众耳目一新。”[3]

1939年国民党从第五届五中全会开始,其工作重心由抗日变为反共。国民党胡宗南部于1939年12月占领了陕甘地区的十六个区与五个县城,包括宁县、正宁、淳化等,这表明国民党反共已经达到高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战团创作了大量反内战、反投降的歌曲。1940年4月,西战团在唐县和完县开办了两个“乡村艺术干部培训班”,培训班的训练时间为三个月。同年8月正值西战团建立三周年的日子,周巍峙与邵子南为了纪念这一天携手创作了舞蹈诗歌剧《到战地去》以示庆祝。在随后举行的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第二次党代会上,西战团演出了曹禺的话剧《雷雨》。11月7日,西战团联合联大文艺学院、联大文工团合演了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话剧《母亲》,演职人员受到了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亲切接见。就在这一年,西战团演出了冼海星的《黄河大合唱》,其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极大地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士气。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进一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事变的险恶用心,教育部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西战团演出了反映“皖南事变”的话剧《南国的风雪》。1942年日军在华北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西战团提出了“为了工作、为了建设”的工作方针,并抽调文、音、美、剧各方面精壮力量30 余人,精心编排了《石头》《身在曹营心在汉》《自首以后》等剧目,并改编了包括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和歌曲《伪军弟兄们回来吧》《到八路军去》《斗争快要胜利了》在内的一批节目。4月,根据抗战形势需要,西战团选派凌子风等二十多人组成武装宣传队深入敌后开展对敌宣传演出。

1943年1月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召开,西战团演出了大型歌剧《不死的老人》,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5月初,根据北岳区党委《关于加强文艺工作整风的决定》,西战团成立了文学、美术、音乐和戏剧专门的演出团队,分别赴不同的县区开展宣传工作。10月,西战团一行深入五台山一带开展文艺活动,结合当地实际,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把眼光放远一点》等一批适合当地背景的短小剧目。西战团一边演出一边进行理论学习,期间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以讲话精神为指引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中,直到1944年4月初西战团奉命返回延安。

(二)诗歌、小说等文学创作

艺术表演和文学创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文学创作为艺术表演提供蓝本,艺术表演展现文学创作的情感。

1.诗歌创作。由田间等诗人发起的“街头诗运动”是诗歌创作的高潮部分。1938年8月7日,田间、邵子南、高敏夫等联合发起了诗歌创作运动,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诗人们把诗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传单上,把诗歌当作抗日救国的利器,大力推动诗歌大众化,使其深入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当中。在诗人们的大力倡导和示范引领下,1938年8月的延安城变成了诗歌的海洋。1939年1月,西战团来到晋察冀根据地,诗歌运动也随之被带到晋察冀边区。“战地社”诗人和钱丹辉、魏巍等联合发起了边区的“街头诗运动”,至此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以诗歌运动为契机,西战团“除继续坚持《战地》的出版外,又编辑出版了边区第一个诗刊《诗建设》”[4],推动边区群众性的诗歌运动。在近5年的时间里,《诗建设》先后出版了诗作70多期、800多首,成为晋察冀诗歌运动的主要阵地。仅仅从1939年4月到1940年8月的一年多时间里,该刊就相继出版了九本诗集。同年,田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战士万岁》。据周巍峙在《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回顾》中记录,一册街头诗集《粮食》短短两个月就在晋察冀出售7000多本,远远超出了2000册的印刷量[5]。1940 年李公朴考察边区后写道:“新诗歌,已为晋察冀广大的知识者之群所爱好,练习诗歌的写作,已成为一种风气。”[6]

2.小说创作。小说与散文、诗歌、戏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必不可少的三要素。西战团成员邓康在《史元》中刻画了优秀共产党员史元的形象。《李勇大摆地雷阵》是邵子南创作的小说,被誉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该作品描写的是李勇巧布地雷阵并结合灵活多变的战术痛击日本鬼子的故事,小说中的李勇是晋察冀边区一个个抗日战士的缩影。小说《白毛女》是邵子南根据阜平一带流传的“白毛仙姑”的传说写成的,为后来的著名歌剧《白毛女》奠定了文本基础。由于战火原因,许多小说作品已经遗失或者被损毁,但从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对民众的影响。

3.报告文学创作。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通常以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力求及时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通过叙写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或事来反映真善美,揭露假丑恶。在晋察冀边区,报告文学也是当时文学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了扩大党的影响,鼓舞敌后群众的抗战热情,西战团的同志们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进行实地采访,成员曼晴的通讯报道《模范的歼灭战——大龙华战斗》就是实地纪实的代表。《两个俘虏》是张天虚的长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两名俘虏在中共政策的感召下幡然醒悟,决心和八路军共同抗日的故事,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运城的盐池》是田间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在百团大战中,田间又创作了报告文学《最后一颗手榴弹》。邓康的《五十九个殉难者》记述了日寇野蛮枪杀群众的惨案。《征途上》《八路军学兵队》《阳明堡大战》和《西线生活》都是当时收录通讯报告的丛刊,还有专门发表报告文学的期刊《战地通讯》。

三、文艺宣传在晋察冀抗战中的作用

(一)配合军事斗争,动员群众参加抗战

西战团作为一个以宣传为主的群众性文艺团体,成员大多由20岁左右的爱国青年组成,有抗大的学生,有东北和平津等地的流亡青年,有的人原来从事新闻、戏剧、音乐等工作,团员来源的多样性有助于这支队伍形成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他们以戏剧、音乐、讲演、标语、漫画、口号等多种形式,向抗日战士和普通群众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西战团的宣传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根据地宣传工作的缩影,有效的宣传和战地动员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开创了有利的局面。

演出和创作的大众化是西战团成立之初就确定的原则,也是在抗战中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西战团成立之初,毛泽东就要求宣传内容和工作作风都要大众化。“新瓶新酒也好,旧瓶新酒也好,都应该短小精悍,适合战争环境,为老百姓所喜欢。”[1]263-264对当地老百姓而言,西战团带来的表演形式是新奇而独特的。因为当地老百姓平日看到的只能是盲人说书、过年过节时的社火,而像西战团这种数十人穿着军装进行唱歌或话剧表演他们从未见过,于是临近村庄的老百姓也都会来看,这对西战团扩大宣传面,更好地动员群众无疑是有利的[7]。

西战团的宣传活动以服务现实斗争为宗旨,在不同时期宣传主题会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遵循党中央“一切服务于抗战,一切为了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文艺工作方针,在揭露日军残暴的侵略、颂扬抗日英雄事迹、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方面起到了“冲锋号”和“擂战鼓”的积极作用。

(二)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扩大党的影响

抗战期间,西战团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准确把握党的抗日救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坚持走与民众相结合的文艺宣传道路。西战团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几次找丁玲谈话,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宣传中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等具体问题做了指示。丁玲遵照毛泽东的要求和指示,每到达一个地方都会和当地群众聊天了解情况。西战团还会教当地小学生唱抗日救国歌曲,用歌声来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深仇,号召当地群众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战斗,直到取得最终的胜利。西战团行动纲领中第八条也规定:以电报、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种方式,将战地情况传达国内外,号召全国民众参加抗战并争取国际间之同情与援助[8]。这一时期西战团把宣传活动当作对敌作战的武器,到距离敌人最近的地方演出,以向人民学习与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来增强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期间,抗日宣传活动得到了国际友人、著名战地记者史沫特莱的关注,她多次撰文报道西战团的活动,被人亲切地称为西战团的“名誉团员”。

(三)培育了一批文艺队伍

西战团在1937年成立到1944年撤销建制的8年中,一批一批的青年人伴随着团组织的发展而不断成长。为了解决乡村艺术组培训工作中缺乏干部的问题,1940年3月,西战团在晋察冀边区的完县和唐县同时举办了两个乡村艺术干部训练班,当时遴选了众多农村剧团骨干和区里从事文化娱乐工作的干部作为主要训练对象,训练时间为每期两周、四周或一个半月。训练的内容包括戏剧、音乐、美术和文艺写作,主要教授如何演戏、编剧、唱歌或指挥、作曲等。教员都是西战团的成员,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以便加快学习的进度。乡村艺术干部培训班的举办使不少学员从此走上了文艺工作的道路。乡村文艺运动培养了许多文艺骨干,同时对晋察冀边区其他剧团的艺术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当年到边区进行文化考察的李公朴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当中写道:“周巍峙同志负责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原来就富有丰富的艺术陶养,在新的工作方针下,把他们丰富的艺术理论和技巧贡献给边区土生土长的戏剧工作者和各个剧团。”[9]据不完全统计,该团在晋察冀五年半先后创作了360多个剧本,创作歌曲和搜集民歌400余首。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特别是歌咏活动,可以这样说,根据地不管男女老少不会唱歌的人很少。”[10]西战团在提高边区文艺创作水平和推动边区戏剧、音乐、美术发展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西战团是战争年代的产物,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其使命随之结束。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发挥的历史作用却是特殊而重大的,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记取。回顾这一段历史,既是对先辈们的缅怀,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争”中,同样需要千千万万个“西战团”为之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1] 丁玲.丁玲文集:第5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 李建庆.李建庆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336.

[3] 张静岩.西北战地服务团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4] 甄崇德.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文学创作活动[J].新文学史料,1989(1):191-198.

[5] 周巍峙.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回顾[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14.

[6] 晋察冀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晋察冀革命文化艺术大事记[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13.

[7] 周良沛.丁玲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396.

[8] 丁玲.丁玲文集:第4卷[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46.

[9] 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53.

[10]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482.

TheInfluenceofLiteraryandArtPropagandaonthe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intheBorderRegionofShanxi-Chahar-Hebei——AcasestudyoftheNorthwestFieldServiceGroup

SUJiwen

(SchoolofMarxism,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041004,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publicity.After Japan launched a comprehensiv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set up the Northwest Field Service Group, and they carried out fruitful literary and art propaganda and made a unique contribution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the border region of Shanxi-Chahar-Hebei; the Northwest Field Service Group;literary and art propaganda

2017-06-07

苏继文(1984-),男,山西交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9.022

K265

A

1008-6285(2017)09-0099-04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战地抗战
战地女豪杰
我们家的抗战
湘潮(2018年8期)2018-12-04 18:08:12
“战地玫瑰”养成记
忆·抗战
连环画报(2015年10期)2015-12-24 08:52:04
战地黄花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39:00
抗战音画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27:31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齐鲁周刊(2015年31期)2015-08-19 09:42:18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战地歌声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文物春秋(2009年2期)2009-05-29 01: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