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珍与“爱珍腔”之我见

2017-04-14 11:58吴宝明
戏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剧种流派唱腔

吴宝明

张爱珍与“爱珍腔”之我见

吴宝明

流派,是剧种在传承及其演化过程中所必然涌现出的百花竞发、争奇斗艳的重要展现与标识之一。

流派唱腔艺术,不仅是剧种声腔最宝贵的经典积累,也是剧种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党梆子的唱腔流派发展,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突显为以地域风格为格局所划分的“州底派”和“潞府派”两大历史流派。1954年,随着州底“朝阳剧团”和潞府“胜利剧团”合并,两大历史流派合流,相互交融吸收,新腔、新唱的创建工作相继展开,“新流派”亦随之逐渐诞生。

何为新腔、新唱、新流派?我们认为,新腔重在结构重组变化,新唱重在唱腔唱法,新流派则重在个性特色的常态化系统工程建设。

无疑,多元化、多风格、多类型的唱腔艺术表现形式是形成剧种各行当及流派唱腔艺术的重要成因;多元、多样、多新、多彩的唱腔艺术,是在传统唱腔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不断延伸着剧种文化,发扬着剧种精神,实现着量的聚积,质的飞跃,里程碑式的跨越。

新腔新唱,历代有之,一直客观存在于戏曲声腔的历史繁衍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的传承发展都包含有属于那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的“新腔新唱”,浸润着众多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代表着那个时期极高的唱腔艺术成就和品质,对剧种的繁荣进步产生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明王骥德《曲律》“论腔调”中有“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和“大都创始之音,初变腔调,定自浑朴,渐变而之婉媚”之说。这种归纳总结和阐述,对当今仍极具指导意义。

基于戏曲腔调在不停地经历着“初变”乃至“渐变”的发展过程,于是,“新”腔代代有,代代“新”不同。我们大可不必“谈新色变”,“见新多怪”。

发现、重视“初变”,引导、美化“渐变”,创建与发展“时代美”和“传统美”相结合的新腔新唱新流派唱腔艺术,功在当代,利在剧种,靓在演员,美在观众。

上党梆子自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来唱腔艺术的繁荣发展,从某种角度和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几代人继承发展与新腔、新唱、新流派唱腔艺术的创建与传承史。至今,已涌现出了成就最高的三代新唱腔流派创建人。第一代(五十年代中期后)有郭金顺、吴碗芝、王东则、郝聘芝;第二代(七十年代中期后)有郝同生、马正瑞、高玉林;第三代(八十年代后期)有张爱珍。

下面,谈淡张爱珍与“爱珍腔”之我见:

一、张爱珍简介

“爱珍腔”的创立者张爱珍,女,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角行当。当代上党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得主。上党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爱珍,1959年生于晋城市高平。1972年考入高平县青年文艺培训班。1976年“青训班”结业后分配至高平县人民剧团。1981年调入高平县上党梆子青年团。1986年调入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1990年剧团体改划编入山西省上党戏剧院笫二演岀团二团。2002年调入上党戏剧院。2009年于中国戏曲学院“梅花奖”获得者研究生高级研修班结业。

二、张爱珍的主要艺术特点

1.一是唱情。唱由心生,唱由意生,唱则情溢,腔意深远。感情能从心中自然流淌而出,进入较高演唱境界。

2.二是传神。追求以神制腔,以腔传神,神韵贯腔。追求艺术表现的审美赏析高度。

3.三是韵味浓。在保持乃师吴(婉芝)派唱腔艺术风格韵味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美感的新唱腔唱法,让更多不同层面审美愉悦的观众和戏迷喜爱、接受。

4.四是易学易记易传唱。大量运用“整唱型”为主的唱腔架构形式,使好听、耐听的唱腔变得易学易记易唱,便于传播。

三、张爱珍唱腔艺术的个性和风范

张爱珍唱腔艺术的个性和风范,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嗓音有特点,演唱有灵性,控制有心得,重点段、句、字突出。

1.嗓音有特点

张爱珍嗓音条件好,清丽纯美,甜脆水润。声音上下贯通,支撑得法,颇得“深”“通”“活”三味。她的高音区清爽、靓丽、穿透力强;中音区圆甜、秀美、有磁性;低音区醇厚、哀婉、缠绵。

2.演唱有灵性

张爱珍演唱悟性高,情有内涵,技能巧用。尤善弹、顿、揉、滑、润、勾、颤、挑、甩诸法运用。委婉抒情时能举轻若重,连绵而有内涵;激情奔放时又能举重若轻,畅酣且凌厉。她的行腔收发自如,动感强,有灵性。

3.控制有心得

张爱珍的演唱,特别重视对全局的驾驭和控制把握能力。注重以“情”制腔,以“气”控声,以“声”抒情,以“字”释意,以“韵”贯曲,以“味”染腔的分寸把握,对“情、气、声、字、韵、味”等方面的处理与调配甚有心得。就是说:要以“情”来控制唱腔全局;用“气”来发出各种情绪的声音;声音中表现的“字”意要准确并充满感情;所有的唱段、唱句、唱节都要有强烈的剧种唱腔韵味和地方风情。

4.重点段、句、字突出。

张爱珍平时勤于学习,善于钻研,能细心领会编导和编曲意图,摸索处理好每个戏、每段唱的重点句、词组、字的腔节、唱音的锻造,从而使自己的唱腔风格表意准确,入情入理,层次分明。

四、演唱风格韵味的简约概括

对张爱珍和“爱珍腔”演唱风格韵味的简约概括,我个人的观点是“甜圆、纯美、如诗、通透”八个字。

戏曲界有句话叫“唱腔是画,嗓音是颜色”。“甜圆纯美”即是指张爱珍演唱的音色、色彩和风格韵味的呈现:“甜”指其音质的色彩、品位及综合代表性;“圆”指其行腔旋律的流畅、技巧运用的包融性;“纯”指腔调韵味品质的纯正、洁净;“美”指演唱进入审美、赏析的感受之中。“如诗”,则是指其演唱表述境界之高度,“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通透”则是指其对行腔的整体支撑,吞吐自如,融通畅亮。

五、“爱珍腔”的生成条件及历史背景

“爱珍腔”的生成条件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条:

1.天生有副好嗓子,百里挑一,脱颖而出。

张爱珍少有天赋,自幼爱唱,有副好嗓子。住戏校时,学习努力,勤奋上进。1974年饰演《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赴山西省城汇报演岀初露头角。参加县剧团后,1982年因饰演《皮秀英打虎》中的皮秀英一角在地区会演后脱颖而出。她的成长,多次受到众多上党梆子领导和专家称赞,夸她是一个好苗子,大有前途。

2.起步未走弯路,唱功扎实,传承有序。

张爱珍在“青训班”学艺时,跟随启蒙老师武凤英(人称“假婉芝”)学唱,一直受到吴(婉芝)派旦角唱腔艺术的熏陶。后师从吴婉芝,得其教诲传授,成为吴派唱腔艺术传人。

3.紧跟时代与剧种创流派唱腔步伐,承续变革,勇者弄潮。

“爱珍腔”是在承续剧种前两代流派唱腔艺术创造者成就的基础上顺势而进的。其生成期一是顺应了剧种须尽快建立并完善中、慢板式及其他整唱型板式唱腔补充试验的推进需求,二是借山西省文化厅出台的对戏曲进行“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之势。

张爱珍和“爱珍腔”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剧种创立新腔新唱的积累与上升期,承续变革,成为时代的骄子,成为创建剧种新流派唱腔艺术的新一代创建者、弄潮者。

4.团队保障,技术支撑,方向明确,事半功倍。

“爱珍腔”的创建,包涵了团队的智慧与不懈努力。团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使“爱珍腔”在创建起步后,很快获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可以说,“爱珍腔”属于个人,更属于团队、剧种、戏迷,饱含着上党梆子音乐人的心血和智慧。

六、“爱珍腔”的成长拓展与扶持保护

勾勒张爱珍与“爱珍腔”的成长和绽放,我们可以大致粗略综合为:在校、在县、在市“三阶梯”;三十年建设“四大步”;代表剧院“五部戏”;华丽转身“一展演”。

1.从艺经历三阶梯:“在校学走步,在县站稳步,在市团迈大步”。学戏唱戏,渐入佳境,尽展风流。

2.三十年创建拓展四大步:会演闯出“爱珍腔”;初十年充实提升不停步;再十年勇攀新高“演唱会”;后十年开花结果,创办了“工作室”,协办了高平戏曲班,传徒授艺,喜结硕果。如:她的徒弟魏璐颖获“小梅花”十佳金奖;邱亚萍获山西省“杏花奖”;张敏丽获中国戏曲学会表演大奖,索伟琴获山西省二度“杏花奖”;杜建萍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3.最具代表性剧目五部戏:《皮秀英打虎》是处女作;《杀妻》是成名作;《两地家书》和《走出大山》是精品之作;上党梆子音乐剧《塞北有个佘赛花》是再攀新高的上乘之作。

4.华丽转身“一展演”:个人专场演唱会。

2010年,在《杀妻》上演的第25个年头,“爱珍腔”建设团队历经三年精心策划、打造上演了《上党梆子名家张爱珍专场演唱会》,展演了梆、昆、黄、“时调”等剧目唱段,在山西戏曲界,在晋城、太原、长治、台湾新竹等地,产生很大反响。《演唱会》进一步展示了张爱珍的非凡才艺,小结出“爱珍腔”的高质量品位和夺目的艺术光彩,把“爱珍腔”对剧种唱腔艺术继往开来、传承发展的诠释和感悟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层面。张爱珍和“爱珍腔”,再次完美地实现了“华丽转身”。

“爱珍腔”自形成并传播起,就受到群众喜欢、专家赞誉、团队合作、领导支持。对“爱珍腔”这一新事物、新生命,晋城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专门研究了保护措施,并进行了院团体改。事实证明:“爱珍腔”在竞争中成长,在发展中保护,在市场中锤炼,在对比中完善,措施得力,行之有效。

七、对张爱珍和“爱珍腔”的评价定位与历史价值

张爱珍在山西四大梆子界颇有名声,广有影响。对她的演唱,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称赞她“有继承有发展,融清丽于激扬”;著名导演阿甲称她是“歌舞明珠”;著名导演李紫贵赞她是“声韵清圆”。她的演唱风格与特色被誉为“当今上党梆子一绝”。细品“爱珍腔”,有“气控声,字达意,神传韵,腔溢情,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纯真,美在一个较高境界的别样感受”。

“‘爱珍腔’是地方色彩、民族风格、时代风韵的融合”(山西省文化界老领导、戏剧家鲁克义评论语)。三十多年来,上党观众和戏迷对张爱珍和以她为核心创建的“爱珍腔”推崇有加,好评如潮。

“爱珍腔”的不断成熟、提升、传播,让同行敬佩服气,观众戏迷沉醉。“爱珍腔”是当今上党梆子众多表演艺术家中唱腔唱法最具有个性特色的一种。它始于吴(婉芝)派艺术,又是上党梆子旦角行当继吴派唱腔后的又一个新高度、新篇章、新里程碑,是剧种的骄傲,是一个时代的骄傲。

“爱珍腔”融汇、承载着太多人的帮扶和奉献,实现了几代上党梆子音乐工作者的追求与梦想。当年以《杀妻》引发传播的“爱珍腔”,风靡上党。至今仍然像一首诗、一幅画、一个优美的故事、一支动听的歌,在城乡广泛传播。张爱珍和“爱珍腔”成为上党地区的一种剧种艺术“现象”,一种“热”,引领了剧种唱腔艺术又一个时代的繁荣,成为美谈,成为了上党梆子一张鲜艳夺目的金色名片。

吴宝明,男,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作曲。

猜你喜欢
剧种流派唱腔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